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林清 梁金萍
【摘要】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教學為研究對象,選取心理健康教育為切入點,詳細闡述了該課程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與方法,并結(jié)合現(xiàn)代化教育思想,對其實現(xiàn)路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挖掘思想品德課程心育資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與實踐研究》(WW【2018】GH006)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69-02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經(jīng)被社會所承認,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其社會認知、三觀等正處于成型的關鍵時期,因此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對于初中生的未來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基于這一點,從道德與法治課程入手,尋找了一條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
一、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深化心理教育的主題
在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設備來深化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主題,加深學生對內(nèi)容的了解,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1]。
例如在《揭開情緒的面紗》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從這一課程入手,實現(xiàn)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播放幾段視頻,這些視頻有學生快樂高歌、也有痛哭流涕、趾高氣昂、悲痛萬分的場景,在播放這些視頻之后,學生就會產(chǎn)生疑問:“老師為什么會播放這樣的視頻呢?”而教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惑之后,可以提出問題:“大家發(fā)現(xiàn)這些視頻中有什么不同么?如果你是視頻中的當事人,你希望自己能有什么樣的情緒呢?”隨著教師的問題,學生可以很快的確定本次課堂教學的主題——與情緒有關,而大部分學生自然喜歡“快樂高歌”的情緒,并對其他視頻中的情緒議論紛紛。這樣教師可以總結(jié):人的情緒無非是喜、怒、哀、樂,因此學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讓笑容始終掛在臉上,這樣不僅能夠讓自己感受到快樂,也能感染他人。
通過教學,教師讓學生對情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幫助學生鼓勵正確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在心理活動更傾向于“喜”、“樂”等正能量情緒,因此也就達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尋找心理教育的新方向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為了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通過課堂與生活相連接的方法,尋找到一個教育教學的新路徑。
例如在《公共生活新平臺》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入手,采用案例分析法,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來達到教學目的。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在網(wǎng)上收集與“不合理使用網(wǎng)絡”為主題的案例,并整理出來,這樣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就可以將這些案例展現(xiàn)出來(如播放《網(wǎng)癮危害堪比毒癮鼠標鍵盤暗藏悲劇》的視頻等)。這時,當學生們了解到不合理使用網(wǎng)絡而造成的危害時,心理將會產(chǎn)生震動:原來自己不經(jīng)意間的一些沉迷網(wǎng)絡行為可能會引發(fā)這么嚴重的后果。通過視頻教育,一些沉迷網(wǎng)絡的同學將會出現(xiàn)“心虛”的情況。教師可以觀察每個學生的神態(tài),尤其是那些“心虛”的同學,可以鼓勵其走上講臺,與全班級同學分享沉迷網(wǎng)絡的危害。
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將學生生活中“上網(wǎng)”這種隨處可見的行為進行了教學,不僅在心靈上震撼了學生,讓學生可以在心理與認知上重視網(wǎng)癮問題,還能正確面對自己在網(wǎng)絡世界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不足。
三、聯(lián)系時事,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聯(lián)系時事是教師常見的教育手段,通過聯(lián)系時事,教師不僅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國家發(fā)生的大事,還能達到教育目的,一舉兩得[2]。因此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正確選擇案例,確保案例可以對學生的心靈造成沖擊。
例如在《珍視生命》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最近熱門的“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為對象,通過課堂上的多媒體設備來幫助學生回憶整個案件,并通過成立小組的方法,要求小組成員可以圍繞這一事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在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教師發(fā)現(xiàn)所有學生對這個事件的認知基本上是相同的:對逝者的敬畏。此時整個班級內(nèi)的氛圍沉重,所以教師需要率先打破平靜,列舉尼克·胡哲、霍金等案例,讓學生了解一些殘障人士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最后將課堂回歸到主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每個同學都應該愛護它;但是生命是堅韌的,任何人都有創(chuàng)造奇跡的可能,都是社會中絢爛的一份子。
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實現(xiàn)了心理上的共鳴,不僅通過“重慶公交車墜江案”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又通過列舉尼克·胡哲等案例,讓學生感受到每個生命的偉大,讓學生可以從心理層面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自然也會將這種認知體現(xiàn)在行動上。
總體而言,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在未來教學階段,需要從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入手,采用多種教育干預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融入到課程中,這樣才能獲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蔣麗燕.微課在初一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07):103.
[2]劉建德.道德與法治:課程定位與演繹——以初中道德與法治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8(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