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音
晚清時期的蘇州文人薈萃,許多頗具學(xué)養(yǎng)的官員、富商筑園于此,這些人本身就是學(xué)者、詩人和書畫家,他們精鑒賞,富收藏,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這批信札詩文皆為洪爾振父子舊藏,大部分為信札,另有一枚印章。上款人大部分為洪爾振,少量為洪子靖、洪衡孫,寫信人分別是吳昌碩、鄭孝胥和俞樾,信札所涵蓋的時間大約為1894年至1916年。為了解江南文人在生活習(xí)慣、日常交往、情緒變化、以及藝術(shù)探索和成長等各方面的細(xì)節(jié),提供了第一手的證據(jù)。
壹
吳昌碩(1844—1927)為中國近代美術(shù)史上集大成的人物,是詩、書、畫、印皆精的一代巨匠。鄭孝胥(1860—1938)則是閩派詩的首領(lǐng)、“同光體”詩派的代表人物。這些遺物中有他們二人的信札共三十四通,五十七頁,另外還有信封三枚,印章一方。此三十四通書札中,有二十六通為吳昌碩致洪氏一家,其中多半都是寫給洪爾振的。而俞樾老人致洪爾振父子書札,共有七十七通一百五十六頁,另有信封三枚。其中大部分上款人都為洪爾振,另有四通七頁上款人為洪爾振之子洪子靖,二通二頁為洪爾振妻、俞樾孫女俞氏。
當(dāng)年,吳昌碩選擇蘇州作為他的棲身之地,初到蘇州的吳昌碩既非書畫名家,又非顯宦巨富,以一介酸寒小吏,得以置身于文人雅集中間,完全憑借其極高的藝術(shù)天賦、虛心好學(xué)的態(tài)度、誠懇豪爽的性格,取得了眾多師友的指引和幫助。吳昌碩和洪爾振的來往信札中也透露出了他的這些特點(diǎn),所提及的內(nèi)容大致包括官場甘苦、提攜后輩、友朋支持、家常性情、詩歌唱和等幾個方面。
吳昌碩
1906年洪爾振仕途受挫、以事削職時,吳昌碩寫信去安慰,道:“知公卸差,與病體有益,卸之是也……況我輩當(dāng)差,亦未必能走入富貴之一途,卸之是也。吾不為公惜也……”由此或可以看出他對官場的態(tài)度。一方面下層官吏微薄的收入難以滿足吳昌碩的家庭開支,另一方面他也在信中提到自己曾“客臘代安東卅日,見民間疾苦多矣”。見到諸多民間疾苦,卻無法憑一己之力為其分憂,這或許也是吳昌碩掛官離去的一個原因。
洪爾振的孫子洪衡孫曾經(jīng)跟隨吳昌碩學(xué)習(xí)書法,吳昌碩對這個學(xué)生應(yīng)該說頗有期待。他在寫給老友的信中曾一再表示看好洪衡孫,如:“孫世兄書法筆意不俗,可賀也?!薄叭蚊闲肿忠嬉娏α?,的是寫字,與描者有別,將來必成大名……”鄭孝胥寫給洪爾振的信中也稱贊其孫所作楹聯(lián)“工整乃爾,將來必為昌碩之后勁矣”。吳昌碩也曾與洪衡孫書信往還討論石鼓文,指導(dǎo)他購買前輩的著作進(jìn)行學(xué)習(xí)。
罷官之后,吳昌碩便以書畫為生,曾有一段時間生活頗為拮據(jù),本書收錄的吳昌碩寫給洪爾振的一封信中即提到,他寄居在上海大企業(yè)家嚴(yán)信厚家中,“冊頁、手卷任弟橫涂豎抹,只回罪過不淺矣”。吳昌碩與嚴(yán)信厚早在1900 年前后便已有交集,吳昌碩定居上海(1913 年)吉慶里之前,只要到上海,往往寄居在嚴(yán)信厚的“小長蘆館”。洪爾振也是時常資助吳昌碩的人。吳昌碩有時寫信感激洪爾振的宴請與饋贈;有時則是為自己或代他人向洪爾振尋求幫助。
在他們的書信中,我們看到吳昌碩向他的朋友絮絮叨叨談及各種瑣事,有生活的不順心、疾病帶來的痛楚,有子孫遠(yuǎn)宦的惆悵,有對時局的擔(dān)憂與失望;也有寄居友人處可以隨心揮灑的寬慰,對友人正直言行、周全的處事才能的敬佩,錯過與友人會面的遺憾;也會興致勃勃地與友人相約爬山、“痛談”。此外,吳昌碩所談還涉及自己的六十壽辰、繼母楊氏過世、計(jì)劃為三子吳邁娶親等,幾乎無所不談。由此亦可見吳昌碩與洪爾振的親密關(guān)系。
洪爾振、吳昌碩二人交情甚篤,他與吳昌碩之間的詩文往來唱和在當(dāng)時的官吏之間傳為美談,甚至引領(lǐng)了風(fēng)尚:“……又郵詩筒吳下故人吳缶廬之倫相唱酬,同郡滿漢文武吏,自道府以至佐尉需次者,鱗相萃櫛相比也?!眳遣T寫給洪爾振的詩札也可與之相印證。
這些信札中,詩札占有相當(dāng)?shù)谋壤ü财咄ǎ?,談及詩作的也很多。其中頗為有趣的是吳昌碩的《自書小相》詩稿和七絕枯坐詩札,在這兩首詩中,吳昌碩以自嘲又不失自信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自己的形象,藝術(shù)家的桀驁氣質(zhì)躍然紙上。
貳
雖然鄭孝胥是個漢奸,為人所不齒,但不能否認(rèn)他的字寫得很好,也曾頗有才華。鄭孝胥與洪爾振二人是光緒十五年(1889)副貢同年。入民國之后,洪、鄭及其友人,多為曾食清朝俸祿的士大夫階層,他們以“遺民”自居,以詩詞唱和、佞佛為事。據(jù)《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生活年表》統(tǒng)計(jì),1913年至1916年間,鄭孝胥、洪爾振、李瑞清等人曾經(jīng)組成著名社團(tuán)淞社,幾乎唱和無虛日。本書收錄有八通鄭孝胥寫給洪氏父子的書札,共十三頁,另有信封一枚。其中,除最后一通為洪爾振去世,鄭孝胥寫給洪子靖的悼亡札,其余七通均為洪爾振上款,以詩札居多。其間夾雜有鑒賞詩作的言論,亦有對晚輩的關(guān)心以及節(jié)日的往還問候。鄭孝胥出生于官宦世家,鄭氏詩禮傳家,故鄭孝胥除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外,對詩學(xué)也研究頗深。洪子靖在《行狀》中也提及,洪爾振罷官之后郁郁寡歡,鄭孝胥曾寓書以白居易詩寬慰他。
叁
在這批信札中,俞樾(1821—1907)和洪家的淵源有親屬的關(guān)系,他的信札時間比較集中,大約在1899年至1903年之間。由于是家族成員之間的書信,因此時間上往還的密度較大,且相互有穿插。
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浙江湖州府德欽縣城關(guān)鄉(xiāng)南埭村人,晚清著名文學(xué)家、教育家、書法家。他一生著述不倦,留下了皇皇五百余卷的巨著《春在堂全書》。信札除去日常的問候寒暄之外有庚子事變期間的憂思,有幫助洪爾振在官場中斡旋的往事,對子孫后輩的關(guān)心愛護(hù),還有對友人的感念、有關(guān)生日和刻書事宜、冬日消遣和禮節(jié)往來。1900年5月義和團(tuán)團(tuán)民進(jìn)入北京、天津, 當(dāng)時正在京為官的俞樾之孫俞陛云欲請假南回。或許是因?yàn)閯觼y,他的音訊時斷時續(xù),曾一度使俞樾十分憂心,為之“寢饋不安”。所幸的是,俞陛云得到了大刀王五的幫助,雖經(jīng)周折,最終順利南回。俞樾為此對大刀王五很是感念,稱“太史公所以傳游俠也”。后來聽說大刀王五被洋人所殺,俞樾還向洪爾振感嘆:“此人殊可惜,得暇擬為撰一小傳也。”
俞樾
俞樾的另一個關(guān)愛有加的對象,則是洪爾振的妻子俞氏。根據(jù)《行狀》可知,洪爾振于己亥(1899)年夏月禮見曲園老人,是年秋天迎娶曲園老人的從孫女為妻。俞樾的這位從孫女似乎身體不算好,因?yàn)閺挠衢袑懡o洪爾振的信札中,時??梢钥吹剿儐枴按笮〗恪钡牟r。從信札中可知,1901年3月左右,洪夫人俞氏懷孕。俞樾曾寫信告知安胎之方,還托人送去參末和《難產(chǎn)神驗(yàn)方》《保產(chǎn)說》,叮囑洪爾振夫婦“務(wù)必照此方多撒幾貼,此必須吃者,勿為尋常俗見所悟……”。然而,這個孩子似乎未能留住,洪夫人緊跟著病重。俞樾又幾次去信建議洪爾振為她進(jìn)補(bǔ),十分關(guān)心她的病況。1902年夏,洪夫人終不治身亡,終年三十二歲。俞樾曾在信中向洪爾振提起:“愚老而不死,變故愈多。內(nèi)人年六十而終,二子二女皆在,愚八十二未死而子女歿其三矣,始知壽之非福也。”落寞之情躍然紙上,使人讀了為之嘆息。
1900年,俞樾曾孫俞平伯出生,1901年1月底俞平伯“抓周”,四世同堂似乎帶給俞樾異常的喜悅,僧寶(即俞平伯)試周那天,他作了四首詩,在信中與洪爾振約定,有空時抄錄了寄贈給他。從這些故事里,我們也能看到,在樸學(xué)大師的光環(huán)之外,俞樾更是一個有情義的質(zhì)樸之人。
這一批書札中,透露的另一個頗為有趣之處則是寫信雙方隨信寄贈的各種禮品。這些禮品大多是各自地方的特產(chǎn),或是家庭自制的食品。洪爾振一方寄贈給俞樾的包括:蒲扇、吳桃干脯、麻酥、咸蛋、醋、腐乳、豆豉等;俞樾一方寄贈過去的則有:黃連、福橘、栗子、白扁豆、山核桃、蟲茶、茶葉等。俞樾還在信中告知洪爾振他寄來的豆豉自己很喜歡,唯不嗜辣,希望下次寄不辣的來。讀之令人莞爾。
俞樾致洪爾振有關(guān)食物的家書
左圖:俞樾有關(guān)義和團(tuán)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密信
中圖:俞樾致洪爾振有關(guān)不做壽的家書
右圖:吳昌碩致洪爾振有關(guān)寓居嚴(yán)信厚宅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