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篤
扎博洛茨基說:“每個人都擁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世界,另一個是亙古以來,我們竭盡全力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睂υ娙硕裕粋€是創(chuàng)造詩人的世界,一個是詩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這正如詩人王琪一樣,他在用文字盡力描述那個創(chuàng)造他的故鄉(xiāng),而這過程中,他也在創(chuàng)造著一個永不磨滅的精神原鄉(xiāng)。保羅·策蘭在他的“子午線”演講中提到,“一首詩的呈現(xiàn),就是一個人的呈現(xiàn)”。一首詩為我們呈現(xiàn)什么?從本我的角度出發(fā),詩在還原一個人,還原與人有關的一切。詩歌就是一個場域,詩人在場,才能構筑一個語詞的世界。王琪用詩還原一個真實的“秦地之東”,也在構筑一個真實的靈魂棲息之所。
符號意義的精神指涉
羅振亞指出,“一般說來,成熟的詩人或詩歌都具有極強的方向感,善于從多種維度處理作為審美對象的材料?!蓖蹒髟姼璧姆较蚋袠O強,通過語言,回到他來的地方,也就是那個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他的“世界”(即“故鄉(xiāng)”),同樣他所關注的“物”皆來自“故鄉(xiāng)”的日常,這些日常衍生的符號,恰巧構筑了詩人的精神家園。
詩的生存,來源于符號拼接,這種拼接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隱秘邏輯的順理成章。王琪的詩中不斷地為我們輸送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來標識他的原鄉(xiāng)、他的精神地理、他的生存場域等,這恰恰確證了一位詩人的“根”。
華山、渭河平原、羅敷河、西岳廟、敷南村等具有明確指稱的符號,從宏觀意義上把我們引向詩人的“故鄉(xiāng)”——一個現(xiàn)實的“原鄉(xiāng)”。草木、村莊、河灘、柿樹林、溝壑等尚未具體命名的事物,都是稀疏平常的“物”。恰是這些普通且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虛實結合,描繪出了詩人心目中的故鄉(xiāng),渴望返回的故鄉(xiāng),以及想象中精神家園,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一名詩人的文化自省意識。從這些具象的符號,能反映出詩人從曾經(jīng)日常的事物中提取詩意,這是“及物”寫作的癥候。孫文波說,“從身邊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需要的詩句。”胡塞爾現(xiàn)象學指出,“依靠直覺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面向事物的本身”的目的。王琪的詩中,我們很難見到宏大敘事與宗教意義上的生死,更多地是圍繞在與生活休戚相關的日常、凡俗的事物。最“及物”的意象,恰恰就是最富詩意的,在細微處能夠折射出某些疼痛,讓情感直接敞開,從而達到靈魂的高度自覺。比如說,“這卑微的姿勢,不為人屑/低過泥塵,低過父親墳塋/旁邊晃動的枯草/讓敷南村寒氣頓生”。泥塵、墳塋、枯草等,是農(nóng)村日常的景象,詞語拼合在一起,便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于是,這時由寒氣帶來的情感沖動,讓人眼淚直接奔涌而出,用枯草、墳塋,點綴出人世間的孤寂,恰如其分,又能使我們主動陷入詩人營造的氛圍之中。
自覺話語意識的拓寬
詩是一種富有冒險性的藝術,語言的自覺意識,進一步凸顯出詩人的審美視野。自覺話語的外延,恰恰就是認同“言外之意”,在緊系生活的詞語中,對抗某些晦澀與隱喻。讀王琪的詩,可以從他的語言中,捕捉到審美的意趣與生活之真諦。他的抒情,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波瀾壯闊,他的抒情是一種“內抒情”。這其中內在的邏輯一致性,恰恰折射出詩人苦心孤詣的思考與對人生的叩問。
自覺話語意識的強化,無形之中提高了王琪詩歌的精神層次,是他創(chuàng)作上走向自然與成熟的標志。顯性的詞語,如土窯、云層、河流、秦地之東、中年等,恰恰組合成了詩人內心的渴望圖景,這種表達看似淡然,實則更具穿透力,讓讀者一下進入到與詩人相同的境遇之中,產(chǎn)生共鳴?!扒嗖葜逼鹧謴澫?它義無反顧的委身泥土/是否暗示了一個人/短暫而倉促的一生?”詩人打破隱喻與晦澀,直截了當?shù)貙⑿〔荼扔鞒扇?,凸顯出詩人語言的外在張力,也展示了詩人語言的自覺意識。對比性的擬人,其實是詩人預設的一種思路,通過“青草”這個簡單而又頑強的植物,來延伸至人生之短暫,進而又將讀者帶入到“空無一人的老村之中”,“孤獨感”油然而生,悲傷之情,無需贅言。
語言的自覺意識,還表現(xiàn)在詩人對語詞的眷戀即對語感的重視。王琪是一個注重語感的詩人,他在構建“自我”精神地圖的時候,從不忽略對詞語的眷戀。比如說,“你固執(zhí)地從那年的敷南村出走/就不曾想到回來……你不止一次悲憫,痛惜/甚至絕望”。這是一個從鄉(xiāng)村走出來的人所必然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本是很沉重的使命,在詩人這里寫得如此輕松。然而,正是這種輕松,讓接下來的“悲憫”“痛惜”“絕望”顯得更感人,更具疼痛感。這種語言的自覺性,可以讓讀者順勢而下,更好地融入到詩情之中,引起讀者的精神共鳴。
語言的自覺,其實就是一種“詩向我們說話”的體現(xiàn)方式之一。這種表達方式,不但開放了語言的功能,而且增加了詩的生命力。語言的自覺,同時也是個體化語言的拓展,建基于個體化經(jīng)驗的語言表達,可以讓詩的層次感分明,個性體征明顯,從而擺脫平庸化、同質化寫作。王琪的詩,追求語言的生命力,以及詞語的外在張力。他用自己的詞語組合出一幅幅“故鄉(xiāng)”的精神圖景,是一種個體經(jīng)驗的表達,更是他異于他者的顯著要素。
或是一種生命的焦慮
王琪的詩,沒有宏大敘事,也沒有神話虛構,有的是對個體生命的焦慮。從表面上看是在延續(xù)自我抒情,延續(xù)對故鄉(xiāng)的沉思,但是,這種表征恰恰印證了詩人個體生命的焦慮,在現(xiàn)世生活之中無法達到精神與現(xiàn)實的有效統(tǒng)一。緩沖生命焦慮的方式唯有詩。角色意識,給詩人造成了困擾,兒子、父親、丈夫等多重角色,轉換中,總有所偏倚,這種偏倚的焦點,恰是詩人無法“還鄉(xiāng)”的焦慮。時間總是順序前行,所有被倒置的時光,都是虛無縹緲的、幻想的,詩人該怎么留住時間?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語言來承擔角色的二次扮演。
角色的限定,很容易讓人陷入固化的認知之中,必須超越角色意識,才能實現(xiàn)精神意志的覺醒與詩意的超然?!岸胖?、樸樹和落羽杉暫且忘記……/我仍固執(zhí)地在夜晚寫下:天氣漸涼,父親,我想你了……”詩人在設定一個角色,雖然特指了“兒子”,但是又不是十分明晰,也就為該詩的外延,提供了更寬闊的向度?!肮虉?zhí)”是一種執(zhí)念,是詩人自我確證之后的決絕,也是他在現(xiàn)世之中生命的焦慮。“深夜寫下一封書信……是我茍活于這茫茫人間/最直接的原因”,這是詩人個體生命焦慮的最佳體現(xiàn),或生或死,或向死而生,其實都在說明詩人內心世界的掙扎。詩人的角色意識明顯,有超然之勢,卻又不得不陷入到塵凡之中,或左或右,呈現(xiàn)出詩人內心自我的認知焦慮。瓦雷里說,“起風了,只有試著活下去一條路?!币苍S,王琪正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在考量著生命的意義與作為兒子所要肩負的承擔。
王琪的詩,意蘊豐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他獨特的個體化書寫,給我的解構帶來了許多干擾。他的詩不具備時間性與歷史性,更多的是個體感情的私語化表達與特殊化的指向,反倒使他的詩更具藝術價值。在王琪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出他的痛,而這種痛屬于他個人,也屬于全人類。他在語言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世界,新的敷南村,新的羅敷河,是詩人的精神地理,是詩人完成靈魂的自我救贖與自我超越的精神紋理。
附:王琪詩歌二首
禱 辭
含在我嘴邊的
也是含在秋天嘴邊的
現(xiàn)在還不能脫口
請施下催眠術,以青煙籠罩
都沒有表述、呈顯
父親,六個年頭過去了
我判若兩人
枝條的身子
向下拼命彎曲
像我倒向黃昏的命運
這卑微的姿勢,不為人屑
低過泥塵,低過父親墳塋
旁邊晃動的枯草
讓敷南村寒氣頓生
深夜寫下的一封書信
寄往天堂
父親,我們相見的時日甚遠
懷念如黃土,綿綿不絕
淤積我體內的傷疤
是我茍活于這茫茫人間
最直接的原因
不盡之愛
有人囚禁了你對敷南村的愛
無關緊要
沒有四處動蕩的風
足夠你徹夜打坐、安眠
父親珍藏一世的秘語
請你務必把守好
碎掉的還在碎
你固執(zhí)地從那年的敷南村出走
就不曾想到回來
如今,在中年隱約可見的光線里
你不止一次悲憫,痛惜
甚至絕望——
不要擔心此時一陣風
就能吹散塵世上的一切
不用追究
茍活者與終日奔勞者的命運
本質上有多大區(qū)別
那些從敷南村散失的親人
有沒有看見
我們之間,猶若草木之分
歲月愈悠遠
人世間的愛,愈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