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丁
摘要:系統(tǒng)研究分析了基于地域特性的城市色彩提煉與應用方法。以城市色彩為研究對象,運用調研分析方法,對不同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設計中的應用與表現(xiàn)方式進行研究。通過收集相關資料與實地調研,提煉出成都色彩,并對成都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中的施色面積及點位進行規(guī)劃設計。對于未來構建功能與文化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提供可借鑒的色彩設計策略。
關鍵詞:城市色彩?地域文化?成都色彩?地鐵導視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5-0032-03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urban color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methods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takes urban color as?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research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expression of cultural color in the design of metro guidance systems.Through the collection?of relevant data and field research,the color of Chengdu is extracted,and the?coloring area of the Chengdu metro guide system are planned.The color design strategy?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build a modern metro system with uniform functions?and culture in the future.
Keywords:Urban color Regional culture Chengdu color Subway guide
引言
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解決人們尋址問路的問題,還承載著城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城市嘗試“站景結合”的方式來體現(xiàn)地域文化,但普遍缺乏宏觀色彩規(guī)劃。國外學術界很早就提出以城市作為色彩的載體來研究,創(chuàng)造特色城市形象,然而,我國對城市色彩規(guī)劃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如何提取城市色彩,并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到城市交通導視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功能性與文化性的平衡,是現(xiàn)階段各大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成都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配色概念設計為背景,研究成都地域文化與城市色彩特征,對成都地鐵交通導視系統(tǒng)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色彩規(guī)劃設計。
一、城市色彩識別系統(tǒng)
(一)城市色彩概念
城市色彩,從廣義角度可以理解為我們視覺感知的城市整體中各種視覺事物所具有的色彩總和。城市色彩包含三個基本層次[1]:首先,從視覺層面建立起人們對城市建筑、植被、氣候等環(huán)境的直觀感知印象;其次,通過城市人文色彩的潛在影響,直觀生理感知逐漸轉化為對城市文化色彩的豐富心理感受;最后,深度解析城市地域文化,發(fā)掘出與其他地區(qū)不同的特殊性地域色彩。通過視覺感知、心理感受以及文化發(fā)掘三個層次的關聯(lián),對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色彩進行總結提煉,從而獲得城市整體色彩印象。
(二)城市色彩的提取
城市色彩雖然是在時代發(fā)展中變化的,但又是相對穩(wěn)定的。對于老城而言,具有歷史性的古城風貌色彩元素將作為主導地位;而在新城的塑造中,城市理念所傳達出的時代感色彩將成為主要色彩構成。城市色彩的確立過程大體分為兩種:歷史標志色和時代標志色。
1.歷史標志色:城市歷史標志色具有地域性特點,是一種對歷史的延續(xù)和繼承。其影響因素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文脈兩個方面。自然環(huán)境色彩是城市色彩的母本,城市的地貌特點、氣候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決定了色彩的基本屬性。歷史文脈色彩,則大多通過建筑這個載體來體現(xiàn),城市傳統(tǒng)的地域色彩,影響著城市色彩的基調與內在精神。
2.時代標志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市結構及面貌日新月異,此時老城的歷史標志色已無法涵蓋所有城市色彩,新城的建設帶來新的城市理念的同時,也補充了新的標志色,兩者融會貫通形成了城市的時代標志色。新型材料的運用以及城市功能的分區(qū),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城市的色彩環(huán)境。以新興城市深圳為例,路旭等人在對深南大道的色彩分段數(shù)據(jù)采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同功能分區(qū)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色彩——車公廟商業(yè)辦公區(qū)由于大面積玻璃幕墻的使用,該區(qū)域呈現(xiàn)出了低彩度、冷色調的環(huán)境基調;而華僑城區(qū)域則以高端住宅和旅游、商業(yè)功能為主,建筑呈現(xiàn)濃烈、跳躍性強的高彩度色彩,使得該區(qū)域整體色調偏暖。
由此可見,一個城市僅用一種色彩難以詮釋城市景觀的多樣性,應當從宏觀層次對城市發(fā)展方向、歷史文化及典型建筑群體進行定位,提取一種或多種色彩組合,將歷史標志色與時代標志色相融合,最終確定為其城市標志色。
二、成都標志性色彩提煉
正如前文所說,一個城市的標志色不僅僅取決于對城市整體色彩的所觀所感,更取決于其地域文化所涵蓋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民族特色等因素。對于成都這樣一一個有著眾多特質的城市,其城市色彩一般由一到三種的色彩組合,且通過地域文化及其色彩符號語言高度抽象和概括所產(chǎn)生。借鑒《Urban Color Planning of Xuzhou City》[3]文中針對徐州城市色彩的提取方法,(如表1)梳理出大眾認知中最能代表成都的七類地域文化,并對其色彩特征進行歸類分析,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成都歷史標志色與時代標志色,形成具有成都特質的標志性色彩(如圖1),并用于后續(xù)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的色彩概念規(guī)劃中。
(一)成都歷史標志色的提取
成都作為有著川西城市風貌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色彩應來源于成都特有的文化載體。從地理位置來看,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具有雨熱同期、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大氣擴散能力弱等氣候特點,因此,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傳統(tǒng)川西民居的外墻采用白灰粉刷,既防潮又可增加陽光折射率來補充采光;屋頂在青瓦中夾雜稻草,解決屋面排水問題的同時可起到一定的隔熱作用。川西民居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木、石、稻草、青瓦為主,材料本身具有純度較低,色彩風格樸素淡雅的特點。正是因為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出了川西特有的城市面貌,定義了成都這座城市樸實、含蓄的“復合灰”色彩屬性。
決定成都歷史標志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歷史文脈色彩。以文物古跡(三星堆古遺址、金沙遺址博物館)、人文古跡(武侯祠、杜甫草堂)、歷史街區(qū)(錦里、寬窄巷子)以及宗教名勝(文殊院、青羊宮)等作為色彩標本進行色彩提取。其中,成都地區(qū)特有的古蜀文明和金沙文化,以其標志性的“金器黃”和“青銅綠”色彩符號,在公共空間及公共設施進行長期的文化傳承并且被大眾所認同。例如天府廣場燈柱上綠色與金色相間的色彩搭配、成都出租車的黃綠配色以及成都地鐵車輛及地鐵站內的金色太陽神鳥標志等。從城市古建筑及文物遺跡中提取出的“黃色調”,不僅代表著成都的燦爛文化,同時蘊含著成都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與活力。
(二)成都時代標志色的提取
時代標志色最直觀的體現(xiàn)來源于一個城市的主城區(qū)風貌。為了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提升成都城市形象,2017年成都市規(guī)劃局發(fā)布了《成都市“中優(yōu)”規(guī)劃優(yōu)化方案》[4]。提出以五環(huán)路為界形成“中優(yōu)”規(guī)劃范圍,重塑主城區(qū),包含老中心城區(qū)(錦江區(qū)、青羊區(qū)、金牛區(qū)、武侯區(qū)、成華區(qū))、新中心城區(qū)(龍泉驛區(qū)、新都區(qū)、郫都區(qū)、雙流區(qū)、溫江區(qū)、青白江區(qū))以及功能經(jīng)濟區(qū)(高新區(qū)、天府新區(qū))三大區(qū)域。
新舊城區(qū)的交織見證著城市色彩的發(fā)展,老城區(qū)映射著老成都的歷史與人文,蘊含著最具生活氣息的成都味道。歷史街區(qū)的紅瓦青磚、富有市井氣息的民間茶館、傳統(tǒng)與時尚并存的大慈寺商業(yè)區(qū),是老成都人記憶深處的歷史符號,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新城區(qū)以建設具有現(xiàn)代化特色的公園城市為目標,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建筑,使新城呈現(xiàn)干凈、明亮的冷色基調。老城富有歷史痕跡的文化色彩與新城現(xiàn)代理念實現(xiàn)“融合再生”,形成“高級、輕快”,具有成都氣質的時代色彩基調。
通過對成都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脈和城市屬性的綜合分析,基于成都特有的文化載體以及現(xiàn)有城市建筑風貌,從成都“休閑安逸、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中,提煉出“灰中帶點黃”的城市基調,即“復合灰”。在“復合灰”的城市底色之上,延續(xù)傳統(tǒng)成都“金沙黃”的色彩屬性并降低其飽和度以體現(xiàn)成都休閑氣息,同時融入具有現(xiàn)代成都氣質的“高級、輕快”的時代色彩,最終形成一種兼具歷史感與時尚感的色彩——“竹凳黃”,作為成都標志色。
三、城市色彩在不同地區(qū)地鐵站內導視中的應用
色彩在導視設計中擔當著十分重要的信息傳達任務。以符號學的觀點,色彩本身所具有“能指”的可感形式,當賦予色彩的形式以“所指”的內容存在,并形成一種符號語言,便可用來傳達某種抽象信息[5]。
研究成都地鐵導視系統(tǒng)配色,首先,我們需要通過研究國內外典型成功案例,對比分析成都地鐵導視在色彩應用方面的優(yōu)缺點。同時,總結其共性與差異性,推導出成都地鐵應借鑒的方向并用于指導設計。以下,我們就以具有典型特點的西安地鐵,重慶輕軌,以及日本新干線為例,對城市軌道導視系統(tǒng)的色彩進行分析與總結。
(一)西安地鐵
西安市地處中國西北地區(qū),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尤其以唐文化為典型代表。地鐵二號線作為西安城市第一條地鐵線,其導視系統(tǒng)色彩的定義在展示和傳播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上有著重要意義。以城市色彩理論為基礎,在設計之初,相關設計部門便通過對西安城市建筑所體現(xiàn)出的色彩特性、西安人群審美和文化特性特征、唐代藝術文化特色等方面進行色彩信息取樣,并選取出唐朝畫作中的顏色——花青藍[6].作為二號線的主色調。同時,融合西安標志性古城墻建筑色彩以及西北城市氣候特點,形成了西安低飽和度和高灰度的色彩傾向。(如圖2)所示,低明度、低飽和度的花青藍底色與高明度、高亮度的白色字體相互映襯,簡潔而沉穩(wěn),體現(xiàn)出西安這座城市作為北方重要歷史名城所體現(xiàn)出的深厚歷史積淀和西安人民樸實豪爽的地域性格。
(二)重慶輕軌
重慶作為典型的西南山水之城,該地區(qū)常年陰雨多霧,城市呈現(xiàn)偏淡偏灰的色調,從色彩心理學角度出發(fā),陰雨多霧天氣及日照較少的環(huán)境所形成的低沉色調在一定程度上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陰霾與壓抑感。同時,由于重慶地處山地且橋洞隧道眾多,因此人們向往干凈明亮的空間和鮮亮的色彩。重慶輕軌穿梭于地上與地下空間,導視需要同時考慮兩種空間下的色彩關系。(如圖3)所示,在較暗的地下空間采用整面發(fā)光的底色方式及黑色字體,線路色以線型方式表現(xiàn),提亮空間環(huán)境的同時提升文字信息,的可見性。以亮黃色標識色作為出口信息提示,使乘客在色彩認知上,形成“白入黃出”固定思維。通過層次分明的色彩設計,可以快速有效地梳理復雜的導向信息,有助于營造輕松的尋路氛圍,同時,較為明亮的導視色彩的使用,在霧天環(huán)境背景下以及較為狹窄復雜的隧道式換乘系統(tǒng)中具有非常強的識別度,可在人流高峰和意外事件中使乘客快速識別通道屬性,提高人員流動效率,增強輕軌換乘系統(tǒng)的效率和安全性。
(三)日本新干線
日本列島地形南北狹長,氣候四季分明,城市色彩有著豐富的變化。由于地理環(huán)境、宗教思想、民族性格等因素影響,日本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形成了樸素的色彩觀念。日本崇尚黑白灰的無彩色,對于色彩帶給人的前進與后退、冷暖與輕重、華麗與樸素的心理感受拿捏自如,通過色彩對比強化突出視覺效果,形成和諧的色彩感受以。(如圖4)所示,日本新干線導視系統(tǒng)采用黑色作為標識本體色,運用不同的色彩提示不同內容。在LED的顯示屏上,黃色、紅色字體顯示的是不同列車的線路代表色,白色字體用來顯示發(fā)車時間及抵達目的地。代表色不僅作用于車輛涂裝藝術形式上,還與車廂標識及站臺導視系統(tǒng)相統(tǒng)一,使導視信息更加清晰,便于乘客快速辨識,并根據(jù)自己的出行目的快速作出決定。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以上三個例子中,出現(xiàn)了很多共性的特點:第一,地域文化特性和歷史積淀所產(chǎn)生的慣性色彩取向,會對各地區(qū)軌道交通導視系統(tǒng)的色彩選用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各地域的色彩設計者和使用者都會偏向于該地域長期傳承的有地域文化特點的色彩作為自身使用色彩并作為傳播城市特色的媒介。
第二,地域的自然特色會直觀影響到地域標志色彩的形成,西安的獨屬于西北地區(qū)的高灰度顏色,重慶作為山水之城富有的充滿生機的高純度色等,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第三,色彩心理學中,對于色彩的辨識度以及在使用者內心帶來的反饋效應,能夠更好地指導用戶能高效率的利用軌道交通資源。
四、成都地鐵站內導視色彩規(guī)劃概念設計
(一)成都地鐵導視系統(tǒng)調研存在的問題
目前成都已對20條地鐵線路的識別色進行了設置,在前期針對導視系統(tǒng)功能性調研的問卷中,絕大多數(shù)參與調研者表示,指示牌復雜不易懂且方向信息混亂。其中認為換乘方向指示信息不清晰的占調研人數(shù)的55.45%、找不到準確的出站口比例竟高達70%,其他諸如換乘過程中有客流交叉、上下層扶梯位置難找等問題,亦能說明指示信息的不明確造成乘客無法準確判斷目的地方向以及根據(jù)信息提示快速作出反應。無獨有偶,作者任宇在北京地鐵換乘站的調研中,同樣發(fā)現(xiàn)有高達79.2%的乘客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路線迷失現(xiàn)象舊。因此,我們需要借助色彩,將功能性、文化性融入整體空間來強化導視信息。
(二)色彩規(guī)劃概念設計
城市地鐵導視系統(tǒng)的色彩規(guī)劃,不僅要從城市的地域文化入手進行美學角度的研究,還需結合城市定位以及公眾對城市地鐵交通系統(tǒng)的訴求進行理性的思考[9]。(如圖5)以功能性和文化性角度出發(fā),將線路色、背景色以及城市色融入站內導視的設計中,并對平面色彩布局進行概念規(guī)劃。
1.線路色——連貫性引導:導視系統(tǒng)作為一種實用性設計,應將體現(xiàn)功能性作為第一要素。站內導視色彩功能性的第一層意義就是提升引導性——以色彩作為識別符號,向乘客傳遞指示信息、幫助乘客明確地點定位,通過連貫而清晰的動線設計,引導乘客在陌生環(huán)境中順利通過。尤其在換乘過程中,色彩具有引導快速通過、層級歸類、重點提示等功能。
成都目前已有的線路皆以純度較高的色彩作為識別色,為避免色彩污染,線路色不宜大面積應用,且應通過站內空間的點、線、面將線路識別色(圖中以4號線和2號線為例)進行延展,保持引導功能的連貫性。
2.背景色——功能性指示:站內導視色彩功能性的第二層意義則是增強識別性——對于剛進入站內空間的乘客,最先捕捉到的就是顏色,其次是圖像,最后才是文字。色彩能讓乘客更容易感知抽象信息,并與環(huán)境建立潛在聯(lián)系,從而強化乘客的視覺感知,增強導向信息傳達的辨識度。
背景色的構建可借鑒重慶模式,通過導視牌背景色的分層次設計,達到歸納信息的作用。將表示乘車和出站信息的背景底色進行區(qū)別設計,乘車指示牌采用白色面光底色,黑色字體,并將線路識別色以線性符號融入指示信息中;出口指示牌則采用深灰底色,白色字體,提升信息可見度。同時,對于方向信息的提示,可運用城市標志色“竹凳黃”作底色,結合箭頭符號形成環(huán)境圖形,加強標識的瞬間識別功能。至此空間中便形成“竹凳黃—入口及方向提示、深灰色—出口及其他信息、白色—線路換乘指示”三個層次的色彩,有效改善因信息量大造成乘客無法快速準確找到所需信息的問題。
3.城市色——文化性表達:導視系統(tǒng)作為城市文化傳播的載體,需要在滿足功能性前提下,融入地域文化的專屬性與識別性色彩。尤其在站景結合的空間中,通過地域色彩在導視中的隱喻性象征,可使乘客對不同站點產(chǎn)生記憶信息并與周邊環(huán)境建立聯(lián)系,從而能夠快速識別站臺信息,提升地鐵空間的辨識度。文化性色彩在為乘客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意識中感知當?shù)匚幕鯔C的同時,更彰顯城市對于其地域文化色彩的肯定態(tài)度,有助于塑造城市意象,從而更有利于推動地域文化的發(fā)展。
城市色更側重空間文化層面的表達,可點綴使用以達到強化信息的目的。在偌大的地鐵站廳,可將提取出的成都城市色“竹凳黃”運用于進站閘機處環(huán)境設計,將原先深灰色運用于出站閘機處從而形成色彩的區(qū)別設計,使乘客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黃色區(qū)域進站、深灰色區(qū)域出站的色彩功能認知,從而快速捕捉色彩信息并做出反應。同時,黃色調的標志性使用也可增強大眾對于成都色彩的認同感,傳播城市文化理念。
結語
在“讀圖時代”的背景下,地鐵導視系統(tǒng)逐漸趨于以人為本,注重體現(xiàn)城市文脈的設計趨勢。將城市色彩融入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配色設計中,能夠在滿足功能性引導的前提下,強化乘客視覺感知及情感因素,將導視風格與城市文化相匹配。文章對成都現(xiàn)有地鐵站內導視設計狀況進行調研分析,對城市文化的表現(xiàn)方式進行了研究,提煉出成都城市色彩并進行地鐵站內導視系統(tǒng)的色彩概念規(guī)劃,以期為中國其他城市地鐵站內空間色彩規(guī)劃與運用提供建設性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孫旭陽.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規(guī)劃研究[D]同濟大學,2006.
[2]路旭陰劫丁字等城市色彩調查與定量分析——以深圳市深南大道 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10,34(12):88-92.[
3]XIAO Bing.WANG Yufeng.?JI Xiang. Urban Color Planning of Xuzhou City[D].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7,9(05):11-18+21.
[4]袁弘《成都市“中優(yōu)”規(guī)劃優(yōu)化方案》出爐[J]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home/2017-09/22/content_9479ef39819e4c2abfac015e25363ef3.shtml,2017.09.22.
[5]支錦亦鐵路客車色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6]李娟城市軌道交通導向系統(tǒng)人性化設計——論地鐵 導向設計的地城特色表現(xiàn)[J]美術大觀,2015(10):112-113.
[7]劉淑霞.試析日本人的色彩觀[J].北京社會科學,2015(05):11-16.
[8]任字北京地鐵換乘站的視覺信息系統(tǒng)設計應用研究——以北京地鐵東直門站為例[J]設計,2015(9):48-51.
[9]徐伯初王超,向澤銳考慮地城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形象研究[D].美術觀察,2014(08):130-131.
[10]藺薛非宋立新基于地城性的城市形象標識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18(07):118-120.
[11]陳舒婭基于用戶使用流程的軌道交通導視系統(tǒng)設計研究JI].設計,2017(1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