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惠民之書籍
古籍整理,經(jīng)常被誤以為是與世隔絕的書齋工作。事實上不是,云南省民族古籍辦少數(shù)民族文獻的收集、整理,詮釋了我們對“文化惠民”極為深沉的理解。
“文化”這個詞有很多的理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有“文化”的人,通常還是指具備讀寫能力的人。換句話說,在中國這個古代崇尚讀書的國度,文字和書籍幾乎就等同于“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就是保存民族文化的“種子”,我們放寬歷史的視野,這就是“為往圣繼絕學”的偉大工程。
另外,頗為特別的是,少數(shù)民族古籍經(jīng)常保留在個人手中,古籍整理者需要走向田野,爬山涉水去尋訪這些古籍。在取得持有者信任后,這些古籍才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整理、出版得以傳播出去。這個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始于民間,又返回到民間。這個過程中,政府和古籍整理者是必要的中介,它放大了古籍的惠及范圍。如果考慮到這些文化精品被閱讀、使用后對民族文化產(chǎn)生的推動作用,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文化惠民”,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傳遞與再生產(chǎn)。
昆明的翠湖邊,一幢不起眼的小樓上,李克忠稍加思索,努力記住了電話中財務人員要求的報賬材料——外出尋訪古籍、資料的每一分錢都是公家的,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審計要求,可不能出錯。
他的辦公室,堆滿了已成的、將成的大部頭書籍,以及半點書的影子都還沒有的各種資料,透著知識分子嚴謹、樸素的韻味。
這里,是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下文簡稱“省民族古籍辦”)。李克忠是省民族古籍辦的研究員,哈尼族,從事古籍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已經(jīng)30來年了,是省民族古籍辦最資深的研究員之一。
他告訴記者,省民族古籍辦對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雖然這項工作在社會上的認知度不高,但是做出來的成果、成績得到了國家民委和省民族宗教部門的高度評價,諸多成果成為全國民族古籍工作的范例和典型,為云南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諸多神話傳說中,都有上天降下能使人類滅絕的大災禍,人類中的某兩個不得已帶著其他物種(一般是一對)躲進鼓、葫蘆等器皿中,成功幸存后重新繁衍人類的故事。這個器皿,類似我們今天的基因庫——如果物種有滅絕的危險,基因庫中保存的“種子”,將成為物種繁衍的希望所在。
省民族古籍辦在云南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研究中,也扮演了這樣一個文化“基因庫”的角色。
李克忠告訴記者,1984年,省民族古籍辦成立,在“組織聯(lián)絡協(xié)調指導”八字方針的指導下開展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相關工作。35年來,省民族古籍辦對全省的少數(shù)民族古籍開展了多次排查,掌握了云南10余萬種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基本信息;對大量的重要古籍進行了搶救、整理、翻譯和出版,目前已經(jīng)出版了100多種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
說著,李克忠打開自己的書柜,隨手抽出一本:“這是我們長期、定期出版的《云南民族古籍叢書》,每年出版不能少于1套,目前已經(jīng)出版了100多套。”
另外一套長期出版,在全國非常有影響力的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相關工作在1997年就已經(jīng)啟動,目前還余部分古籍編目正在編輯,編撰完成后將陸續(xù)出版。李克忠很自豪地說,這套書編目工作最先開展的是納西族、白族、哈尼族,都是關于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云南的民族古籍編目工作是向全國推廣的范本。在這一項目的帶動下,云南還出版了《云南民族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總目提要》,該書幾乎囊括了云南已經(jīng)公開出版的和即將出版的少數(shù)民族的古籍編目,是對云南26個民族數(shù)以萬計的口傳文化遺產(chǎn)進行系統(tǒng)整理的第一部目錄學巨著,也是全國第一部區(qū)域性民間文化目錄學巨著,是一本研究云南民族口傳文化重要的工具書。
省民族古籍辦近幾年來還先后出版了70卷《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珍本集成》,該項目被列入云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是目前影響力比較大、學術價值非常高的一項古籍出版工作。李克忠介紹說:“我們計劃出版100卷,今年將出版至第90卷。這個項目是我們和云南民族出版社合作的,項目經(jīng)費總投入近1000萬元,平均每卷的經(jīng)費是10萬元,其中用于書本資料搜集、編輯出版的費用占到整卷書經(jīng)費的一半?!?/p>
目前,省民族古籍辦還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普查、登記工作,對部分珍貴、殘缺的古籍啟動了搶救性的保護修復工作;同時,緊跟技術潮流,運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搭建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資源庫。
除了業(yè)務職能,省民族古籍辦還肩負行政職能。自成立以來,先后指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州市以及部分古籍資源豐富的縣區(qū)成立了古籍工作機構,并在政策、經(jīng)費、業(yè)務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及指導,進一步壯大了古籍工作隊伍。
在做好省內古籍工作的同時,省民族古籍辦還承擔著部分跨省區(qū)的古籍協(xié)作工作,尤其是在西南片區(qū),常常是牽頭、出力的“頂梁柱”。李克忠解釋說,云南少數(shù)民族眾多,彝族、壯族、回族、藏族等跨省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在云南都有分布,古籍資源自然豐富,因此,相關的收集、研究、整理、協(xié)作工作云南只得“當仁不讓”。當然,也有部分古籍工作是輪流牽頭協(xié)作的,對其他省區(qū)的古籍協(xié)作工作,省民族古籍辦給予了大力支持。
·古籍整理·
·深入農戶家搜集古籍·
李克忠告訴記者,古籍工作的第一步往往是搜集。由于歷史、文化等因素,很多古籍資料是散存在民間,收藏者中的大多數(shù)居住在偏僻的鄉(xiāng)村。古籍工作者們平時就需要注意收集各方面的線索信息。當從朋友、同行乃至相關行業(yè)工作者那里知道古籍的消息之后,他們不得不跋山涉水,遠赴當?shù)剡M行搜集。
既然是收藏,主人家就不肯輕易示人。有多年經(jīng)驗的李克忠和同事們一般會請當?shù)氐墓偶ぷ髡呋蛘叩赂咄氐漠數(shù)厝艘煌巴龉ぷ鳌劯星椤⒗页?、說政策、解憂慮。李克忠說:“我們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非常淳樸。能看到古籍的關鍵并不是金錢或者什么,而是要取得他的信任,讓他相信我們是帶著誠意來的,也不會將他珍藏的古籍帶走;而是響應國家的號召,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更多的機構和專家學者了解民族古籍的豐富性和其中的深刻內涵?!?/p>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李克忠和同事們住在村里是常事,也常常幫著打過交道的村民們解決各種難題,為他們的生活、發(fā)展謀劃參詳,出錢出力。唯有用心才能換得另一顆真心,主人們像給朋友展示一樣拿出藏品,供古籍工作者們了解、記錄、研究,金錢的補償反倒是其次了。
李克忠說:“我們有嚴格的規(guī)定,金錢補償并不多,只要和主人家交上朋友,他們其實并不介意。有一次,我們在一戶藏有古籍的村民家里遇到了他80多歲的老母親,臨走的時候,我掏出200元錢送給老人。這在我們是很正常的小事,表達對朋友的關心和對老人的敬重,但是那位老人之后多年一直惦記著我,常常問候、關心。有時候還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村里沒有銀行和ATM機,沒法給在外鄉(xiāng)的孩子打學費、生活費。主人家直接把錢給我們,請我們路過銀行或者ATM機的時候幫忙打款。那是他們很辛苦才賺到的錢,甚至是借來的,但是他們就是這樣單純地相信我們,把我們當親人和兄弟?!?/p>
“一諾千金,肝膽相照”,這在很多人看來覺得不可思議,卻真實存在著。不過,有時候也會有“反派”——古籍販子。古籍工作者們對此深惡痛絕。李克忠說,古籍販子聞風而動,到了主人家各種誘騙、威脅。古籍一旦落入他們手中,往往不知所終。因此,若雙方狹路相逢,古籍工作者們選擇正面“杠”,毫不留情揭露他們的真面目,爭取古籍收藏者的支持。李克忠說:“一定要堅決斗爭啊,不斗爭我們珍貴的古籍就會被販賣、破壞,這是不可以的?!?/p>
搜集古籍資料的過程充滿了古代武俠的味道,之后的工作則需要現(xiàn)代技術施展魔力。李克忠介紹說,進入整理階段,需要對古籍資料進行仔細甄別、選擇,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啟動“古籍再造工程”。
“古籍再造工程”主要是通過影印、掃描等技術對古籍資料進行搶救、整理和保存。“由于保存條件受限,很多古籍會受潮、被蟲蛀,紙張會慢慢褪色、變脆、破損,‘古籍再造工程’能留下它們目前的狀態(tài),最大限度減緩古籍流失?!边@項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迄今為止,省民族古籍辦已經(jīng)“再造”了3000多冊(卷、件)古籍資料,涉及彝、傣、壯、瑤、納西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對民族文化的搶救、弘揚、宣傳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李克忠說,古籍工作無疑是艱難的,但是當看到民族文化搶救的成果,讓全世界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是最讓人驕傲的事情,也是他心中古籍工作最大的“惠民”?!拔艺J為一項惠民工程,需要具備經(jīng)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古籍工作的經(jīng)濟效益并不彰顯,然而它的社會效益卻是巨大的?!?/p>
云南有眾多少數(shù)民族,當某一項民族古籍保護成果出來之后,不僅能取得本民族的認同,對其他民族也有示范效應,能喚醒更多民族、更多機構、更多人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此外,省民族古籍辦出版的書籍,大量都用于贈送,贈送對象主要是高校和民族文化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云南省圖書館、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都有省民族古籍辦贈送的圖書。有的機構需要某本專門的書籍,只需寄來“求贈函”,古籍工作者們不取分文慷慨相贈。
李克忠表示,云南民族古籍工作者希望能為更多的民族文化研究者提供幫助和方便,幫助他們研究、保護、傳承民族文化,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文化正逐漸成為云南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橋梁,這對云南民族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豐盈、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展示云南魅力的精髓,進而促進文化的傳播。
“過去,古籍工作是‘冷板凳’,外界不理解不認可。然而云南民族古籍工作者依然在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地開展工作。”李克忠說,過去,作為一名古籍工作者,自己更多的是追求“著作等身”的快樂,懷揣著和父輩們在哈尼梯田上耕作時一樣的心態(tài)——田,總要有人耕;文化,總要有人傳承,其他的留待后人評說。
近幾年來,在民族宗教工作部門的支持下,隨著各項成果逐一展現(xiàn),省民族古籍辦收獲了很多支持。李克忠說:“今年,我們還計劃加大普查和數(shù)字化的工作力度,邀請更多機構加入普查隊伍、擴大普查面,增加普查經(jīng)費,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籍進行大普查,將更多優(yōu)秀的民族古籍搶救、整理、保護起來,實現(xiàn)數(shù)字化?!?/p>
點亮自己,照亮文化傳承的路,也一定能照亮路上的同行者,并吸引更多附近的人加入前行的隊伍。李克忠和更多的云南民族古籍工作者,還在用心用情拂去歲月的塵埃,追尋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蹤。
(本專題部分圖片由受訪單位及個人提供,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