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網(wǎng)約服務催生了“平臺+個人”的全新平臺型用工模式。網(wǎng)約工通過網(wǎng)絡平臺接受任務,薪酬以“計件+提成”計算,工作自由彈性,但沒有一“紙”傍身,缺乏勞動保障?,F(xiàn)實中,有關“網(wǎng)約工”確認勞動關系的爭議日漸突出。
2016年5月起,小宮開始從事外賣派送工作,他與所在的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同年8月,小宮在送餐時發(fā)生交通事故受傷。2017年2月,他向浙江省舟山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確認其與公司自2016年5月起存在勞動關系。因訴求被仲裁委駁回,2017年4月小宮又向舟山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查明,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的負責人車某代表公司通過面試錄用小宮,向其發(fā)放印有“XX外賣”字樣的服裝和員工手冊,并提供了電動車用于外賣派送。小宮工作時統(tǒng)一著裝,每天上午9點半到站點參加晨會,10點開始接單,晚上9點下班,如遇值班晚上12點下班。工資按件計算,每單5元,如沒有及時送達將被扣錢。從車某的銀行賬戶明細顯示,2016年6月至9月的每月中旬,車某向小宮等人轉賬前,公司均會向車某銀行賬戶轉入一筆款項。小宮送餐用的電動車是公司提供的,且小宮是在送餐時遇交通事故受傷。
法院認為,小宮由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招用,按照某品牌外賣工作標準開展配送服務,工作中接受公司管理,遵守公司的考勤管理等制度,公司按月向小宮支付報酬。據(jù)此,最終法院確認了小宮與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根據(jù)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guī)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的組成部分。結合本案,我們逐條來看。
第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主體資格。用人單位主體類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直接適用的境內各類企業(yè)及其分支機構、個體經(jīng)濟組織、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合伙制的會計事務所、合伙制的律師事務所、基金會;二是依照適用的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三是特別適用的非法用工單位。
用人單位是否符合主體資格,司法部門會審核用人單位是否合法成立,在工商、民政等注冊部門辦理注冊登記手續(xù),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或者登記證書,以及相應的證照在有效期內。勞動者的主體資格法律法規(guī)未有專門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一般會審查“勞動者”的年齡標準和身份標準。
本案中,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于2016年4月8日成立,作為天天跑腿公司的分支機構,經(jīng)營范圍與天天跑腿公司相同。小宮也符合“勞動者”的主體資格。
第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guī)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梢詮囊韵聝牲c理解這句話。
首先,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給付勞動報酬,而由勞動者提供職業(yè)性的勞動所形成的法律關系。這種關系是以勞動給付為目的受雇人與雇傭人之間的關系,必然具有債的經(jīng)濟要素。其次,勞動者實際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約束,雙方具有身份上的隸屬關系。即雇員必須服從雇主,遵守雇主的勞動紀律和規(guī)章制度,雇主有權監(jiān)督雇員的工作。
本案中,小宮從事外賣配送工作期間的工資雖由車某個人發(fā)放,但2016年6月至9月每月中旬,車某向小宮等人發(fā)放工資之前,其銀行賬戶均有天天跑腿公司的匯款。對銀行匯款的性質,車某解釋為其個人在天天跑腿公司的分紅,但未對此提供證據(jù),因此認定車某向小宮發(fā)放勞動報酬系其作為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負責人的職務行為。此外,根據(jù)證人證言及微信聊天記錄,小宮從事外賣配送工作期間,聽從車某等人的安排,按照公司制定的標準開展工作,接受相應獎懲措施,不上班需請假報備,這些事實可以認定小宮實際接受了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的管理、指揮和監(jiān)督。
第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的組成部分。如果一個人的工作不是用人單位的業(yè)務組成部分,則雙方不是勞動關系。但在本案中,雖然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主張舟山地區(qū)的外賣業(yè)務系車某個人承接,卻因車某系該公司負責人,在無相反證據(jù)證明的情況下,對其所從事的與公司經(jīng)營范圍一致的行為應認定為履行職務而非個人行為。
綜上,小宮雖未與天天跑腿舟山分公司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其接受公司管理,提供的勞動系公司業(yè)務的組成部分,并向公司領取報酬,據(jù)此法院判決雙方之間成立勞動關系。
根據(jù)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fā)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fā)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四)考勤記錄;(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確定雙方是否形成勞動用工關系,司法實踐中會審查用人單位是否向勞動者發(fā)放“工作證”或“服務證”等身份證件,或是否填寫“登記表”“報名表”,是否允許勞動者以用人單位員工名義工作或不為反對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