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譚明敏 徐雯婕
(江蘇省常州市德安醫(yī)院康復中心 江蘇 常州 213003)
焦慮是卒中后引發(fā)的一種常見的情感障礙,臨床發(fā)生率非常高,有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79%以上腦卒中患者伴發(fā)不同程度的焦慮,其中以輕度焦慮最為普遍[1,2],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緊張、低落、唉聲嘆氣等,影響生活質量及神經(jīng)元損傷的恢復。音樂療法是基于中醫(yī)學五行學說而發(fā)展起來的臨床治療方法,其可刺激人體下丘腦、依伏神經(jīng)核等特定的部位,促使個體產(chǎn)生愉悅感而改善情緒。本研究將音樂療法運用于腦卒中輕度焦慮患者中,探討其對焦慮以及神經(jīng)元損傷恢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康復中心收治的腦卒中伴輕度焦慮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我國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且為疾病首發(fā);②參照CCMD-3標準明確診斷為輕度焦慮;③意識清楚,病情穩(wěn)定。排除:①伴有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者;②伴發(fā)或曾患有其他類型的情緒障礙、精神障礙者;③存在智能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者。運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2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61~78歲,平均(68.2±5.6)歲;腦梗死29例,腦出血3例;病程4~12周,平均(6.3±2.4)周;受教育年限5~15年,平均(8.2±3.1)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60~76歲,平均(67.8±4.3)歲;腦梗死28例,腦出血4例;病程4~12周,平均(6.5±2.1)周;受教育年限6~15年,平均(8.9±4.2)年。兩組患者在基線資料如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予以常規(guī)藥物治療、康復治療,同時實施康復科常規(guī)護理,針對焦慮情緒,經(jīng)予心理疏導。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之上實施音樂療法,內(nèi)容概括如下:①音樂選擇。參考我國五音療法的原理以及近年來音樂療法參考文獻,建立腦卒中患者音樂庫,同時根據(jù)患者要求將其喜歡的音樂列入到音樂庫中。②實施過程。協(xié)助患者配戴好耳機,調整舒適的音量,之后選擇音樂進行播放。結束音樂治療后,與患者交流欣賞心得,分享愉快心情,鼓勵患者保持積極的情緒。每日早、晚各治療1次,每次30min,每周治療6天,共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與護理后4周評估下列指標:①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焦慮程度,此量表共有14項,每項評分為0~5分,判定標準:總分>29分,為嚴重焦慮;總分>21分,為明顯焦慮;總分>14分,為肯定存在焦慮;總分>7分,可能存在焦慮。②采集患者早晨空腹血樣,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方法檢測血清中烯醇化酶(NSE)表達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A評分、血清NSE表達水平比較見表。護理后兩項指標均顯著降低,并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降低更多,P<0.05。
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A評分、血清NSE表達水平比較 (±s)
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A評分、血清NSE表達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0.05。
組別 n HAMA評分 NSE(μg/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2 18.95±4.64 10.47±2.15a 23.10±3.51 14.11±2.66a對照組 32 19.07±4.38 16.32±2.91a 22.89±3.24 17.18±2.74a t - 0.106 9.146 0249 4.548 P - 0.916 0.000 0.804 0.000
音樂療法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一類邊緣學科,其是基于心理學理論,通過音樂行為體驗,讓個體減輕或消除情緒、心理、精神障礙等,實現(xiàn)身心健康的目的。目前,音樂療法在醫(yī)學領域逐漸被運用。有研究顯示[3],急性腦損傷患者使用音樂療法,可刺激患者在情緒、語言以及認知等腦部功能損傷的改善。
本次研究將音樂療法運用于腦卒中后輕度焦慮患者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HAMA評分、NSE水平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提示,對腦卒中伴發(fā)輕度焦慮患者實施音樂療法,可有效改善焦慮狀態(tài),并且能促進患者損傷神經(jīng)元的恢復,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