宋曉鋒
(上海市可擴展計算與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李德恒
(高效能服務器與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浪潮電子信息產(chǎn)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開關電源為服務器和存儲電路板設計中的常用電路,為了降低電路中電源噪聲,在用電芯片端會加入去耦電容。理想情況下,去耦電容要盡量靠近芯片放置,且要與芯片用電PIN放在同一層面,以保證去耦效果。隨著芯片引腳設計越來越密集,信號走線越來越多,放置去耦電容的空間越來越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找出合理的去耦電容放置位置,變得尤為重要。
電容去耦的原理,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1],儲能的角度和阻抗的角度。從儲能的觀點來看,當負載需要瞬間的一個大電流時,開關電源無法滿足瞬間的電流需求,這時負載電壓就會有一個跌落,而如果電路中加有電容,電容儲存的電荷則可以在此時快速供給負載芯片,從而避免了負載電壓大的波動。從阻抗的角度來說,從負載芯片端看,將開關電源模塊及其電容等效為一個阻抗值Z,其計算公式見公式(1),要保證負載電流變化時負載電壓的波動在允許的范圍內(nèi),就要設計合理的阻抗Z,一般情況下,Z的數(shù)值越小越好。
一般寄生電感的計算為單純的平面或導體寄生電感,但是對于PCB來說,電源平面附近總有地平面存在,其電感的計算為電源與地的回路電感,根據(jù)[2]可知,其計算公式為式(2)。
其中,Lloop表示回路電感,h表示電源面與地的距離(單位為mil),Len和w分別表示平面長度和寬度(單位為in)。
去耦電容的焊盤附近都會有過孔的存在,過孔也存在寄生電感,其會減弱去耦電容的作用,根據(jù)[3]可知,過孔寄生電感的計算公式為式(3)。
其中,Lvia為過孔寄生電感,h為過孔長度,d為過孔直徑,單位為in。
電容的模型可以用S參數(shù),高階等效模型,RLC等效模型等形式,在實際的應該中經(jīng)常使用由串聯(lián)等效電阻ESR、串聯(lián)等效電感ESL、電容組成的RLC模型。根據(jù)RLC模型畫出電容的阻抗曲線(如圖1)。
圖1 電容阻抗曲線
從圖中可知,在諧振頻率之前,電容表現(xiàn)為容性;在諧振頻率之后,電容表現(xiàn)為感性。也就是說它的阻抗隨著頻率的增加先減小后增大,等效阻抗的最小值發(fā)生在串聯(lián)諧振頻率時,這時電容的容抗和感抗相互抵消,表現(xiàn)為阻抗大小恰好等于寄生串聯(lián)電阻ESR。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選擇電容的時候要盡量選擇低ESR、盡量小的ESL的電容。
實際設計過程中,電容看到的電感不僅僅包含自身的寄生電感,還包含PCB寄生電感、過孔的寄生電感等,實際分析電容的去耦效果時,以上寄生電感都要予以考慮。
如圖2所示為Layout設計方案1,其中箭頭所示為電源傳輸路徑的方向,1、2、3、4為去耦電容,5為電容的電源孔,6為電容的地孔。因負載芯片端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電容,所以去耦電容1、2、3、4放到了傳輸路徑的中間位置,并遵循傳統(tǒng)設計規(guī)則,電容都放在了與芯片相同的層面TOP層。因此處高速線密集,只有在5和6的位置有打過孔的空間。
圖2 Layout設計方案1
根據(jù)公式(2),計算電容1的PCB寄生電感(包含電源和地電感兩部分)約為0.14 nH,電容2的PCB寄生電感約為0.112 nH。
設計方案2如圖3所示,其將電容1和2放到了距離過孔更近的BOT層,電容3和4的位置不變。對電容1和2來說,因其距離過孔位置更近,其PCB寄生電感將會相應減小,但是因電容位置BOT層,也會帶來額外的過孔寄生電感。
根據(jù)公式(2),計算電容1的PCB寄生電感約為0.09 nH,電容2的PCB寄生電感約為0.06 nH。
根據(jù)公式(3),電源過孔簇5帶來的寄生電感約為0.013 nH,地過孔簇6帶來的寄生電感約為0.017 nH。
總體來看,方案2的寄生電感小于方案1,方案2的去耦設計會帶來更好的去耦效果。
圖3 Layout設計方案2
為了驗證上述的理論分析的正確性,對方案1與方案2的設計進行仿真分析,其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其中實線為方案1的阻抗曲線,虛線為方案2的阻抗曲線。可以看到虛線所示的阻抗小于實線所示阻抗,且其主要區(qū)別位于寄生電感作用區(qū)域,從而驗證了以上理論分析的正確性和優(yōu)化方案2的設計可行性。
對開關電源設計過程中,PCB空間有限情況下去耦電容的擺放位置進行理論分析,并進行仿真驗證。結果表明,在無法保證去耦電容都擁有過孔的情況下,將去耦電容分別放置于TOP和BOT層將比傳統(tǒng)的將電容放置于芯片同層TOP層,具有更小的寄生電感,從而具有更好的去耦效果。
圖4 方案1與方案2阻抗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