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
小時候我們常常被大人詢問:“長大以后你想做什么?”成人之后,我們又開始問小孩子同樣的問題。
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紐約時報》寫文章提出,我們應該停止問孩子們“長大后想做什么”,并且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這個問題逼迫孩子們用一種工作來定義自己。格蘭特說,當你被問到長大以后想做什么時,如果你回答說“一個父親”“一個母親”,這在社交意義上是不可接受的,更不要說“一個正直的人”了。
這可能是為什么許多家長聲稱,他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價值是關(guān)心他人,但孩子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成功。
其次,這個問題有一種強烈的暗示,那就是人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樣天職。格蘭特表示,盡管擁有天職會讓你感到快樂,但研究顯示,尋找天職會讓學生們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且,即便你足夠幸運碰上了一樣天職,它也可能不是個可行的職業(yè)。格蘭特說,他和同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很多職業(yè)夢想并不能支撐你的生活,無法支付的生活賬單,更糟糕的是,我們中的很多人并不具備相應的天賦。
喜劇演員克里斯·洛克在聽到一名管理人員告訴剛?cè)胄5母咧猩?,他們可以成為任何他們想成為的人時,洛克問道:“女士,你為什么要騙這些孩子?”也許他們中有四人可能會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但其他2000個孩子最好學會怎么焊接。他接著說:“不如和孩子們說實話。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擅長的事——前提是他們在招人?!?p>
格蘭特說,即使你能克服這些障礙,還有第三個問題,那就是你的職業(yè)生涯很少能達到你童年期望的高度。在一項研究中,尋找理想工作讓高年級大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感到更加焦慮、壓抑、無力和沮喪,并對結(jié)果更加不滿。就像作家蒂姆·厄本寫的那樣,幸福等于現(xiàn)實狀況減去期望值。如果你尋找的是狂喜,那么你注定會失望。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在經(jīng)濟蕭條期畢業(yè)的大學生30年后的工作滿足感會更強,因為他們不覺得有份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格蘭特認為,低期望值的一個好處是,能消除我們所想與所得之間的差距。大量證據(jù)表明,與其把一份工作想象得很美好,還不如在入職時貼合實際地預想一下它真實的樣子。當然,你在接手時可能會少些激動和憧憬,但總的來說,你最后的收獲會更大。
最后,格蘭特強調(diào),他完全支持年輕人力爭上游、志存高遠,但這些志向應當不局限于工作。比起問孩子們以后想從事什么職業(yè),不如請他們思考一下他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并想想他們可能想嘗試的各種不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