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梅
浙江衢州地理位置與浙、 贛、 閩、 皖四省相鄰, 交通便利, 經濟自兩宋以來較為發(fā)達。 在文化上則處于兩浙文化、 湘贛文化、 徽歙文化交匯處。自南宋以來又受到南孔文化的深刻影響, 到明清時期衢州經濟、 文化繁榮鼎盛, 古建筑數(shù)量和規(guī)模之宏麗, 衢州境內存有大量地域特色鮮明的古建筑。衢州牌坊, 作為古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在當?shù)毓沤ㄖ歇毦咛厣?由于歷代城市改建和保護不當, 目前衢州遺存下來的古牌坊有損毀, 但相對保存完好, 具有研究價值的34 座, 這些遺存的牌坊多為宋、 明、 清時所建。 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的衢州古牌坊, 對于研究衢州歷史、 建筑工藝、 衢州文風、雕刻藝術、 民俗學、 風水學、 審美價值等, 是具有極高科研價值的實物資料。 同時, 衢州目前正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這些牌坊作為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透露出較多的文化信息。
建造牌坊的地理位置、 功用在古時有極高要求和講究。 牌坊是封建社會一種最為高尚政治褒獎,用于表彰科第、 德政、 功勛及忠、 孝、 節(jié)、 義等行為道德為人稱頌的人。 衢州歷史上牌坊眾多, 資料查找考證, 衢州常見牌坊多是功臣坊、 進士坊、 百壽坊、 節(jié)孝坊、 義民房坊等。 也有另一種不用于旌表而用于景觀區(qū)域標識和行政機構標識的, 例如,宮觀寺廟牌坊、 城市功能區(qū)劃分牌坊、 官署牌坊等。 如《衢縣志》 卷七[1]記載的“天開重振坊”“三衢首邑坊” “振肅綱紀激濁揚清坊” “上游名郡坊” 等都是公署牌坊。 在《康熙衢州府志》 中有對城市功能進行劃分的牌坊, 例如: “衣錦坊”“居仁坊” “通津坊”。 “通津坊” 主要指是河埠通商渡口, “居仁坊” 主要指市民居住區(qū), “衣錦坊”是衢州古城的商業(yè)區(qū)。 牌坊放置地點因具體原因而異, 一般官署牌坊和城市功能區(qū)劃分牌坊位于城鄉(xiāng)重要位置, 功臣牌坊、 進士牌坊多居于鬧市街道或是橫跨街道。 在 《歷史文化名城衢州》 里記載“僅清末民初衢州上下街, 原有5 座牌坊騎街而立,一九三四年第一次城市改建拓寬街道, 這些牌坊就都被拆除”[2], 這也是衢州功臣、 進士牌坊記載多而實際現(xiàn)存數(shù)量少的原因之一。 義民牌坊和百壽牌坊、 節(jié)孝牌坊等則不像功臣進士坊的位置顯耀, 建造地點要經官府批準, 多是遠離鬧市的街口巷道。女性的節(jié)孝牌坊一般多立于背離市區(qū)路旁或是鄉(xiāng)野之間, 主要是由于女性當時社會地位所決定的。 衢州用于旌表的牌坊數(shù)量上統(tǒng)計, 進士牌坊數(shù)量最多、 節(jié)孝牌坊居其次。 由于歷史變遷和城市改造,相當數(shù)量的牌坊不能完好保存, 甚至損毀殆盡,諸多牌坊名目、地址僅在地方府志、府志集成里去查找考證。 現(xiàn)遺存至今古牌坊尤以節(jié)孝牌坊數(shù)量最多, 主要是這些牌坊所立位置偏僻, 歷史變遷與城市改造很少會碰觸及, 所以得以完好保存。
根據目前衢州遺存古牌坊歸類, 按功其功用可分為4 類: 家族宗祠牌坊、 功臣牌坊、 進士牌坊、節(jié)孝牌坊。
根據衢州縣志古籍考證, 衢州地區(qū)牌坊數(shù)量于明清時期為最多, 這與地方經濟、 儒家文化發(fā)展有著緊密聯(lián)系。 明《弘治衢州志》 里對衢州地區(qū)牌坊數(shù)量記載: “衢州69 個, 常山50 個, 開化52個, 龍游20 個, 江山16 個”[3]28-32。 到了明天啟年間, 《天啟志》 記載牌坊數(shù)量: “衢州132 個, 江山45 個, 常 山70 個, 開 化75 個, 龍 游31個”[3]460-462。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志》 里牌坊數(shù)量達到了衢州歷史之最: “衢州128 個, 江山45 個,常山71 個, 開化77 個, 龍游32 個”[3]711-714, 明至清衢州每個地方牌坊總數(shù)量都有增加。 這些牌坊名稱、 為誰而立地方縣志上均能查找。 衢州史上古牌坊數(shù)量如此之繁多, 建設名目最多的是科舉登高,獲取功名的“進士坊”, 僅進士坊的稱謂上就賦予各種溢美之詞。 例如“京省提名坊” “世美坊”“折桂芳” “文魁坊” “狀元坊” “步蟾坊” “攀龍坊” “從桂坊” “ 鼎魁坊” “衣錦坊” “登云坊”“三鳳齊鳴坊” “聯(lián)璧坊”[3]711-714等等。 功臣牌坊數(shù)量也頗具相當, 例如“督憲坊” “繡衣坊” “司諫坊” “修道坊” “名臣坊” “督御史坊” “大司馬坊” “大司寇坊”[3]711-714等等。 在《康熙志》 記載,僅為樊瑩, 衢州就為他豎立了多個坊, 分別是衢州城里“大司寇坊”, 常山縣“進士坊” “都憲坊”“柱史坊” “尚書坊”[3]713-714。 從牌坊稱謂可看出,這些牌坊建立分別體現(xiàn)了樊瑩的不同時期仕途成就。 衢州現(xiàn)存最久遠的進士牌坊是常山金源鄉(xiāng)底角村的“世美坊”, 它初建于宋, 明嘉靖十七年重建(公元1538 年)。 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 年8 月11 日常山縣人民政府公布), 1988 年常山縣文管會對該坊進行了維修, 現(xiàn)保存基本完整。
以上進士牌坊與功臣牌坊數(shù)量可見衢州歷史上對教育科舉的重視。 兩宋時期衢州經濟文化鼎盛發(fā)展, 進士數(shù)量為浙江省之前茅。 “北宋時期衢州進士人數(shù)僅次于常州, 名列兩浙路第2 位, 據《兩宋時期衢州文科進士初探(1) 》 (占劍著) 記載衢州北宋時期進士人數(shù)250, 南宋時期進士359, 兩宋時期共進士609 人”。 “明天啟《衢州府志》 記載有605 人, 清康熙《衢州府志》 記載有537 人, 雍正《浙江通志》 記載有558 人”。 就浙江而言衢州進士數(shù)量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 此數(shù)據足見衢州之地對教育文化的重視, 所以衢州各種名目進士牌坊數(shù)量之多也不足奇怪。 現(xiàn)就形成條件作如下分析。
(1) 書院興盛: 自南宋以來衢州“東南闕里”“南孔圣地” 使浙江西部“崇文厚德” 之風, 教育文化上浙西“時尚博雅”[4]。 宋朝開始, 衢州號稱“多士” 之郡, 各種書院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名師大儒紛紛來衢州講學, 繼孔孟之后新儒學大師朱熹就多次來衢講學, 至元、 明、 清時期, 衢州書院更是名師輩出, 包山書院、 柯山書院、 逸平書院等都是聲振遐邇、 人文薈萃的全國著名書院。 此外還有諸多書院: “明正書院、 衢麓書院、 定志書院、景 濂 書 院、 清 獻 書 院、 鹿 鳴 書 院、 青 霞 書院”[3]703-706等等29[5]座登記在冊的書院, 另有18 座例如: 橋南書院、 青銅書院、 文公書院、 三益書院、 清漾書院等史載不詳?shù)臅海?衢州文風如此之濃厚, 來衢學習者絡繹不絕。
圖1 常山尚書牌坊
(2) 商幫發(fā)展: 明清時期衢州經濟商貿繁榮。衢州地處內陸, 分別與福建、 江西、 安徽相毗鄰,省內與金華、麗水、杭州三地相銜, 是浙西交通樞紐和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 素有“四省通衢、 五路總頭” 之稱。 以衢籍, 特別是龍游商人為核心的龍游商幫被譽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十大商幫之一。 “龍游商幫” 借助衢州“四省通衢” 重要位置, 發(fā)展商貿輻射周邊省份, 是衢州明清時期經濟繁榮重要因素。 龍游商幫受南孔儒家文化影響更是儒雅醇厚, 亦儒亦商, 官本位思想濃厚, 即使經商也不放棄讀書機會, 以儒家倫理道德來規(guī)范自己。 龍游商幫積極捐資辦學, 廣建書院, 如龍游有雞鳴書院,江山縣有景行堂、 楓林書院、 江郎書院等, 常山縣有石門書院, 開化縣有包山書院等。 龍游紙商傅元龍建鳳梧書院, 其子傅文鍇“乃于其村創(chuàng)設中和兩等小學校, 經營二十年無懈”[6]。 龍游商幫的儒商研究在陳學文的《龍游商幫》 和葉衛(wèi)霞的《論龍游商幫對衢州古建筑的影響》 里也有所論述, 筆者在他們研究基礎上對書院、 經濟、 進士數(shù)量上加以論述。 因見, 在商幫發(fā)展繁榮和書院文化興盛雙重影響下, 也就不難理解衢州為何進士牌坊數(shù)量之多的原因。
實地調研, 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 衢州全市各地仍保存有牌坊34 座。 分別是衢州15 座、 江山8 座、龍游3 座、 常山5 座、 開化3 座。 這些牌坊多是宋、 明、 清所建, 由于歷史變遷和城市改造, 目前遺存下來的牌坊以女性節(jié)孝牌坊居多, 進士、 功臣牌坊數(shù)量甚少, 其中常山的“尚書坊” 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云溪“吳氏宗祠牌坊” 2013 年獲得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其余皆縣級文保單位。 這些遺存較好的牌坊多是位置偏遠, 沒遭過破壞, 得以較好保存。 史上但凡豎碑立坊的皆是在當?shù)貧v史都是頗有影響的人物, 保護和挖掘這些遺存的古牌坊對于研究衢州文史風貌有積極意義。
功臣牌坊代表“尚書坊”: 衢州僅存保存完整唯一一座木制牌, 該坊位于常山縣何家鄉(xiāng)樊家村內, 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 年) 建, 為紀念明弘治末年南京刑部尚書樊瑩而立, 牌坊木結構建筑, 四柱亭式, 木柱兩側抱鼓石, 每柱下方擠靠條石兩塊, 兩根中柱間距3.65 米。 牌坊頂青瓦覆蓋, 木制斗拱層次精美, 牌坊通體木雕十分簡潔, 整個牌坊呈青黑顏色, 施經油灰。 明間額坊字板上刻陰“尚書” 兩個草書大字, 字板左題“天順甲申進士樊溢清簡”, 右題字 “大明嘉靖丙午重整”, 字板下方題: “口口①“口” 指文字已經損毀。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瑩, 乾隆十六年重整” (考見常山戴氏牌坊題刻)。該坊構造精美, 樸素、 大氣, 從史學和美學上極具研究價值。
家族宗祠坊“吳茶隆義門牌坊”: 是典型宗祠牌坊, 位于衢江區(qū)云溪鄉(xiāng)車塘村。 吳氏宗祠明代建筑, 重建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 年)。 據《吳氏重新居弟記》 載吳氏世居車塘, 為滿望族, 家族樂善好施, 多次為縣賑災, 受到皇上嘉獎, 建了三座牌坊, 現(xiàn)僅存吳茶隆義牌坊一座, 是一座“宗祠牌坊” 兼“義民牌坊” 的牌坊。 牌坊正額坊題有“旌表吳茶隆尚義之門”, 題款“黃泰四年春, 敕恩敬立”。 建筑風格獨特集福建、 徽州、 婺源等地風格融一體, 是“四省通衢” 產物。 “吳茶隆義門牌坊” 1989 年被公布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3 年5 月被收錄為國家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宗祠牌坊, 四柱三開間五樓, 整個牌坊依吳氏宗祠墻體而建, 門樓式建筑。 牌坊背面額坊高浮雕刻有“鳳穿牡丹” “雙龍戲珠”, 火焰牌位置浮雕刻“福祿壽三星”, 牌坊正面額坊精美雕刻都損毀, 僅從損毀痕跡依稀可辨動物和花卉圖案游走脈絡。 火焰牌兩端左右各刻兩個騎獸仙人, 火焰牌上的頂坊, 左邊雕刻展翅鳳鳥, 右邊雕刻游走神龍。 牌坊背面雕刻與正面比較完整度稍好, 也多是殘垣斷臂, 很多都是半損毀狀態(tài)。 牌坊樓頂正脊上裝飾有6 個精致魚尾龍首鴟吻, 吻獸大嘴欲吞房脊, 魚尾翻騰猙獰形象十分鮮活。 檐頂是歇山頂式, 檐下加了2 層仿木斗拱仿, 構造精美。 坊下雙面共8 個抱柱石, 其中兩對是高浮雕寬葉卷草紋,另兩對是凹刻線紋的形式雕刻了一對石鼓, 8 個抱鼓石, 兩兩相呼應, 很有意趣。 整個牌坊使用了高浮雕、 圓雕、 陰線雕等多種雕法, 刀法明快, 雕工精致傳神, 形象寫實, 層次分明立體感很強, 是衢州磚雕石雕之精品, 此牌坊也是衢州牌坊中的精品。
圖2 云溪吳氏宗祠牌坊
節(jié)孝牌坊的典型代表——常山芳村鎮(zhèn)大處村婆媳牌坊。 婆媳牌坊是大芳村獨特景觀。 婆媳牌坊“戴氏節(jié)孝坊” 整體造型做工精巧, 在衢州遺存古牌坊中較為精美完整的一座。 戴氏節(jié)孝坊與鄭氏宗祠緊鄰而建, 為四柱三間五樓, 建于清乾隆年間,通體青條石砌筑, 牌坊柱題“青年若志歌黃鵠, 白發(fā)榮封到梁泥” (考見常山戴氏牌坊題刻) 詩聯(lián)。牌坊樓脊設有鴟吻3 對, 牌坊的明間下額坊雕刻有祥云瑞鶴, 次間下額坊雕刻花草紋飾, 牌坊上額坊花板都是透雕祥云, 次間額坊花板透雕“纏枝紋”花卉, 牌坊柱礎是四對浮雕云朵紋飾的抱鼓石, 整座牌坊工藝精湛, 端莊、 肅穆、 大氣, 有一種滄桑的歲月沉淀之美。
媳婦“魏氏節(jié)孝坊” 建于道光年, 早期門樓倒塌, 現(xiàn)牌坊經后人復建。 門式牌坊建筑沿襲徽派建筑“馬頭墻” 和“粉墻黛瓦” 裝飾風格, 正門樓與頂坊之間設立高浮雕 “雙龍戲珠” 火焰牌,上雕“圣旨” 二字。 牌坊額坊正面字板上刻有綠色“節(jié)孝” 兩個大字, 旁邊小字上均刻有楹聯(lián)及建坊紀文, 額坊兩端高浮雕刻“博古” 紋飾。 下額坊寬大而微微拱起類似冬瓜梁, 上面高浮雕花草“回” 字紋, “回” 紋穿插疊起及賦節(jié)奏韻律。 下額坊與立柱間有“草龍” 紋飾的雀替鑲嵌。 兩邊次間上下額坊左右呼應雕刻“獅子滾繡球” 和“麒麟祥云”。 次間兩邊下額坊與立柱相連處鑲有“雀替”, 形成一個彎梁“貓兒梁”, “貓兒梁” 左右呼應, 給這座牌坊增添了靈動與秀美。 牌坊正面有凹刻云紋飾石鼓形抱鼓石兩對。 婆媳坊均為石雕構件, 造型各異, 工藝精湛, 兩座牌坊在村里南北呼應相得益彰, 為大處村增添不少古韻。
圖3 左圖魏氏牌坊花板雕刻, 右圖戴氏節(jié)孝牌坊
圖4 江山鳳林進士牌坊
進士牌坊典型代表——常山金源鄉(xiāng)世美牌坊。
常山世美牌坊, 坐落金源鄉(xiāng)底角村內, 初建于宋,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 年) 重建, 是衢州境內現(xiàn)存歷史最早的牌坊。 該牌坊是兩柱三門樓全石結構, 通高6.5 米, 兩柱間距4 米, 牌坊立柱前后配2.5 米高葫蘆形抱鼓石, 上下額坊簡潔無雕刻, 下額坊仿月梁(冬瓜梁) 狀。 中間明樓下配兩層仿木石制斗拱, 樓脊配鴟獸。 此牌坊造型簡潔古樸,位于村子要道上, 牌坊前有個“落馬橋”, 舊時路過此地的文官下轎、 武官下馬, 以表示對先賢的尊敬。 該坊是旌表北宋王介家族“一家七進士” 及“一家九進士” 而聞名衢州, 該望族 “曾出過王言、 王介、 王悆、 王沇之、 王漢之、 王渙之、 王溈之、 王櫟、 王一非等, 九名進士, 其中以王介及其子王渙之文采尤為突出”[7]。 “世美坊” 建造年代悠遠, 時代特征明顯且保存完整, 對研究常山縣明代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佐證作用, 同時在縣歷史人文研究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該坊1986 年8 月11 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山鳳林進士牌坊, 在距江山市鳳林鎮(zhèn)街東端。 是座二柱三樓石制牌坊, 通高6.8 米, 橫跨3.08 米, 樓脊設有吻獸, 下額枋兩面浮雕麒麟對舞。 該牌坊在明弘治己未(公元1499 年) 建造,鄉(xiāng)人為紀念姜瓚中舉進士而立, 至今已有500 多年歷史。
和睦進士坊, 坐落江山清湖鎮(zhèn)和睦街北段, 建于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 年), 是江山境內最早的進士牌坊, 二柱一開間樣式, 門樓已全部倒塌,僅剩兩立柱、 額枋、 字板, 字板上題“永樂丙戌進士四川江西繡衣總馬福建等道御史陸和立”, 記事年月清晰可辨, 該坊對于研究江山本地進士數(shù)量及歷史有較好的考證價值。
幾座進士坊經實地勘察, 該兩座坊造型宋明風格明顯, 裝飾簡單, 古樸簡約。 衢州進士牌坊都遠不及節(jié)孝牌坊制作精良華美, 但“進士坊” 名頭還是讓這些牌坊閃耀發(fā)光, 這些進士牌坊對于研究衢州宗族、 書院、 衢州教育等是不可缺少的材料。
牌坊除了旌表還具有劃分城市功能區(qū)的作用,市井文化影響深厚。 衢州史上城市街巷很多以當時存有的牌坊命名, 有些叫法至今還在沿用。 例如衢州市的“百歲坊” “道貫巷” “衣錦坊” “美俗坊”, 這些街巷的名稱完全是由古牌坊歷史存有命名。 “道貫巷” 是以最早在衢州城西南隅孔氏家廟前的“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3]711牌坊命名, 后來該坊廢于孔氏宗廟易址于衢州城東南隅, 但該處巷口一直以該牌坊名“道冠” 命名并沿用至今。 “百歲坊” 和“衣錦坊” “美俗坊” 這些原街口處都有同名稱的牌坊, 后牌坊廢, 名稱被街巷沿用至今?!鞍贇q坊” 和“衣錦坊” 此兩牌坊2003 年復建于衢古城大南門內東、 西兩側, 與仿古建群連為一體, 正作為名片展現(xiàn)衢州古風古韻。 在衢州公共汽車309 路、 102 路和11 路等公交車站牌上, 仍舊有“衣錦坊” 站名, 緊鄰“衣錦坊” 的是以“美俗坊” 的命名的菜場, 也是古牌坊稱謂今用。 這些古城文化遺韻一直延續(xù)今天, 與當代的社會文化交相輝映, 越發(fā)使得衢州古城, 久愈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