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錦云,郭燕燕
(包頭醫(yī)學院護理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中風是一種高危疾病,我國 40-74 歲居民首次腦卒中發(fā)病率平均每年增長 8.3%。每年約196萬人因腦卒中死亡。其中約有75%-8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1 -2]。腦卒中作為終身性疾病,不僅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其心理負擔也較重。據(jù)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指南的建議[3],醫(yī)護人員應對病人的決定充分了解并理解由此決定產(chǎn)生的行為,并將二者結合到個性化護理中去。本研究首次探索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疾病描繪及認知狀況,分析病人的疾病適應過程。構建和發(fā)展適合我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旳疾病適應和護理干預模式的理論框架,為進一步發(fā)展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及其他慢病者的延續(xù)護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包頭市幾所三甲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門診及住院部的300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分別發(fā)放調查表及量表各300份,回收287份,有效率95.7%。采用腦卒中患者基本資料表、簡易疾病認知量表、收集病人的一般資料并對疾病描繪、疾病認知及健康水平進行調查。
1.2.1 基本資料表
一般資料問卷收集:當中包括個人一般及疾病相關資料。①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是否獨居等。②健康相關資料包括:病程、并發(fā)癥數(shù)量以及目前治療方法等。
1.2.2 釆用簡易疾病認知問卷(BriefIPQ)
該量表共有9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測量疾病描繪的維度。包括:疾病原因、結果、時間線、治療可控性、疾病辨識、個人可控性、疾病關注度、綜合和情緒描繪。作答方式除病因這項為開放性問答,其他皆采用liker量表10點計分制。
1.2.3 通過平均值、標準差和百分數(shù)描述定量數(shù)據(jù)
病人的疾病認知、病因知識水平現(xiàn)狀及情緒描繪現(xiàn)狀采用x±s;使用Spearman相關分析各種因素對病人疾病表現(xiàn)的影響。
疾病的可控性、時間線和結果評分排列較高,而疾病辨識、情緒描繪和綜合評分分排列較低。如表1所示
表1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疾病認知及情緒描繪現(xiàn)狀x± s(降序)
飲食、危險因素得分較高,處理、先兆發(fā)生得分較低,如表2所示。
表2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病因知識水平描繪現(xiàn)狀x±s (降序)
表3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疾病描繪現(xiàn)狀相關分析
表4 病人病癥描繪與知識水平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中老年缺血性腦中病人對疾病各維度的描繪中得分較高的為可控性、時間線、結果,較低的是疾病辨識、綜合和情緒描繪,這與Broadbend[4]的結果相似,表明病人對疾病了解的程度不深,認為疾病是長期、可控的,對生活是有不同程度影響的。在對病因的認知方面,多數(shù)病人認為該病的主要原因是日常生活和飲食方式。但是,有些病人在了解病因方面存在錯誤:如環(huán)境污染等。這提示護士應讓病人意識到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并逐漸改正,以便能采取正確的應對策略。疾病描繪相關分析表明:每個維度的疾病描繪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解釋了病人在控制疾病信心方面的個人和醫(yī)療可控性是相關的。同時結果描繪和個人可控性也極大地影響了病人的情緒,即個人預期結果越差,感覺自己對疾病越不能控制,負面情緒也越大。相信通過醫(yī)療及個人手段能控制疾病的病人自認為對疾病的理解程度更高。這說明,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5],包含多方面且互為影響,同時也與情緒互相影響。因此,在干預病人疾病認知時,不應只專注于某一方面,而應看到病人認知的個體性,從各個角度進行干預,以盡量減少疾病對情緒的不良影響。有研究指出[6]對成年人進行健康教育時,要充分發(fā)揮患者的主動性,強調過去經(jīng)驗的運用和自我管理有效后的成就感。這樣從患者的角度認識其對疾病的理解[7],能作出更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高干預質量??傊∪说膶膊〉倪m應是一系列認知應對的過程,患者的一般信息影響他對疾病的認知,他對疾病的認知會又導致其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和自我管理行為,同時病人的健康結果又反饋性地影響其對疾病認知。為了增強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自我認知,一方面要加強對患者認知缺陷的健康教育,糾正誤解;另一方面必須注重提高病人的健康信念,提高自我管理的信心?;诖私Y論,我們提出了一種持續(xù)護理干預模型,該模型結合了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描述和認知特征,強調了患者對適應過程反應的個體性并進行全面干預。 最后,我們將嘗試將此護理模式應用于網(wǎng)絡平臺,在實踐中落實,以優(yōu)化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繼續(xù)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