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婉芳,沈嘉華
(廣州市白云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450)
近年來,隨著婦科疾病患病率的逐漸升高,手術屬于常見治療方式,因此婦科手術隨之增多,雖然能夠有效緩解癥狀,改善病情,但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尤其是為了減輕患者痛苦,術中通常給予麻醉藥物,極易產生較多不良反應,其中惡心嘔吐最為常見,其發(fā)生率約占20-30%左右,應受到醫(yī)療界重點關注。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或者治療不當,嘔吐加重,嚴重者甚至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如吸入性肺炎、窒息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既往多采取西藥進行治療,雖然取得過一定預防價值,但效果并不明顯,維持時間較為短暫,不利于病情快速穩(wěn)定。隨著中醫(yī)技術的完善發(fā)展,臨床提出中藥貼敷效果更好,安全性較好。因此我院展開研究,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納入的104例婦科手術患者,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52例。研究組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3.58±1.15)歲,手術時間1-5h,平均時間(2.75±0.38)h,子宮切除術11例,卵巢囊腫剝除術16例,子宮肌瘤剝除術13例,其他12例;對照組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2.09±1.04)歲,手術時間1-4h,平均時間(2.23±0.29)h,子宮切除術13例,卵巢囊腫剝除術15例,子宮肌瘤剝除術15例,其他9例。兩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
研究組:采取中藥貼敷,選擇吳茱萸、砂仁、生姜按照1:1比例調和成膏狀,均勻鋪在透氣膠貼的中心區(qū)域,確定患者雙側神闕、內關及中脘穴位,將其敷貼貼于穴位上,并觀察貼敷期間有無瘙癢、紅腫等現(xiàn)象,若出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時間控制4h左右,1次/日。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選擇甲氧氯普胺(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103,1mL :l0mg),10-20mg/次,1次/日,靜滴。兩組連續(xù)治療三日。
分別于術后12h、24h及48h記錄患者嘔吐發(fā)生率,并在術后12h對患者嘔吐程度進行評估分級,對比兩組治療結果。
嘔吐分級:未發(fā)生嘔吐為0級;輕度惡心,可以忍受為1級;惡心加重,難以忍受但并未出現(xiàn)嘔吐為2級;惡心嚴重,嘔吐出內容物為3級[2]。
選擇SPSS18.0統(tǒng)計系統(tǒng),其中計量數據通過±s表達,利用t檢查,而計數數據通過百分比表達,利用x2檢查,當P<0.05時差異有顯著性。
研究組術后12h、24h的嘔吐發(fā)生率11.54%、7.69%,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17.31%(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嘔吐的發(fā)生率[n(%)]
研究組嘔?吐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嘔吐程度[n(%)]
嘔吐屬于婦科手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不僅增加患者痛苦程度,延長切口愈合時間,提高窒息、出血等并發(fā)癥產生的風險性,同時還可能影響正常飲食,無法順利攝入營養(yǎng)物質,從而引發(fā)電解質紊亂、顱內壓升高等現(xiàn)象,不利于術后快速康復。
現(xiàn)代醫(yī)學上認為迷走神經是感受嘔吐刺激的主要神經,受到手術、麻醉及疼痛等因素刺激后,促進局部神經遞質產生,提高迷走神經敏感性,激活極后區(qū),最終造成嘔吐。臨床既往多采取甲氧氯普胺進行治療,其屬于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同時存在5-HT4受體激動效應,對5-HT3受體進行抑制,進入機體后可作用在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區(qū),并提高其閾值,發(fā)揮出一定中樞性鎮(zhèn)吐效果,但效果并不明顯,持續(xù)時間較短。隨著對中醫(yī)技術的深入研究,臨床提出中藥貼敷效果更好,不良反應較少,縮短治療時間,降低對患者的傷害[3]。本文研究結果:研究組術后12h、24h的嘔吐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嘔吐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研究組嘔吐發(fā)生率更低,減輕嘔吐程度,為預后提供保障。中藥貼敷中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砂仁溫中止嘔、化濕行氣;生姜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并通過貼敷方式直接作用在交感神經,舒經活絡,改善胃腸蠕動,達到鎮(zhèn)吐效果。
綜上所述,中藥貼敷預防婦科術后嘔吐的效果明顯,減少嘔吐發(fā)生率,促進術后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