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陽信縣中醫(yī)醫(yī)院 山東 濱州 251800)
腮腺Warthin瘤是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腫瘤,在臨床上又被稱之為乳頭狀淋巴囊腺瘤,在50歲以上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并且與女性相比,男性占有較高的比例,因為具有病程長、并發(fā)癥多等特點,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當前在診斷腮腺Warthin瘤時,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包括MRI、CT以及B超等,但是其檢出率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研究了CT聯(lián)合MRI診斷腮腺Warthin瘤的臨床效果,如下報道。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35例為研究對象,病程4個月~5年,平均(2.6±1.1)年,年齡32~77歲,平均(54.7±12.3)歲,其中5例為女性、30例為男性,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
1.2.1 CT檢查 選擇GE Lightspeef 8層螺旋CT掃描儀,設置參數(shù),其中層距為5mm,層厚為5mm,矩陣為512×512、FOV為32cm×32cm,電流為250mA,電壓為120kV,檢查時,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使腮腺充分暴露,從聽眥線開始掃描,直到頸根部,并且注射對比劑后,再給予患者增強掃描。
1.2.2 MRI檢查 選擇GE Signal Horizon LX 1.5T超導型掃描儀,對患者進行矢狀位和軸位掃描,設置參數(shù),F(xiàn)OV為20.7cm×23cm、矩陣為256×25,層間距為0.3mm,層厚為3~5mm,其中T1WI(TE為10ms、TR為400~600ms),T2WI(TE為103~107ms,TR為4000ms),掃描范圍與CT檢查一致。
根據(jù)手術病理結果,對三種檢查方法的準確率進行比較分析。
采用SPSS15.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組間計數(shù)資料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與單一CT或MRI檢查相比,MRI聯(lián)合CT檢查對腮腺Warthin瘤的準確率較高,比較差異明顯(P<0.05);但是單一MRI和CT檢查的結果對比無區(qū)別(P>0.05),見表1。
表1 三種方法檢出率比較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腮腺Warthin瘤的MRI和CT表現(xiàn)具有多樣化特點:①腫瘤囊變。大部分Warthin瘤表現(xiàn)為囊實性或?qū)嵭裕倚暂^少,具有不均勻或均勻的密度,并且35例患者中,共發(fā)現(xiàn)45個病灶,其中囊實性13個、實性32個,沒有發(fā)現(xiàn)完全囊變者;②腫瘤形態(tài)、部位以及數(shù)目。在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腮腺區(qū)多發(fā)腫塊是比較常見的一個特征,并且好發(fā)于腮腺淺葉后下極[2]。同時,Warthin瘤的特點與一般良性腫瘤相似,包括呈橢圓形、類圓形、圓形,有包膜,光滑、邊緣清楚,并且一些可表現(xiàn)為分葉狀等;③腫瘤強化。由于Warthin瘤具有豐富的血供,所以在增強掃描中,呈現(xiàn)出動脈期強化明顯,靜脈期明顯減退的特點,并且具有“快進快出”的特征[3]。
雖然腮腺Warthin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特點,但是在臨床診斷中,應該與其他疾病相鑒別:①腮腺區(qū)淋巴結腫大。具有均勻的密度,不容易出現(xiàn)強化,且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病灶可消失或縮??;②基底細胞膜。好發(fā)于高齡女性,沒有明顯的貼邊征或血管包繞征;③腮腺惡性腫瘤。呈現(xiàn)出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容易發(fā)生囊變、壞死以及出血,其生長具有浸潤性特點,具有模糊的邊界,并且往往合并頸部淋巴結腫大[4];④腮腺多形性腫瘤。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腮腺良性腫瘤,40歲以上女性為高發(fā)人群,具有較大的腫塊,主要為單發(fā),不容易出現(xiàn)囊變,可合并鈣化,并且早期沒有明顯的強化,其強化具有漸進性特點[5]。
綜上所述,臨床上給予腮腺Warthin瘤患者MRI聯(lián)合CT檢查,不僅可以使診斷準確率提高,還需要掌握影像學特征,注意與其他疾病相鑒別, 從而降低漏診或誤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