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葉祖達
欄目主筆 / 香港規(guī)劃師學會原會長, 北京大學城市規(guī)劃設計中心研究員,城怡商務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初創(chuàng)公司(南科創(chuàng)新)聯席創(chuàng)始人
城市街區(qū)中長大的我,童年時期有一段日子很喜歡去理發(fā)。這可能有點不可思議,父母不是覺得要小孩安靜坐下來理發(fā)是極難的嗎?
我童年家住在香港一個叫深水埗的城區(qū),在60到70年代,這里是內地來的移民聚居的地方,一般家庭生活水平都比較低,社區(qū)環(huán)境和配套設施極為貧乏,我們家的處境也不例外。由于父母每天都要工作,我的日常生活起居很多都要獨自面對。當時我們街區(qū)沒有理發(fā)店,只有一個從上海來的理發(fā)師傅(我們都叫他許伯伯),他在離我家不遠處的路邊開了一個獨立經營的理發(fā)店,說是店可能有點夸大,其實只是一塊掛在墻上的鏡子,加一張他手工打造的高木凳而已。每一次母親說我的頭發(fā)太長,要去他的理發(fā)店剪頭發(fā),是我童年最開心的體驗!
不是因為上海師傅的理發(fā)技術好(實際上每一次我理發(fā)后回到家,母親都說他剪得不夠短,很快又要花錢再去?。沁@個路邊理發(fā)店是我第一次接觸漫畫的地方。許伯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來到香港,他極有可能曾經是東江縱隊1抗日游擊隊員,每次理發(fā),他都給小孩們看他手指上因為射擊而留下的老繭,會很驕傲地說自己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經歷。而我們這些六七歲的小孩關注的卻是理發(fā)店旁放的木箱,里面全是一套套叫《財叔》的連環(huán)畫。
1. 童年的理發(fā)店
2. 新派漫畫:《財叔》
3. 利物浦大學與西安大學老師向小學生介紹城市規(guī)劃 圖|www.xjtlu.edu.cn
4. 巴西薩爾瓦多的兒童參與城市規(guī)劃工作坊 圖|www.100resilientcities.org.png
《財叔》是香港早期極稀有的漫畫叢書,作者名叫許冠文,漫畫為32開本,每本當時港幣一角(0.1港元),黑白印刷,寫的是一位游擊老英雄的抗日事跡,非常暢銷。《財叔》漫畫系列吸引人之處在于其富有動作感,當時屬新派漫畫作風;同時由于在戰(zhàn)后的香港,民眾對日本侵華記憶猶新,財叔對抗日本軍的形象受到了歡迎。
漫畫使小孩在輪候理發(fā)時都一反平常的胡鬧,很安靜地排坐在許伯伯準備的小木板凳上;沉溺在連環(huán)畫的故事里,一坐就是半天,直到許伯伯收攤為止?!敦斒濉返墓适孪鄬唵?,文字淺易,我們都看得懂。漫畫書熏陶了戰(zhàn)后新一代孩童的心靈,為那個年代的孩子們帶來了一點歡樂和幻想,包括我們這一批蹲在路旁理發(fā)的兒童。
每個人的童年總會和漫畫書邂逅,那是童年中重要的體驗。漫畫書雖然只售一到兩角,但于我而言,已經是我每天可以使用的全部零用錢了。我們這一代兒童大部分都負擔不起買漫畫書的費用,唯有依賴公共圖書館。但當時香港提供給兒童的公共設施十分不足,全香港只有兩個公立圖書館。到最近的公共圖書館,我需要搭乘半小時的公交車,母親更不會放心我一個人乘坐公交。理發(fā)師許伯伯最先想出這個有創(chuàng)意的招客之術:在小檔地上,放滿漫畫書,讓輪候理發(fā)的小孩可以免費閱讀。因此,許伯伯的路邊理發(fā)店與免費讀物就是最接近我的“圖書館”,也是我認識漫畫的第一個啟蒙場所。每個月頭發(fā)還未太長,我便嚷著母親給錢去理發(fā),醉翁之意當然是可以免費看半天漫畫書,我更告訴許伯伯不要剪得太短,因為太短,下次來看書的時間就要相隔長久一些了。
那個年代的香港,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我們這些小孩更沒有任何訴求,坐在路邊看連環(huán)畫就是我們的歡樂時光,從沒有想過這個城市有沒有照顧到我們成長環(huán)境的需要,更不會覺得我們對這個城市的發(fā)展應該有話語的權利。
1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qū)創(chuàng)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后戰(zhàn)場,堅持華南抗戰(zhàn)的主力部隊之一。
2《花生漫畫》是一部美國報紙連環(huán)漫畫,作者是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M. Schulz)。漫畫以小狗史努比(Snoopy)和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莎莉(Sally Brown)、萊納斯(Linus Van Pelt)、露西(Lucy Van Pelt)、謝勒德(Schroeder)等幾位小學生為主要角色,以小孩生活為題材,觀察這個簡單又復雜的世界。《花生漫畫》是漫畫發(fā)展史上首部多角色系列漫畫,從1950年10月2日開始發(fā)行,到2000年2月13日作者病逝之時為止。在《花生漫畫》停售之前,每天有超過三億的讀者通過75個國家的2600種報紙以21種不同語言閱讀。
3四格漫畫是以4個畫面分格來完成一個故事的漫畫表現形式,短短幾格就涵蓋了一個事件的發(fā)生、情節(jié)轉折及幽默的結局。它的畫面不需很復雜,角色也不要太多,對白精簡,讓讀者在幾秒鐘內就可以輕松閱讀和接受。
如果《財叔》是淺易的漫畫,可以使我們坐在理發(fā)店木凳上,一邊允許許伯伯的剪刀在我們的頭上游走,一邊讓抗日游擊隊的故事在我們心中激蕩的話,后來我接觸的《花生漫畫》2(Peanuts) ,帶給我的卻是困惑。
《花生漫畫》在中學時期才進入我的認知,一是由于當時《花生漫畫》只有英文版,我到中學才有基本的英語能力能看得懂;另外,《花生漫畫》是在報紙上每周刊登一次,每次四格3,而我只有在中學校內的圖書館才有機會閱讀英文報紙;《花生漫畫》開始成為我每周期待的文化食糧。
《花生漫畫》的內容圍繞一群小孩和小動物的日?,嵥樾∈抡归_,但卻能夠扣動從兒童到成年讀者的心,因為作者舒爾茨把真實的社會生活和個人體驗賦予每個角色,字里行間蘊含著人生哲理、人性缺點、個人內心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等。在50年的時間里,《花生漫畫》一共出現過90來個角色,但最核心且被人們記住的只有11個,分別是查理·布朗、露茜、史洛德、萊納斯、莎莉·布朗、薄荷·帕蒂、瑪茜、乒乓、富蘭克林、小狗史努比和小鳥糊涂塌客。
雖然原本《花生漫畫》只是為了填充報紙空白版面供讀者消遣閱讀的補充內容,但舒爾茨借助于其筆下的角色反映當時社會不同的人性百態(tài),進而表達自己的思考。漫畫里每個小孩都性格鮮明,是活生生的一個社群,也各有自己面對的很多無法逾越的事物,也正因為角色刻畫的精準性,直到現在我們都會覺得這些角色似乎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或者我們自己:查理·布朗是一個屢戰(zhàn)屢敗、老是吃虧的小人物,他帶著一種無奈的心境去訴說自己的遭遇——棒球隊戰(zhàn)無不“輸”、風箏永遠都飛不上天(我們一生中從學校到工作都有無數次的這個經歷!);萊納斯脫離不了自己的毯子(我們每人都需要有安全感吧?),史努比勇往直前,有各種人類才有的夢想,但它卻是一只小狗 (我們曾幾何時都有過夢想,但這些夢想多是虛無的想象而已?);露西則像是盛氣凌人的老板娘,處處要主導處境(我們的上司或朋友圈中總不缺乏這類性格的人?。?/p>
5.《花生漫畫》-真實社會的縮影
6. 日本兒童在匯報他們的城市規(guī)劃方案 圖|www.cladglobal.com
對于身為初中學生的我來說,這每周四格的漫畫和它描述的這一群兒童和小狗給我的體驗是震撼的:兒童們的感受竟然有人如此深入的了解,又可以把它們活生生的表達出來,使報紙的所有讀者都能分享到。這也同時帶給我一個困惑:如果《花生漫畫》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兒童也有他們的訴求、意見、感受與理想,也顯示了兒童群體中的多樣性,那么面對各種窘境,為什么我們在兒童成長階段從沒有成年人問過我們,對這個城市的期待和需要?我們要一個怎樣的街區(qū)環(huán)境?我們需要什么公共設施(如圖書館)?我們想看哪些書籍(如《財叔》或《花生漫畫》)?
城市規(guī)劃設計師、建筑師和園林設計師都會說:我們在編制規(guī)劃設計方案時,不是把兒童需要的設施如公園、學校、社區(qū)中心的用地,按規(guī)范在詳細規(guī)劃中預留了嗎?圖書館不是在不同社區(qū)都已經有相應的規(guī)劃建設用地了嗎?我們的工作不是已經照顧了兒童的需要嗎?甚至更有設計師告訴我,他們設計的公園與兒童設施拿到了國內外獎項和獲得領導嘉許,他們都懂得兒童要什么樣的空間!
我會說:對不起,我們需要知道兒童們想什么、要什么,給予他們在會影響他們生活的事物上足夠的話語權(和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話語權),而不是把我們的專業(yè)傲慢與主觀想法從上而下的給他們。
兒童對城市開發(fā)建設、環(huán)境保護,甚至世界未來發(fā)展方向等問題有話語權嗎?
7. 兒童對城市發(fā)建設問題應該有話語權
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著重強調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及關愛。1989年聯合國簽署的《兒童權利公約》中將“兒童”一詞定義為“所有年齡未滿18歲的人”,并明確地規(guī)定兒童應該享有的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健康和文化權利4。公約內有兩條條文是作為城市規(guī)劃、設計、建設工作者(甚至是決策者)需要思考的:第12條:“締約國應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兒童的意見應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以適當的看待”;第13條:“兒童應有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權利;此項權利應包括通過口頭、書面或印刷、藝術形成或兒童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信心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論國界”。
當我蹲在路邊理發(fā)店看連環(huán)畫時,甚至在中學時迷上《花生漫畫》時,《兒童權利公約》都還沒有出現,我們這一代人當然無從了解兒童原來可以擁有對社區(qū)環(huán)境、城市建設、設施配套等影響到我們生活的事項有基本話語權。然而到今天,我們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工作者中又有多少人會有意識地關注到我們下一代的權利?我們在編制規(guī)劃設計方案過程中,曾經主動地聆聽了來自兒童的想法與意見嗎?
“以兒童為本”的理念早已在萌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于2018年5月出版《以兒童為本的城市化: 兒童的城市規(guī)劃手冊》介紹了把兒童納入城市規(guī)劃決策流程的理念和策略,強調通過關注兒童的參與,創(chuàng)造公平的環(huán)境,孩子們可以生活在健康、安全、包容、綠色和繁榮的社區(qū)。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基于規(guī)劃設計標準或規(guī)范,在設計圖紙上畫線、涂色,為兒童提供空間與設施,而是要建立“以兒童為本”的規(guī)劃設計決策方式,在第一天就把兒童們納入決策參與過程中,讓他們說他們心中的話,給予他們對城市建設的發(fā)言權。
澳大利亞于1990年確立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承諾為兒童和青年人制定一個權利框架,這對促進和維護他們的利益和福祉至關重要。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 (Tasmania)地方政府于2000年委任了一個新的職位“兒童與青年專員”(Commissioner for Children and Youth),專員的責任是確保政府、企業(yè)、機構在制定影響兒童和青年生活的決策過程中,會主動尋求、聽取和考慮兒童和年輕人的意見和觀點。兒童與青年專員發(fā)布了《推動兒童參與政府決策指南》,內容包括如何按部就班地引導兒童參與不同機構、公司和單位的決策,如何建立真誠的參與機制、參與的范圍與內涵、參與的工具與方式等。
愛爾蘭兒童與青年事務部于2015年公布的《國家兒童與青年參與政策制定報告(2015-2020)》中,對愛爾蘭推動兒童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五年發(fā)展戰(zhàn)略有詳細說明。其中提出的第一個目標是要讓兒童在社區(qū)建設方面有發(fā)言權,也指出同時有必要培訓專業(yè)人士,包括城市規(guī)劃師對引導兒童參與規(guī)劃等決策的能力提升和在政策、立法和研究方面將兒童和青少年的參與納入主流工作。加拿大城市規(guī)劃學會編制的《如何讓兒童參與建設社區(qū)指南》,從簡單的在社區(qū)內游覽到引導表達意見的工具,甚至游戲和歌曲、問題討論大綱等,供城市規(guī)劃師靈活使用,目標就是讓規(guī)劃師與城市建設工作者表達出對兒童和青年的尊重,通過不同手法促進兒童和青年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加拿大北溫哥華市編制的《我們的城市是如何管理的?》小冊子與《兒童地圖》,把市政府的管治體制、不同部門的功能、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項目、公共設施的規(guī)劃等資料以輕松、簡單的漫畫等形式加以表達,讓兒童對城市建設決策體制有形象的認識,從而增強他們參與的興趣。
要推動實踐“以兒童為本”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首要的工作是從下而上以謙虛的思維和包容的態(tài)度,去重新制定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決策流程。通過主動引導兒童參與城市規(guī)劃決策,使城市空間能夠真正包容和關懷我們的下一代;更長遠的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兒童知道他們是這個城市的未來主人,他們應該有意識的參與推動可持續(xù)的城市發(fā)展,從孩童到成長的過程中都了解公民的社會責任。
筆者建議建立從下而上的兒童參與城市規(guī)劃設計決策,要考慮的重點工作包括3方面:1.首先,在規(guī)劃編制階段,放下以往從上而下的設計思維,專注兒童是我們要真誠聆聽的群體。2.獨立對兒童的需要與其在城市環(huán)境中遇到的問題作詳細的調研,了解他們的處境,建立一套兒童參與規(guī)劃設計決策的方式與工具,整個設計過程開放給他們,讓兒童參與進來。3.收集基礎數據作為驅動“以兒童為本”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決策考慮。4.通過從下而上的理念,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為兒童的需要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和服務,使每一個兒童,無論家境富貧,不論所在的生活街區(qū),都可以有同樣健康、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
當我們追求的再不是專業(yè)規(guī)劃設計獎項和編制規(guī)劃方案,不只是看著規(guī)范標準要求時,我們就可以放下身段,蹲下來與兒童們互動,就像閱讀《花生漫畫》的感覺一樣,了解兒童的內心感受、體驗、缺點、生活方式的要求。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國需要深入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體現以人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讓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關懷”。一個包容和充滿關懷的城市,必須要聆聽不同群體的訴求,而兒童是城市未來的主人,他們對城市的規(guī)劃建設都應享有話語權。
4 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第44屆聯合國大會第25號決議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是第一部有關保障兒童權利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約定,于1990年9月2日在世界生效。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3次會議批準了《兒童權利公約》,從此《兒童權利公約》成為我國廣泛認可的國際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