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濱洋
(重慶師范大學 應用心理學重點實驗室 重慶:401331)
流浪兒童是指18歲以下超過24小時沒有監(jiān)護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通過街上乞討和撿拾等方式來維持生計的兒童或青年[1]。目前,我國流浪兒童的數(shù)量已超過15萬人[2],伴隨著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以及農(nóng)村人口的快速流動,其數(shù)量也在逐年增多。針對流浪兒童這一現(xiàn)象,我國在各省市設立了多個救助管理機構,以確保流浪兒童能夠及時得到救助。
為了更好的救助流浪兒童,關注其流浪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根據(jù)重慶救助管理站收集到的資料,可將其離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類:離家出走、務工無著、外出玩耍、見網(wǎng)友、被遺棄、走失、外出尋人、被迫流浪。流浪兒童多數(shù)來自單親家庭或者離異家庭,因父母離異、家庭重組、家人死亡或家人服刑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靈傷害。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當,對其過分溺愛或者過分嚴厲,使得未成年兒童身心受創(chuàng),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當他們無力改變現(xiàn)狀時,便會選擇離家出走,到處流浪。流浪兒童尚未成年,離家后生活環(huán)境與人際關系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衣食住行都是問題,為了生存不少流浪兒童產(chǎn)生了違法行為,如:偷盜、搶劫、販賣不正當物品[3]。研究表明,與平常兒童相比,流浪兒童存在著更多的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如:高焦慮、低自尊、憂郁、自卑、沖動[4-5]。不管是流浪前還是流浪后,流浪兒童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都是各個機構在救助過程中務必解決的。提高流浪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是救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本研究以重慶市救助管理站為例,考察2016-2018年入站流浪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為今后流浪兒童救助模式提供思路,為其心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2016-2018年進入重慶市救助管理站流浪兒童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人數(shù)為202人,根據(jù)問卷測謊題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余問卷135份,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被試基本情況
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周步成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of Test,MHT)[6]。共100個條目,包括1個全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全量表劃分為8個內(nèi)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內(nèi)容量表分數(shù)相加為量表總分,總分越高則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量表總分≥65分,即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若量表總分<65分,則需進一步篩查,當單項內(nèi)容量表分數(shù)≥8分時為單項維度上存在某種傾向。
采用SPSS19.0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數(shù)據(jù)分析。運行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在人口學變量上,流浪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是否存在差異。
重慶市救助管理站內(nèi)流浪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見表2。以總分≥65分界定,焦慮情緒較嚴重者占被調查總體的4.4%,以各內(nèi)容分量表分數(shù)≥8分界定,各分量表的陽性檢出率排在前4位的是:學習焦慮、身體癥狀、過敏傾向、沖動傾向。其中,48人有學習焦慮癥狀,占總人數(shù)的35.6%,位居陽性檢出率的首位。
表2 流浪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N=135)
不同性別與是否獨生的流浪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情況見表3。在性別上,流浪兒童中女生的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以及焦慮總分均顯著高于男生。在是否獨生上,流浪兒童中非獨生子女的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沖動傾向以及焦慮總分均顯著高于獨生子女。
表3 不同性別與是否獨生的流浪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情況(Χ±SD)
2016-2018年間,進入重慶市救助管理站的流浪兒童以男性、非獨生子女、留守、農(nóng)村、非完整家庭居多。從表2可知重慶市救助管理站內(nèi)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流浪兒童高達4.4%,有研究指出重慶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檢出率為1.2%[7],與其相比流浪兒童的心理建康狀況總體上是較為不理想的。由于長期在外流浪,生存環(huán)境艱難,人際關系復雜,導致其很難和普通兒童一樣健康成長。造成流浪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來進行探討,第一是由流浪前所產(chǎn)生的,第二是由流浪后所產(chǎn)生的。流浪前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很大部分會導致兒童產(chǎn)生流浪的想法,這部分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家庭以及學校。根據(jù)收集到的人口學資料可看出大多數(shù)流浪兒童來自非完整家庭,這一現(xiàn)象與其他救助機構一致[8],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兒童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難免會產(chǎn)生心理問題;父母不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也會導致其心理不健康,如父母家暴、體罰孩子,過分溺愛孩子。在學校方面,有研究表明流浪兒童在流浪前對老師及學校信任度較低、學習成績較差、與老師關系不融洽,表示不喜歡自己的老師,也反映老師不喜歡自己[7];還有不和諧的同伴關系也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部分兒童還會受到校園霸凌,由于老師與同學不公平的對待以及自身性格的原因均會使其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問題。流浪后,兒童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便是解決溫飽,在謀生過程中流浪兒童也會遭到一定侵害,其自身也會產(chǎn)生某些違法行為,有研究發(fā)現(xiàn)80%以上的流浪兒童都遭受過諸如辱罵、毆打、虐待、被騙、強迫行乞等侵犯和教唆行騙、偷竊、搶劫等犯罪行為[9]。與此同時,流浪兒童沒有固定住所,連最基本的人身安全、生活物資、個人衛(wèi)生都無法得到保障,這些都會給流浪兒童的身心造成極度傷害。還有一類流浪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就是那些被迫流浪的兒童,包括被家人遺棄、走失、被拐賣。這部分兒童在流浪過程身心中會遭受更大的傷害,他們經(jīng)歷過的事情也是難以想象的,也使得救助機構必須對其進行專業(yè)的心理干預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在分量表(表3)中流浪兒童的學習焦慮、身體癥狀、過敏傾向、沖動傾向位于前四位。學習焦慮(35.6%)排在第一位,這一情況與重慶市中小學生是吻合的,但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樣的。大部分流浪兒童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并處于義務教育階段,他們脫離了正常的學習生活,突然間讓他們再次接受學習便會產(chǎn)生一定抵觸與不適,長時間的流浪也會使得他們的學習效果欠佳。由于在流浪過程中,一些不堪的經(jīng)歷使兒童身心受到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且因年齡尚小,隨之而來的便是一些軀體癥狀,導致身體癥狀這一維度檢出率較高。不管是被迫還是主動流浪的兒童與同齡人相比他們都缺少了父母的關愛、老師與同學的陪伴,沒有一個可以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他們均普遍表現(xiàn)出過多的自卑、憂郁、孤僻、多疑、情感脆弱,擔心、恐懼與焦慮,遇事不冷靜,沖動與攻擊性[10]并造成了他們過度的敏感。由于流浪兒童過早地進入社會,其法律意識淡泊、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沒有人引導他們?nèi)绾魏侠淼亟鉀Q問題,因此很多流浪兒童遇事不冷靜、情緒暴躁、易沖動。在性別上,流浪兒童中女生的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以及焦慮總分均顯著高于男生。在流浪過程中,女孩受到的傷害往往大于男孩。根據(jù)重慶市救助管理站收集到資料顯示,不少犯罪分子會讓流浪女孩從事違法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女孩會受到較大的侵害,導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甚至在救助初始階段很多女孩開口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都很難,也不愿意與救助工作人員交流。相比男生,女生更膽小脆弱,不管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流浪女孩受到的傷害都是非常巨大的。在是否獨生上,流浪兒童中非獨生子女的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沖動傾向以及焦慮總分均顯著高于獨生子女。流浪兒童中絕大部分是來自農(nóng)村,其中以非獨生子女居多,完整家庭較少。獨生子女意味著父母所有的關注都在一個人身上,也不需要與其他人共享任何事物,避免了與兄弟姐妹的相處,也不會產(chǎn)生父母將其與其他孩子比較的局面,若是由于家庭重組產(chǎn)生的兄弟姐妹,其關系就更難融洽。
流浪兒童正處在身心發(fā)展重要時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待提高的,在救助過程中不光要提供物質保障,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流浪兒童才能真正的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對于流浪兒童必須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干預,若沒有改善他們的心理環(huán)境,沒有從根源解決問題,很大部分會造成其反復流浪,當然這也需要各個方面的協(xié)同合作,包括救助機構、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大眾。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流浪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其中學習焦慮、身體癥狀、過敏傾向、沖動傾向較為嚴重;流浪兒童中女生的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以及總焦慮情況較為嚴重;流浪兒童中非獨生子女的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沖動傾向以及總焦慮情況較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