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儀丹 胡振超 湯璇
坦桑尼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沿線國家。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在多國的影響力報告,坦桑尼亞以77%的正面積極態(tài)度與孟加拉國并列第二,僅次于巴基斯坦的78%。①在此背景下,準確把握坦桑尼亞當地媒體對于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情況,有助于有效正面?zhèn)鬟_中國的國家理念,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塑造一個有國際責任擔當的友好大國形象。
本文通過對坦桑尼亞媒體對“一帶一路”相關新聞報道的分析,來理解當地媒體對該倡議的主要關注點、報道特征與情感傾向,以期在對外傳播方面進行更有效的方略調整,助力于下一階段推進合作深化的進程。
一、研究設計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坦桑尼亞的多家媒體都對其中與坦桑尼亞有關的合作進行了報道,目前就所搜集到的新聞信息來看,對中國“一帶一路”進行過較多報道的坦桑尼亞媒體主要有兩家,《每日新聞》的斯語版(Habari Leo)、英語版(Daily News)以及《市民日報》的英語版(The Citizen)。②本文主要通過內容分析,對坦桑尼亞主要媒體進行檢索,篩選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關報道,并對信息來源、報道主題、關鍵詞及情感傾向等進行研究,為“一帶一路”的海外傳播現狀及對今后兩國的合作提供思考和借鑒。
為了聚焦研究問題,本文選取了主流坦桑尼亞媒體《每日新聞》和《市民日報》兩個平臺,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對2017-2018兩年可檢索的報道進行了篩選和整理,剔除無關報道及重復信息,共檢索到關于“一帶一路”的有效報道35篇。
二、坦桑尼亞媒體“一帶一路”報道特征分析
盡管當地民眾對中國十分友好,但是本地媒體對國家及外交層面的“一帶一路”倡議關注程度并不高。從此次研究收集的報道來看,總體呈現出信息來源兩極化、報道議題重合度高以及情感傾向較為正面的主要特征。
(一)信息來源兩極化
信源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對于內容及情感傾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信源引用暗含著不同的政治立場,對于事情的后續(xù)發(fā)展也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把握新聞報道的信源是深入了解新聞報道背后暗含的情感傾向等因素的關鍵。
在此次收集到的文章中,直接轉載法新社稿件的報道共八篇,新華社稿件五篇,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發(fā)文兩篇,其他為當地媒體自采稿件。法新社的稿件重點關注了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對非洲的援助,援引了包括中國官方、美國政府、非洲當地政府官員以及相關國家(印度等)的信源。法新社的報道幾乎都提及了“新殖民主義”這一概念,并且運用了平衡報道的手法,分別以美方和非洲本地官員的直接或間接引語表達了對這一情況的不同意見,最終形成一篇整體偏中立的稿件。
綜合來看,法新社對“一帶一路”的報道總體來看偏向中立,但是在議題設置上引入了“新殖民主義”。盡管讀者并不一定認同新聞報道所代表的立場和觀點,但是記者在報道內容時,將不同的議題進行關聯(lián)呈現,即使本身運用了平衡報道的手法,仍會給讀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從個人的角度去解讀報道中提及的不同議題。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媒體報道直接轉載或者在文中援引了偏向中國官方話語的信源。
中國使館刊載于《每日新聞》的兩篇報道由時任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本人撰稿,其中一篇刊載了他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會主席謝爾蓋·盧佳寧先生(俄羅斯籍)的談話。而媒體自采新聞稿件的信源部分主要引用了相關政府官員的講話(如習近平主席就“一帶一路”的相關發(fā)言、中國政府官員的講話、坦桑尼亞及非洲其他地區(qū)的官員以及周邊國家的反饋等)。自采新聞稿件的信源都來自于包括本地及中國在內的政府官員,從地區(qū)性組織、第三國、中國、本國四個層次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了報道。
從大部分偏向中方的官方信息來源到少部分涉及“新殖民主義”的轉載新聞,不同的信源所呈現出來相對兩極化的報道立場。一方面體現了當地媒體更多地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國家間的政府合作,大部分的信源選擇也體現出傾向中國的立場偏好;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在自采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轉載稿件來源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篇報道的立場以及情感傾向。
(二)重合度較高的報道議題
“一帶一路”倡議為坦桑尼亞和非洲帶來的經濟促進與發(fā)展及國家建設是當地媒體報道的主要側重點。2017年報道議題相對分散,在“一帶一路”的報道里穿插了大量的其他相關議題,如中國上海的優(yōu)質基礎教育、中美經濟關系、中國與非洲其他國家如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在“一帶一路”上的合作等;2018年的議題相對集中,重點突出了中國對于非洲,特別是對于坦桑尼亞的經濟援助??v向來看,報道內容越來越趨向一致,主題也從國際合作等相關話題集中到“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及坦桑尼亞的落地及展望。
橫向來看,在占比較高的自采稿件中,當地媒體相繼報道了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基礎設施項目的建造以及具體到坦桑尼亞的開放木薯市場、建造工廠等項目,并對這些經濟援助內容可能對當地經濟帶來的發(fā)展進行了具體的描述。
除了報道主題高度重合、均以經濟發(fā)展為側重點外,大部分自采稿件的報道框架也都類似:都回顧了中國對非洲地區(qū)的經濟幫助(“促使商業(yè)飛速發(fā)展”“已經有惠及到各個國家的許多好處”),列舉了“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項目(“現代公路、機場、鐵路和港口等交通設施等許多項目完成后,為非洲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國際一體化打開了大門”),展望了下一步可能對當地及非洲帶來的發(fā)展機遇(“煥發(fā)新生機”“為坦桑尼亞人創(chuàng)造了4,000個就業(yè)崗位”)。
(三)積極正面的情感傾向
對所采集到的新聞報道的文本進行關鍵詞提取與排序,“機遇”“機會”“受益”“經濟”“發(fā)展”是報道中的核心關鍵詞。其中,“機遇”一詞更是在新聞標題中反復出現。即使是在轉載法新社的稿件中,也都在報道中出現了“充滿機遇和發(fā)展”的類似回應??傮w來看,有關“一帶一路”的報道信源構成對中國比較友好,要么來自中國的媒體報道或在中國官方媒體工作的新聞記者,要么援引了中方、坦方及國際社會第三方的談話和發(fā)言,正面的信源選擇也帶了十分積極的情感傾向;在報道的議題選擇上,經濟領域的合作及對當地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也成為積極評價來源的主要原因。
當地媒體積極正面的報道,有利于為后續(xù)合作贏得良好的民眾基礎,推進合作在民間的深化,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使合作可以更順利地進行,政策得以更快地推行,最終獲得更好的效果。
三、啟示與思考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國家層面的合作與議題,在面向坦桑尼亞公眾發(fā)行的媒體報刊中并不多見,兩年的報道總量也僅有35篇。即使是在報道頻率最高的2017年第二季度,也僅有五篇相關報道,其中兩篇由時任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所刊發(fā)??傮w來看,坦桑尼亞媒體對該議題關注度總體不高,但都呈現出積極正面的報道傾向。坦桑尼亞媒體在涉華報道上的自采能力并不強,經濟議題仍是最受歡迎的主題,大部分新聞信源轉自第三方或者第四方媒體,中國官方參與直接發(fā)聲。盡管如此,仍然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與思考:
(一)重視在當地媒體直接發(fā)聲
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海外媒體在報道中國的最新政策及倡議時,往往難以領會和表達其準確含義,出現一定的偏差。對于國際化程度不高及國際采編能力有限的當地媒體而言,獲取一手的消息來源更是艱難。要么由作者基于自身理解進行闡釋,要么大量引用第三方的報道作為信源。在斯瓦希里語的報道《“一帶一路”倡議將給非洲大陸帶來絲綢和新機遇》中,作者在導語部分將“中國”理解為“第一個字‘中(Zhong)表示中間,第二個字‘國(Guo)表示‘真理之國”;而另一篇斯瓦希里語的報道《“一帶一路”,坦桑尼亞與非洲和世界聯(lián)合的機遇》則援引了中國對其他一些非洲國家援建項目的新聞報道進行綜述。
在采集到的35篇報道中,直接轉引新華社的稿件僅有五篇,中國使館直接刊發(fā)稿件兩篇:《每日新聞》英文版和《市民日報》英文版相繼刊載了時任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的兩篇英文文章《“一帶一路”,中國和坦桑尼亞牢靠的合作協(xié)議》《“一帶一路”政策和中坦關系》,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和由來進行了介紹,并從政策協(xié)調、設施聯(lián)通性、貿易暢通、金融一體化和民間聯(lián)系五個方面的要點進行了分析,回顧了包括歐亞經濟走廊、中歐高速鐵路在內的早期成果,結合中國在坦桑尼亞和非洲的合作進行了展望。
在本地采編能力不強且報道較少的情況下,在當地媒體上發(fā)出中國的聲音,才能最準確、最及時地將“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及內涵傳達給當地受眾,為其客觀地了解倡議全貌提供重要的信息來源。
(二)加強“低政治”領域的報道
由于不涉及威脅國家主權和獨立等安全問題,以經濟、文化、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低政治”領域往往在國際新聞的報道中相對獨立和客觀。③而以政治、軍事、外交及安全等與國家權力和國家間政治相關度較高的“高政治”領域的報道,由于媒體自身的國家立場,往往會傾向于選擇符合本國利益訴求的報道框架。在坦桑尼亞“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報道中,都采用了經濟議題作為主要報道框架,這也側面反映了對當地民眾而言,“一帶一路”倡議所能帶來的對其自身的經濟利好,是最為關切的內容。
然而就報道內容而言,高度重合的新聞素材及案例,也可以為對外傳播提供新的思考。在鞏固和擴大經濟報道信源豐富性和主題多樣性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在文化和社會等“低政治”領域提供信息來源,更為立體地呈現出一個友好且負責的大國形象。
(三)明確與細分對外傳播的客體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的重要國家,當地媒體在該議題的報道上呈現出的相對薄弱的國際新聞采編能力以及重合度較高的報道框架,也為對外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與細分對外傳播的客體,以共同的經濟或文化訴求尋求傳播客體的認同與支持。目前傳統(tǒng)媒體仍然是坦桑尼亞新聞業(yè)的主體,由于地緣、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性,當地記者很難完全把握中國的政策情況。
就現有的分析來看,目前坦桑尼亞媒體對我國“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報道的數量較少,報道內容相對單一,報道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說法等。除了坦桑尼亞本國媒體發(fā)展較為滯后之外,也側面反映了“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還沒有完全“走出去”,為對象國提供信源與高質量的新聞素材相對匱乏,導致對象國在新聞報道中無法找到合適的與本國相關的援引素材,缺少對對象國情況較為了解的本國記者,導致了外籍記者報道中因對中文了解較為欠缺產生的錯誤。
由于地緣、歷史、文化等差異,經濟貿易往往會成為打開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友好交往的第一步,在經濟的“低政治”領域內的對外傳播與合作,也更容易為他國所理解與接受。因此,在共贏互利平等互信的基礎上,以共同利益為出發(fā)點,加強對“低政治”領域的對外傳播,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四、結論與討論
坦桑尼亞媒體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不僅影響著坦桑尼亞人民和政府對中國“一帶一路”的認知理解與參與,更深入影響著對中國形象的認知與理解,對兩國日后的交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以當務之急,在下一階段的對外傳播建設中,要讓媒體有針對性地先一步“走出去”,注意與對象國相關的新聞報道的有效傳播,提升我國新聞報道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同時也要拓寬我國新聞報道的傳播輻射面,確保對象國能獲取他們真正所關注的事件發(fā)展動態(tài),架起兩國人民溝通的橋梁,了解彼此的心聲。
(本文受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注釋」
①Chapter 2: Chinas Image, How Countries View China, Pew Research Center, July 14,2014. http://www.pewglobal.org/2014/07/14/chapter-2-chinas-image/.
②截止到2017年1月,坦桑尼亞共有428家合法運營的報社,而以斯瓦希里語發(fā)行的《市民日報》(Mwananchi)是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每日新聞》(Daily News)的英文版則是主要的英文媒體。
③湯璇:《“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媒體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當代傳播》,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