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彩
(上海第七人民醫(yī)院,上海 200137)
中風后抑郁屬于情感障礙性疾病,復雜性較高,其中包含的精神癥狀、軀體癥狀較多,患者發(fā)病后,意志活動減少、情緒低落等為主要表現(xiàn),且胃腸道不適癥狀等會出現(xiàn)在多數(shù)患者中,如果治療及護理未能及時、有效開展,不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會加重,且認知能力恢復會出現(xiàn)延遲,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嚴重降低。因此,臨床一直在積極探索有效治療中風后抑郁的方法。研究指出,中風后抑郁患者治療時,采取耳穴壓豆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后,可促進治療效果升高。本院即應用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于耳穴壓豆聯(lián)合的方式干預中風后抑郁患者,效果較為理想。
研究對象選取106例中風后抑郁患者,本院診治時間2017年4月~2018年4月,男54例,女52例;年齡47~80歲,平均(60.8±3.4)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0.5)個月。納入及排除標準:(1)符合中風及中風后抑郁診斷標準;(2)既往無精神疾病史;(3)知情同意;(4)排除重要臟器伴有嚴重疾病、存在嚴重認知障礙、存在言語障礙患者。隨機抽取53例納入對照組,另53例納入觀察組,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1)治療方法:①抗抑郁治療:口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每次1片,每天1次,連續(xù)服用4周;②康復治療:措施包含物理治療、運動治療、作業(yè)治療、功能訓練,連續(xù)4周。(2)護理方法:①常規(guī)內(nèi)科護理;②環(huán)境保持安靜,囑咐患者要充足的臥床休息,對探視時間、探視人數(shù)做出嚴格控制;③四肢保暖良好開展,口腔護理、會陰護理、皮膚護理要加強,翻身、拍背定時進行,預防壓瘡,促進排出痰液,床單定期更換;④如患者伴有口角流涎癥狀,要向一側偏頭部,避免發(fā)生窒息;⑤如患者伴有尿失禁,導尿管要常規(guī)留置。
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加用耳穴壓豆治療,并給予中醫(yī)情志護理,具體如下:(1)耳穴壓豆:①取穴:神門穴、三焦穴、交感穴、內(nèi)分泌穴、心穴、肝穴、腎穴、膽穴;②操作:穴位處皮膚消毒常規(guī)進行,消毒液為75%乙醇,消毒液干后,于上述穴位貼壓王不留行籽,將粘貼膠布用手或鑷子牢固的粘貼在皮膚上,粘貼后揉按穴位處,每次3~5min,每天3次,早中晚各1次,先輕輕按揉,逐漸加重力度,直至酸麻脹痛感出現(xiàn)在局部,兩側耳穴交替進行,隔天更換,連續(xù)治療4周。(2)中醫(yī)情志護理[1]:①勝情:即以愉悅的情緒糾正患者不良情緒,可采取與患者聊有趣的話題、為患者講笑話及幽默故事等方法,使患者心情愉悅,不良情緒得到緩解,甚至消除;②順情:給予患者引導,讓患者將心中的不適感表述出來,再順應患者的情意,實施疏導、鼓勵,盡力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③移情:以患者文化程度、年齡等為依據(jù),將適當?shù)膴蕵坊顒影才沤o患者,如組織患者下棋、讀報等,使患者不良注意力得到轉移,促進其心理壓力減輕;④音樂療法:樂曲選擇柔美、輕快的,播放給患者,并引導患者隨音樂冥想,放松心情,每次30min,每天1次,播放音量由患者自身調節(jié)。
4周后,評價治療效果;觀察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在治療前后的變化情況。
痊愈:基本消除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減少HAMD評分,幅度超過90%;顯效: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減少HAMD評分的幅度處于70%~90%;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減少HAMD評分的幅度處于30%~70%;無效:未改善臨床癥狀及體征,減少HAMD評分的幅度不足30%。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及計數(shù)資料分別利用t和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H A M D評分分別為(18.2±2.9)分、(18.6±2.6)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HAMD評分分別為(9.6±1.7)分、(12.8±2.1)分,差異顯著(P<0.05)。
《內(nèi)經(jīng)》、《景岳全書·郁證》均明確指出,郁證的發(fā)生與疾病關系密切,而郁證發(fā)生后會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導致新的疾病產(chǎn)生。從中醫(yī)學角度出發(fā),中風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為神明受到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等因素的影響,腦部雖為病變部位,但相關于心、肝、腎等臟器,驚恐、失眠、焦慮等為患者發(fā)病后的常見表現(xiàn)[2]。神明以腦為府,中風后腦失神明,心煩意亂,肝氣郁結,導致無法沖和臟腑氣血,也不能充分的濡養(yǎng)神明,造成惡性循環(huán),使患者病情加重。中醫(yī)主張,中風后抑郁治療時,可采取耳穴壓豆的方式,原因是耳相通外界,與五臟六腑聯(lián)系,在相應穴位貼壓王不留行籽后,可發(fā)揮鎮(zhèn)靜安神、調暢氣機、醒腦開竅、寧心安神的功效,進而有效的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狀況,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同時,還要開展中醫(yī)情志護理,進一步調節(jié)患者的情緒狀況,增強患者治療信心,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使疾病盡早康復[3]。
綜上,中風后抑郁治療中,采取中醫(yī)情志護理與耳穴壓豆相結合方法后,可顯著的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