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典賞石的審美理念

    2019-06-21 01:23:30雷敬敷byLeiJingfu
    寶藏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米芾賞石奇石

    文/雷敬敷 by Lei Jingfu

    中國賞石文化源遠流長。如果從南京北陰陽營考古發(fā)掘的新石器時期墓葬中出土的幾十粒雨花石算起,那么約有6000多年的歷史。概括而言,中國賞石文化發(fā)端于先秦,初始于魏晉,成熟于唐宋,繁榮于明清。所謂古典賞石的審美理念,是指賞石文化在業(yè)已成熟的唐宋和繁榮的明清時的具有經(jīng)典意義的審美范式。筆者由歷代相關(guān)賞石文獻中,梳理出以奇為美、以小觀大、以石悟道、以石會友和圖繪著錄這5個方面,以求教于石界同仁。

    題名:【酋長】 收藏:雷敬敷

    一、以奇為美——彰顯個性的審美追求

    在唐代以前的賞石文獻中,奇石多靈異之說。漢代劉歆《西京雜記》的《文石》篇記載:成子小時候有人送他一枚大如燕蛋的帶花紋的石頭,成子吞下石頭后變得特別聰悟,成為了天下大儒?!短飙t》篇記載:漢代元后在娘家時,燕子銜一小石子落于筐中,自分兩半,上有“母天地”三字。后來元后果然做了皇后。晉代王嘉《拾遺記》中《浮磬》篇,南北朝梁宗懔《荊夢歲時記》的《支機石》篇等,亦如是。顯然,這是先民對大山和巨石崇拜的遺韻。然而,大山和巨石崇拜都是部落的集體行為,與之不同的是:這些小型化的靈石具有個人擁有或體驗的特點,為奇石的個性化審美作了必要的鋪墊。

    審美個性化的需求表現(xiàn)在對審美之石的稱謂上,強調(diào)其非同一般的獨特性。于是有《尚書·禹貢》始開先河的“怪石”稱謂的出現(xiàn),以及其后的“奇石”,以及“異石”“巧石”,乃至“丑石”等。

    關(guān)于“丑石”,最經(jīng)典的說法是清代鄭板橋告誡弟子朱青雷的一段話:“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則石之千態(tài)萬狀,皆從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東坡胸次,其造化之爐冶乎。燮畫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弟子朱青雷索余畫不得,即以是寄之。青雷袖中倘有元章之石,當(dāng)棄弗顧矣?!比藗兺魂P(guān)注這段話的前半部分,作為米芾相石四法的依據(jù),而忽視了鄭板橋這段話的本意卻是對相石四法的不以為然,他以為莫若一個“丑”字,能將石之千態(tài)萬狀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說到極致。

    題名:【紅碧】 收藏:肖名芄

    中國古典賞石不僅以“美”為美,還以“奇”為美,推崇與“奇”同義或近義的“怪”“巧”“異”和“丑”,而排斥雷同、相似、平常與一般。而正是審美客體的百態(tài)千姿,才能滿足審美主體個性化需求。這是賞石之為藝術(shù)所必要。

    二、以小觀大——臥游山水的審美體驗

    國人秉承天人合一的觀念,由寄興于自然山水到庭園置石、幾案供石,發(fā)展為一種獨特的與傳統(tǒng)山水畫、山水詩相偕的臥游山水的審美體驗。

    白居易《太湖石記》在描述牛僧孺所藏的形態(tài)各異的太湖石時說,“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為公適意之用也”。這“坐而得之”的“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臥游之趣,正是牛僧孺鐘愛太湖石的緣由。

    作為以小觀大的山型石,從整體看,要有同于真山的氣勢?!对屏质V》在描述靈璧石、林慮石、無為軍石、常山石等時,特別強調(diào)“有大山勢”“多具群山勢”“不異真山”等。蘇東坡贊譽有加的“壺中九華”,雖然小可置于壺中,但“異石九峰,玲瓏宛轉(zhuǎn)”,有九華山的氣勢。

    再則,還要“四面可觀”,不宜太大。宋代莊綽《雞肋篇》載,宋徽宗之所以舍靈璧石而求太湖石,再求常山巧石,是因為嫌棄靈璧石的“其止一面”、太湖石的“粗而太大”,而求巧石的“峰巖青潤,可置幾案”,便于“坐而得之”。

    山型石局部看,則如《云林石譜》對靈璧石所述的“或成峰巒,巉巖透空,其狀妙有宛轉(zhuǎn)之勢”,對太湖石所述的“有嵌空穿眼宛轉(zhuǎn)險怪勢”,對于昆山石所述的“巉巖透空”,對英石所述的“各有峰巒,嵌空穿眼,宛轉(zhuǎn)相通”,而這些正是相石四法所概括的“瘦皺漏透”。相石四法雖難盡所有奇石的“千態(tài)萬狀”,但對于以小觀大的山型石卻得其妙處?!笆莅櫬┩浮笔欠駷槊总浪f,學(xué)界存疑。但在審美實踐中,對于以小觀大的山型石而言,“相石四法”的存在與作用卻毋庸置疑。明代林有麟所撰的《素園石譜》的“錦文石”即有“一竅中通,錦紋璨然,且瘦且漏,誠石中佳品”記載;清代屈大均所撰的《廣東新語》上也有小英石“凡以皺、瘦、漏、透四者備具為良”記載。

    這里要說明的是,瘦皺漏透的相石四法是以小觀大的山型石局部特征的概括,以奇(丑)為美是對所有奇石的非同一般、獨具特色的個性企求,二者視角不同,并不矛盾。對于山型石,則構(gòu)成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guān)系。

    《素園石譜》以個人藏石的記述為主,以小觀大、神游其間的詩文每每見諸于筆端?!稙t灑石》一則記有“王梅溪有一石,嵌空玲瓏,下有懸?guī)r飛瀑之狀”。其詠石詩中寫道:“坐移野景到城郭,解使平地生林泉。香爐瀑布名天下,雁蕩龍湫更瀟灑。名山不見典刑存,得趣何須論真假”。

    如果說對山型石整體的大山氣勢,四面可觀,局部的瘦皺漏透的審美取向在于以小觀大的臥游之趣的話,作為古典賞石審美理念的以小觀大卻不限于山型石,對于圖紋石中顯現(xiàn)的自然景觀也莫不如是?!端貓@石譜》中的“雪浪石”“虢州月石屏”“江山曉思屏”等俱是。清代諸九鼎的《惕庵石譜》所載,全為圖紋石,其“寒溪松影”“丹楓獨秀”“星宿?!钡纫嗍菑囊孕∮^大的角度來賞析。

    題名:【翠云峰】 收藏:王躍

    三、以石悟道——澄懷味象的哲理啟迪

    “澄懷味象”是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的美學(xué)命題。其意思是說,要以審美的心胸(澄懷)去欣賞(味——應(yīng)目會心地暢神)自然山水的美好形象之中,在獲得審美的愉悅的同時,從“審美形象”的“象”中體悟到其所顯現(xiàn)“道”的存在?!俺螒盐断蟆币步小俺螒延^道”。

    米芾在其著名的《研山銘》中,持與宗炳同樣的看法,銘曰:“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云。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他認(rèn)為,這南唐遺物寶晉齋研山的昆侖之勢,黑云之姿,電爍之痕,澤坤之態(tài),不過是“道”的存在的顯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圣人之“道”,以統(tǒng)攝于天人合一宇宙構(gòu)成論之中的儒、道、釋為要旨,以石悟道主要表現(xiàn)在儒家、道家、禪宗思想的以石比德、自然大美、隨緣自適這3個方面。

    (一)以石比德

    儒家學(xué)說以“仁”為核心,蘊含著作為個體的人對社會的“善”的行為準(zhǔn)則,對于美的追求是“盡善盡美”。對于自然美的鑒賞,以君子的道德品質(zhì)來比喻,這就是在我國古典賞石中每每可見的以石比德。

    唐朝宰相李德裕好石。武宗時當(dāng)政六年,頗有政績。后牛黨執(zhí)政,屢遭貶。他在題詠一方存于浙西公署的奇石時,詩曰:“蘊玉抱清輝,閑庭日瀟灑。塊然天地間,自是孤生者”,以奇石的“塊然”“孤生”表達自己耿介、忠貞的品德和操守。

    當(dāng)晚年離開藏石千余方的洛陽平泉莊之后,他在《思平泉樹石雜詠十首》之一的《海上石筍》詩中有句云:“忽逢海嶠石,稍慰平生憶。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這種以石比德的情緒尤為強烈。

    (二)自然大美

    道家學(xué)說以“虛無”為本。致力于從“道”的自然無為來思考美,將“擺脫所有人為束縛,走向自然”視為最“美”的境界。這是一種飄逸出世、自然逍遙的精神自由。這就是在我國古典賞石中進入意境狀態(tài)時的自然大美。

    宋代杜綰的《云林石譜》中尚有對靈璧石等借助人工修治“以全其美”的說法,但是到了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中更多的是“御題石”的“略無雕琢之跡”,“透月巖”的“混然天成”,“兗州石”的“然無斧鑿痕者為貴”,“雪竇石”的“不假雕琢”,“潛蛟石”的“奇巧天然”,“太秀華”的“渾然天成”等贊語,自然天成已成為賞石的不二之法。

    至于從賞石意境中所體悟的恍然飄逸的審美愉悅,也每見于賞石的詩文之中。宋代李彌遜,宋徽宗大觀三年進士,于泗水間購得五枚山形石,興趣盎然的一一命題賦詩。其中“水月巖”詩曰:“明泉落巖隈,滿月掛山額。疏星淡月漢,下與水光白。了然心境空,炯炯照瓊宅。鴻鳴夜更清,欲臥已終夕”。這正是他在引言中所說“吾將寓形其間,而與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的人石一體、情景相融時的“了然心境空,炯炯照瓊宅”的意境感受。

    題名:【觀象】 收藏:況成林

    (三)隨緣自適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一重“心性”,二重“頓悟”,認(rèn)為“一念悟時,眾生是佛”。禪宗并不以來生輪回為寄托,反而是追求今生擺脫人間煩惱、隨緣自適的人生最高境界。這也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蘇東坡是一位賞石大家,也是一位禪者。不論人生如何坎坷,他都從容應(yīng)對,隨遇而安。宋紹圣元年(1094年),蘇東坡被貶廣東惠州。途經(jīng)江西湖口時,他拜訪了當(dāng)?shù)夭厥依钫迹娖洹靶町愂欧?,玲瓏宛轉(zhuǎn),若窗欞然。余欲以百金買之,與仇池石為偶。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識之”,作詩曰:“清溪電轉(zhuǎn)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虛窗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對壺中九華贊譽有加,思之猶勝。

    八年后,蘇東坡又經(jīng)過湖口,欲購苦思多年的“壺中九華”,誰知竟已被他人買去。在此情況下,東坡和前韻又作詩一首,在“尤物已隨清夢斷”的極度失望之際,卻以“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玲瓏”自解,真正達到了隨緣自適的禪修境界。

    以賞石來體悟禪宗的本意,這就是林有麟所說的“石猶近于禪”的道理吧!

    四、以石會友——君子同好的社交特色

    古典賞石,以士大夫為主體。他們不僅在賞石中神游其間,“莞爾不言”的“玄賞自得”,還要以石會友,以石同樂。賦文以美,題詠唱和是其最大特色。士人以詩詠石,以詩乞石,以詩紀(jì)石的風(fēng)雅之舉,《素園石譜》所輯甚多。

    如“金華先生有一奇石,名碧遠峰,攜來自蜀中,其山型聯(lián)翩若九嶷之山”。錫山的陳公寫詩求見,金華割愛以石相贈。王梅溪就此賦詩贊嘆曰:“二公心古貌清癯,趣在林泉世味疏。寸碧來從錦江遠,九嶷分向錫山居。”

    題名:【天門山】 收藏:刁雙喜

    題名:【彩云逐月】收藏:王占東

    也有以詩索石而不得的。王晉卿寫了一首小詩欲向蘇東坡借覽仇池石,意在奪愛。蘇東坡則以詩表心境,先贊“仇池”為稀世之寶,“海石來珠浦,秀色女娥綠。坡陀尺寸間,宛轉(zhuǎn)陵巒足”,再談自己對此石的依戀,“老人生如寄,茅舍久未卜。一夫幸可致,千里常相逐”,最后借完璧歸趙的典故而婉拒。

    以詩紀(jì)石,如張云莊得一奇石,田兵部師孟同臺椽杜孝先特來賞析,將該石命名為“待鳳”。張云莊為此以詩紀(jì)之。詩中有“兵曹命名寓世箴,迂叟有詩成腹稿……簾影風(fēng)微篆煙裊”句。

    美石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也是石友交往、以石同樂的重要內(nèi)容。有一石數(shù)人唱和,各賦妙意的。如宋代歐陽修得一虢州石,石色紫,石中有月,月中樹影森然。遂邀好友梅堯臣于中秋同賞此石。本意賞月抒懷,不料天空濃云密布,但唱和依然。歐陽修《虢州月石屏》詩中有句云:“自從月入此石中,天上二曜分為三。清光萬古不磨滅,天地至寶難藏緘?!泵穲虺肌痘刭洑W陽公虢州月石屏》詩中有句云:“天嫌物兼美,而使密云藏。已向石屏見,何須照席光?!碧K東坡亦有《和虢州月石屏》,詩曰“此乃西山石,久為月照著。歲久光不滅,遂有團團月”。蘇舜欽亦有《永叔月石硯屏歌》,中有句云“胡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有如君上明,下燭萬類無遁形,光艷百世無虧盈。”

    也有辯論剖析、群情激昂的,如清代高兆在《觀石錄》中所載康熙年間在壽山石產(chǎn)地的情景:“名流學(xué)士,懷瑾握瑜,窮日達旦,講論辨識,錦囊玉案,橫陳齋館”,如果誰有一枚文彩上乘的壽山石,就會感到無上的榮光,與他人共同欣賞而不知疲倦。

    士人好石的社交活動中不乏名人效應(yīng)。不僅人因名石而得名;石也會因名人而彰名。典型的事例有東晉陶淵明當(dāng)年醉臥于上的一方醉石(也稱醒石),因人們仰慕陶淵明而被人懷念。宋代程師孟的《醉石》詩曰:“萬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涼。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xiāng)?!奔爸燎宕娙嗽吝€特地去陶淵明家鄉(xiāng)紫桑,寫下了《過紫桑亂峰中躡梯而上觀陶公醉石》詩:“先生容易醉,偶爾石上眠。誰知一拳石,艷傳千古年。金床玉幾世恒有,眠者一過人知否。不如此石占紫桑,勝立穹碑萬丈長。”

    作為大學(xué)問家、大賞石家的蘇東坡,當(dāng)時凡被他認(rèn)可的奇石,藏者無不以此為榮。如《云林石譜》所載,“英石”因蘇東坡獲雙石,一綠一白,目為“仇池”而受人關(guān)注,“江州石”因有東坡贊賞的“壺中九華”而得以傳名;“黃州石”上記因蘇東坡“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供……后遂為士大夫所采玩”;“登州石”記有“為東坡稱賞”語;還有的更是模仿蘇東坡的賞石行為,如《素園石譜》載,元惠宗年間錢惟善獲古石“棲霞”,因仿東坡居士“雪浪齋”故事,名其室曰“棲霞山房”,等等。至于米芾拜石,雖為個人行為,但也被好石者的普遍性理解而成為具有社會意義的標(biāo)志性事件,故而被賞石文獻經(jīng)常引用。

    宋·米芾 研山銘卷

    五、圖繪著錄——傳承后世的赤子情懷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xù)至今的文明。這與中華民族尊老敬祖,傾力傳承的赤子情懷息息相關(guān)。而傳承傳統(tǒng)賞石文化的最好方式,是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所倡導(dǎo)并踐行的“圖繪著錄”。

    所謂“圖繪”,是對奇石的審美形象進行寫真,立象以盡意。事實上,任何語言文字在描述具體形象時都是蒼白的,莫若形象本身或形象的圖像呈現(xiàn)。所謂“著錄”,是對天造奇石賦以賞析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命題、點評與賦詩。它可以超越形象本身所存在的時空,思接古今,情系萬里,是“圖繪”難以作到的。只有“圖繪”與“著錄”結(jié)合,才能全面地記錄和傳承賞石文化。

    林有麟倡導(dǎo)的圖繪著錄,是基于他對“非石”概念的深刻理解。在《素園石譜》之卷四的“玉恩堂硯山”中,他對祖上傳下來的一方硯山題銘曰:“奇云潤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寶茲世澤”。這里說的“石”是作為物質(zhì)的奇石硯山;而“非石”則是這硯山所承載的“蓄自我祖,寶茲世澤”的精神內(nèi)涵。

    林有麟把“非石”看得很重要,認(rèn)為它在傳承后世中甚至超過了物質(zhì)的“石”的作用。在“青蓮舫硯山”中他感嘆道,“古之牛奇章好石,不知幾許,大者貯之庫藏,小者秘之緹中革匱,惜乎不加品題,千載之下泯然無跡?!笔聦嵣?,不僅牛奇章(牛僧孺)如此,他的政敵、與他同為好石者的宰相李德裕的平泉莊也藏石無數(shù),他臨終時曾留遺囑:“凡將藏石讓他人者,非吾子孫也”,但同樣因“不加品題”,最終也“泯然無跡”。

    與此相反的是,歷史上許多名石雖然沒有存世,而因其有圖繪著錄,而得以傳世至今。所以林有麟在自序中說,他故而“因檢緗編,自宣和帝而后有繪圖哦詠者,手匯輯之,凡得四卷”的《素園石譜》。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素園石譜》共有以石品名稱為標(biāo)題的94則(其中個人藏石71則),圖繪244幅,輯錄各家題詠詩文80首。由《素園石譜》始,將奇石的圖繪、點評、命題,最后賦以詩詞的“圖繪著錄”就成為古典賞石中有經(jīng)典意義的審美范式。從清代的《惕庵石譜》到民國的《萬石齋靈巖石譜》,莫不如是,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林林總總的賞石雜志與書籍,只是用寫真效果更好的照相代替了圖繪。

    《素園石譜》在輯錄中,錯訛甚多,這是人們經(jīng)常詬病的地方。然而,瑕不掩瑜,林有麟關(guān)于“石”與“非石”的概念,對于“圖繪”與“著錄”的實踐是他最為閃光之處。關(guān)于圖繪著錄對于傳承后世的意義,我們以著名的米芾“寶晉齋研山”的傳承譜系和該研山在消失千年之后竟于當(dāng)代重現(xiàn)的事實來加以說明。

    米芾這方研山,原為南唐后主李煜所寶藏,后來米芾所獲,珍愛有加,以齋號為其命名為“寶晉齋研山”。因留有涵諸峰之繪圖,又有述文,雖多次失去蹤跡,卻有序可聯(lián),有跡可考。董長發(fā)在《米芾研山迷蹤》的研究論文中,根據(jù)古今文獻資料,考證寶晉齋研山的流轉(zhuǎn)路徑大致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宋)米芾→(宋)薛紹彭→(宋)徽宗→(清)朱竹垞→(清)高士奇→(當(dāng)代)陳步一。

    2008年12月6日流落海外的米芾《研山銘》為國家博物館以2999萬元定向拍賣收購之后,2010年10月追尋米芾研山多年的文博專家陳步一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終獲隱沒于世的寶晉齋研山實物。與米芾述文和《研山銘》繪圖比對,以及研墨試驗,均完全一致。這有力地證明了“圖繪著錄”的實踐意義。

    我國古典賞石的以奇為美、以小觀大、以石悟道、以石會友和圖繪著錄的審美理念,彰顯了個性化的審美追求,臥游山水的審美體驗,澄懷味象的哲理啟迪,君子同好的社交特色和傳承后世的赤子情懷,是先輩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輩當(dāng)珍惜之,踐行之,發(fā)揚之,傳承之,以無愧于先行者,亦無憾于后來者。

    猜你喜歡
    米芾賞石奇石
    北宋·米芾《白帖》
    老年教育(2022年10期)2022-12-26 14:02:56
    奇石共欣賞,雅石相與識——黃巖博物館館藏奇石賞鑒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56
    賞石·人
    寶藏(2018年5期)2018-05-26 07:21:41
    賞石·圖
    寶藏(2018年5期)2018-05-26 07:20:38
    賞石·景
    寶藏(2018年5期)2018-05-26 07:03:02
    九仙山奇石 等
    賞石拍賣新觀察
    寶藏(2018年1期)2018-01-31 02:05:09
    米芾學(xué)“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個紀(jì)念地(上)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7:12
    奇石欣賞
    金點子生意(2016年9期)2016-11-16 17:10:41
    若尔盖县| 虎林市| 陕西省| 长阳| 科尔| 府谷县| 剑川县| 清涧县| 和龙市| 九龙坡区| 白水县| 宁强县| 油尖旺区| 河间市| 伽师县| 青河县| 岚皋县| 商丘市| 肥乡县| 会宁县| 青神县| 舞阳县| 扶余县| 轮台县| 随州市| 长治县| 盘锦市| 镇宁| 泗阳县| 嘉义县| 古丈县| 和顺县| 澄江县| 南岸区| 土默特右旗| 银川市| 虹口区| 涪陵区| 乐至县| 玛纳斯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