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明
摘? ?要:細節(jié)決定成敗,課堂教學中對實驗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表述、學生疑問、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難以理解的抽象之處、關鍵詞等學生可能出現(xiàn)錯誤的關鍵之處的細節(jié)進行精心預設,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能夠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有效降低學生出錯的概率,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預設;細節(jié);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19)4-0003-3
高效的課堂需要生成,然而生成有賴于教師課前的精心準備,只有教師充分預設,備好細節(jié),才能在課堂上靈活應對各種可能的“意外”,促進有效生成。課堂設計需要教師能夠從細節(jié)入手,對實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表述、學生疑問、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難以理解的抽象之處、關鍵詞等學生可能出現(xiàn)錯誤之處精心預設,教學過程方能更有針對性,更高效。
1? ? 在實驗關鍵環(huán)節(jié)精心預設
實驗是物理教學中幫助學生累積感性素材、化解理解難度的重要途徑。良好的實驗結果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突破學習中的疑難,更順利、更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識,培養(yǎng)物理思想與物理方法。教學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開設物理實驗,更應該進行實驗準備,對實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預設,確保實驗成功,使實驗取得較好的效果。
1.1? ? 實驗前的準備
實驗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尤其重視調(diào)試實驗器材。此外,教師還要重視除實驗器材以外的一些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和觀察效果的客觀環(huán)境。例如,在靜電演示的實驗中,天氣狀況、教室里的空氣濕度等都會對實驗結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要確保實驗成功,靜電演示的實驗必須在干燥的天氣,且教室里不能灑水,這些都是教師實驗前要注意的。
1.2? ? 實驗操作順序
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蘊含一定的科學道理,只有正確操作才能確保實驗成功,才能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嚴謹習慣。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實驗操作往往隨意性較大,為此教師應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操作作出預判,并讓學生充分試誤,然后糾正學生錯誤。學生對在糾正錯誤過程中掌握的知識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實驗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圖1所示的感應起電演示實驗中,帶電體C靠近A后會在A、B端分別感應出負電和正電。接下來的操作學生會分成兩種,第一是將C移走后分開A、B;第二是先分開A、B后移走C。教學中不妨多準備幾組實驗器材,不同小組的學生自主演示,對比實驗結果,看哪個小組的實驗達到了讓A、B帶等量異種電荷的目標,從而得到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通過對比,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正確的操作,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為何“將C移走后分開A、B”的操作會導致實驗失敗,以達到讓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目標。
2? ? 在關鍵之處精準表述
教學是一個互動過程,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的表述,從教師處獲取信息。教師給學生講述的過程中,表述越精確,學生獲取的信息就越全面、準確,獲得的知識就會越豐富,理解也會越正確,記憶也會越深刻。例如,在解釋摩擦起電、感應起電、接觸起電時,教師都會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三種起電方式的本質(zhì)都是電荷的轉(zhuǎn)移。如果僅停留在“電荷的轉(zhuǎn)移”,那么學生將會在理解上產(chǎn)生偏差,比如帶正電的帶電體接觸導體,導體也會帶上正電,學生會誤認為是正電荷從帶電體轉(zhuǎn)移到導體上。為此,必須在精確分析后準確表述為“三種起電方式的本質(zhì)是電子的轉(zhuǎn)移”。
3? ? 在學生疑問之處精準設問
當學生的學習有疑問時,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將學生的疑問分解成若干個聯(lián)系密切、難度降低的問題,為學生突破疑難鋪設臺階,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為此,教學中需要教師找準學生的疑問,精確設問。例如,在學習接觸起電時,為何導體會帶上與帶電體相同的電荷,電荷是如何實現(xiàn)轉(zhuǎn)移的。針對學生的這些疑問可以進行如下設問:
①接觸起電的本質(zhì)是什么?
②正電荷能發(fā)生轉(zhuǎn)移嗎?
③接觸起電過程中,轉(zhuǎn)移的是什么電荷?
④若帶電體帶正電,與導體接觸,電荷轉(zhuǎn)移的過程是怎樣的?
⑤若帶電體帶負電,與導體接觸,電荷轉(zhuǎn)移的過程是怎樣的?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要學生明確轉(zhuǎn)移的電荷只能是帶負電的電子,帶正電荷的質(zhì)子是不能發(fā)生轉(zhuǎn)移的,如果質(zhì)子轉(zhuǎn)移則發(fā)生了核反應。接觸起電的過程是電子在帶電體和導體之間轉(zhuǎn)移。若帶電體帶正電,由于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導體上的自由電子轉(zhuǎn)移到帶電體上,導體失去電子帶正電,帶電體得到電子和原來的部分正電荷中和,所帶正電變少;若帶電體帶負電,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帶電體上的電子會轉(zhuǎn)移一部分到導體上,導體得到電子帶負電,帶電體上的電子減少,所帶負電變少。
4? ? 在抽象之處精確作圖
采用圖表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會相對具體、簡潔且容易理解,利用圖表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比口述、文字更容易被學生理解。遇到教學內(nèi)容比較抽象,或者思維過程比較長,學生理解有難度時,可采用作圖的方式展示物理過程、現(xiàn)象、狀態(tài),從而減輕學生的理解負擔,降低難度。例如,在學習感應起電時,如果直接給學生講授實驗演示步驟,由于步驟多,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會遺失很多信息。而采用文字表述,需要過多的文字才能表述清楚,學生同樣覺得費勁,不利于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構建過程,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的結論。例如,在感應起電的教學中學生會難以理解“近異遠同”的結論,這樣教學效率自然會比較低。所以,可以采用教師現(xiàn)場作圖將物理過程和最終的物理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的方法。以正電荷靠近帶電體為例,可作出圖2(a)(b)(c),并配以文字說明:(a)將導體A、B接觸;(b)將帶正電的物體C靠近導體A;(c)將A、B分開,移走C。
另外,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也可以將一些過程較長、難度偏大的問題采用作圖的方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的深化理解。例如,給學生一個帶負電的帶電體和兩個不帶電的導體,如何讓這兩個導體帶上正電荷?本題的解決可作圖3,通過看圖學生一目了然。
5? ? 相似概念準確辨析
概念是物理學科的基礎。學生要正確理解物理知識,準確運用物理知識,就必須準確把握概念,對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尤其是要重視對相近概念的辨析,通過辨析深化對概念內(nèi)涵、外延的理解,避免混淆相近概念。例如,在《電荷及其守恒定律》一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容易將中和與中性混淆。中性,物體內(nèi)有電荷存在,但正、負電荷的絕對值相等,對外不顯電性;中和,(下轉(zhuǎn)第8頁)(上接第4頁)兩個帶有等量異種電荷的帶電體相遇達到電中性的過程。通過兩個概念的對比,學生可以看出中性是一種狀態(tài),中和是一個過程,中和的最終狀態(tài)是中性。中和和中性雖然名稱相近,但是本質(zhì)不同。此外,本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容易將電子和質(zhì)子誤認為是元電荷,通過概念辨析,學生要明確:元電荷是物體帶電量的最小值,等于電子、質(zhì)子所帶電荷量,但是元電荷只是一個數(shù)值,而電子、質(zhì)子則是實物粒子,是截然不同的。
6? ? 抓關鍵詞深化理解
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jù)得出結論并作出解釋,以及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1]??梢?,物理課程承擔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力的使命?!白鳛橐粋€現(xiàn)代公民,如何從復雜而良莠不齊的信息中選擇正確的、有用的信息是一項必須具備的能力。物理課程有責任肩負這樣的使命,可以讓學生在物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盵2]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素養(yǎng),在教學中應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培養(yǎng),教會學生抓關鍵條件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例如,《電荷及其守恒定律》一節(jié)的教學中,帶電體和物體接觸后電量是否會平均分配,需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條件“完全相同的金屬小球”,只有完全相同的金屬小球接觸后電量才會平分,或者先中和后平分。另外,在分析三種起電方式中的感應起電和接觸起電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起電的過程:感應起電,當一個帶電體靠近導體時,由于電荷間相互吸引或排斥,導體中的自由電荷便會靠近或遠離帶電體,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種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種電荷;接觸起電,一個物體帶電時,電荷之間會相互排斥,如果接觸另一個導體,電荷會轉(zhuǎn)移到這個導體上,使這個導體也帶電??偨Y得出感應起電和接觸起電都適用于導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晏廷飛.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J].教學與管理,2013(7):63.
(欄目編輯? ? 趙保鋼)
收稿日期:2018-11-20
作者簡介:吳海明(1981-),男,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曾獲寧波市北侖區(qū)區(qū)優(yōu)質(zhì)課評比一等獎,市教研論文評比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