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爾金在其小說《魔戒》三部曲中善惡分明的角色設定每每為人詬病,但有著特殊定位的白袍巫師薩魯曼卻是一個特例。作為魔幻史詩宏大敘事中唯一對現(xiàn)實世界中人性的復雜多變有折射和放大作用的角色,薩魯曼身上同時兼具了真正的神性、魔性和人性,權力話語對個體的潛移默化在其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而他通過聲音蠱惑他人的特殊能力更是為他窮其一生對話語權的追逐提供了頗有深意的腳注。這一角色的鏡像作用和警示意義顯而易見。
關鍵詞:《魔戒》;薩魯曼;宏大敘事;權力話語;鏡像
作者簡介:錢堃(1978.1-),男,漢族,山東威海人,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2005級英語翻譯方向碩士研究生,三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口筆譯研究、英語國家文化研究、中美文化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2
英國作家、牛津大學教授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創(chuàng)作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譯《指環(huán)王》,被公認為近代奇幻文學的鼻祖,與《時光之輪》和《冰與火之歌》并稱為三大西方奇幻文學巨著?!赌Ы洹芬驯环g成六十多種語言,并衍生出插畫、音樂、電影、電視劇、廣播劇和電腦游戲等產(chǎn)品,其中單單是大型電腦游戲就有十幾種之多,該作品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2003年,由彼得·杰克遜執(zhí)導的《指環(huán)王》系列電影中的《指環(huán)王3:王者歸來》更是將獲得提名的11項奧斯卡金像獎全部拿下,成為奧斯卡有史以來獲獎最多的三部影片之一。
作為一部耗時幾近二十年才得以出版的魔幻史詩巨著,托爾金在《魔戒》三部曲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與神共存的世界,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時空體系。在這個基于我們生活的地球幻想出來的宏大世界架構之中,國家與地理、語言與文字、編年與歷法、種族與族譜乃至各種書籍和物品各自有著自己嚴謹?shù)脑O定和合乎邏輯的聯(lián)系,而他對橫亙?nèi)в嗄闧1]的正邪雙方兩大陣營對抗和斗爭的宏大敘事,也正是依托于這一架構而得以實現(xiàn)。
在他精心架構的宏大敘事之中,代表正義的人類、精靈和矮人聯(lián)盟和代表邪惡的魔多獸人、艾辛格強獸人和其他邪惡人類以及黑暗生物的聯(lián)盟兩大陣營中的角色大多善惡對立、涇渭分明,正好與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每每為人詬病。然而,白袍巫師薩魯曼卻是一個特例。由于托爾金對其頻繁變換的多重身份設定(邁雅、中土五巫之一、艾辛格主宰、圣白議會議長、魔君索隆盟友、為禍夏爾的幕后黑手),薩魯曼成為小說中唯一對現(xiàn)實世界中人性的復雜多變有折射和放大作用的角色,他的身上同時兼具了真正的神性、魔性和人性——客觀世界中只會在特定情境下展現(xiàn)出來的人性的不同位面。同樣也是因為薩魯曼這一角色的特殊定位,權力話語對身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個體的潛移默化也在其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和表現(xiàn),其鏡像作用顯而易見。
縱觀薩魯曼在整部小說中長達2000余年的時光長河中的身份變換,身為主神維拉追隨者邁雅的他自抵達灰港岸伊始,其后無論其中土五巫之首的身份,抑或其圣白議會議長的身份,還是其后艾辛格主宰的身份乃至魔君索隆秘密盟友及魔戒大戰(zhàn)失敗后夏爾幕后黑手的身份,無不被深深打上了權力話語的烙印,而指環(huán)王這種時間跨度橫亙數(shù)千年的魔幻宏大敘事則為其思想的逐漸轉(zhuǎn)變和身份的頻繁變換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和足夠的緩沖空間使之不至于過于突兀,托爾金為其設定的特殊能力——通過聲音魅惑他人的能力[2]更是為他窮其一生對話語權的追逐提供了頗有深意的腳注。
在毛遂自薦成為前往中洲的三名使者之一之后,身為主神追隨者邁雅的薩魯曼(彼時名為庫茹莫,一度與魔君索隆共同侍奉維拉奧力)于第三紀元1000年左右乘船抵達精靈重鎮(zhèn)灰港岸。彼時及其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nèi)的白袍巫師薩魯曼,雖以黑須黑發(fā)的人類老者形象示人,但其身上只具備與生俱來的神性和因人類軀殼而受到極大限制的神力,因為智者會議要求包括薩魯曼在內(nèi)的使者們“須得力量強大,位次不居索隆之下;亦須棄置其力,軀殼以肉體” [3],其任務是暗中協(xié)助反抗魔君索隆的中土各方勢力,但不得直接參戰(zhàn)[4]。原著中對于薩魯曼抵達中洲之后千余年內(nèi)的具體活動語焉不詳,僅僅提及他抵達灰港岸時,除灰港岸的精靈首領造船者奇爾丹之外,無人知曉其身份[5],隨后與同為諸神使者的兩名藍袍巫師一起深入中洲東部,千余年后卻獨自返回。由此可基本認定,此段時間之內(nèi),薩魯曼在抵達中洲之后的千余年時間內(nèi),并未與各方勢力有超過必要的接觸,也并未表現(xiàn)出暗中操縱任何行動的跡象,而是在認真履行自己的使命,尋求有效遏制和對抗魔君索隆勢力的手段和途徑。這一階段的白袍巫師薩魯曼,雖然身為掌握話語權力的次級神明,但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及其肩負的特殊使命,并未表現(xiàn)出明顯的統(tǒng)治欲和追逐權力、搶奪話語權的訴求,由此可認定彼時的薩魯曼,身上只具備與生俱來的神性,一種只有極少數(shù)可以稱圣的人類或者其他種族生物在特定情境下才可能展示出來的特性。
薩魯曼首次表現(xiàn)出明顯有別于純粹神性的人性始于第三紀元2463年的首次圣白議會會議[6]上。同為中土五巫之一的灰袍巫師甘道夫婉言謝絕了智者們請他擔任圣白議會領袖的提議,領袖之位才轉(zhuǎn)而歸于薩魯曼。因此,早已對甘道夫心生芥蒂的薩魯曼此時真正對甘道夫有了嫉妒之心[7]——人性陰暗面的典型表征之一。顯而易見,這種嫉妒的起因是薩魯曼內(nèi)心的極度驕傲和極強的控制欲,歸根到底,是其對權力的渴望和追逐——人性陰暗面的另一典型表征。其后,為了獲得傳說中的真知晶石以便搜尋至尊魔戒的下落,薩魯曼再次毛遂自薦成為艾辛格的主宰,并順利尋獲真知晶石之一的歐爾??司溆晒饷髯呦驂櫬涞倪M程被進一步加速[8]。薩魯曼對盟友們隱瞞了這一發(fā)現(xiàn),并藉由此塊晶石獲取了大量知識,但最終遭遇掌握另一塊真知晶石的魔君索隆并在意志交鋒中漸落下風而“最終屈服于邪惡意志”[9]并由此沾染上深沉的魔性——人性的黑暗面。保羅·科契認為薩魯曼對真知晶石的使用直接導致了他的墮落,他還認為薩魯曼對敵人的研究讓他開始模仿魔君索隆[10]。他們通過兩塊真知晶石進行的對話和較量實質(zhì)上是兩種權力話語之間的博弈,或者說,是薩魯曼和魔君索隆為爭奪中土大陸話語權的博弈。這場博弈的結果則是薩魯曼身上日漸滋生的諸如嫉妒、欺騙、驕傲、控制欲等人性中的負面情緒由于深受魔君索隆的影響而更加變本加厲——囚禁同為中土五巫之一的灰袍巫師甘道夫、對一度幫助過自己的樹人所居住的法貢森林大肆砍伐破壞、利用黑暗魔法控制希優(yōu)頓王、暗中搜索至尊魔戒的下落以圖掌握足以擊敗魔君索隆的黑暗力量……至此,中土五巫之一的白袍巫師薩魯曼身上的神性基本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和魔性,人性中的陰暗面和黑暗面,除了一點——他依然擁有與生俱來的神力(或許此刻稱為魔力更為恰當)。
如果說薩魯曼和索隆之間通過兩顆真知晶石進行的聯(lián)系被視為權力話語之間的博弈有牽強附會之嫌的話,作者托爾金為薩魯曼在原著中設定的特殊能力——聲音的魔力則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事實依據(jù)。在指環(huán)王系列出版十余年之后的20世紀70年代,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绿岢隽恕皺嗔υ捳Z”的概念,認為話語就是人們斗爭的手段和目的,進一步地說,話語是權力,人通過話語賦予自己以權力[11]。托爾金在原著中寫道:(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韻律感,容易使人深陷其中……聽上去讓人無比舒適,似乎他說的一切都睿智而合理。對于那些被他說服的人來說,這種蠱惑人心的魔音永遠揮之不去,無論他們身在何處[12]。”原著中對薩魯曼聲音所具有的這種魔力的描寫貫穿始終,他甚至在艾辛格毀滅之戰(zhàn)后還能夠成功說服樹人們將他從歐桑貝克塔釋放出來。很顯然,原著中薩魯曼的具有魔力的聲音可以支配他人的思想和行動,換而言之,薩魯曼的這種特殊的語言能力賦予了他影響和支配他人的權力,這一點正好與??绿岢龅脑捳Z即權力的觀點互為支撐。
綜上所述,作為指環(huán)王系列中為數(shù)不多的并非始終隸屬于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任何一方的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白袍巫師薩魯曼是系列小說中唯一同時兼具神性、魔性和人性的人物,盡管后來他身上的神性基本已經(jīng)消失殆盡。在托爾金筆下橫亙數(shù)千年的宏大敘事中,魔君索隆鑄造的至尊魔戒可被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話語,擁有至尊魔戒即代表掌握了話語權,而身為眾神使者及中土五巫之首的白袍巫師薩魯曼身上神魔人三性的次第變換和共存,則可被視為客觀世界中人性鏡像在文學作品中的投射,這種鏡像投射著重凸顯了人類對權力話語的向往和追逐,也詮釋了權力話語對身處滾滾歷史洪流中的人類個體的巨大影響,尤為重要的是,對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的蕓蕓眾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參考文獻:
[1]Tolkien, J. R. R. The Lord of the Rings-Appendices and Index. Appendix B. Crows Nest: Allen & Unwin, 1980.
[2]Tolkien, J. R. R. The Two Towers Book III.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9: 217-22.
[3]Tolkien, J. R. R. Unfinished Tal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80:508–509.
[4]Tolkien, J. R. R. The Return of the King, Appendix B, "The Third Ag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9: 365.
[5]Tolkien, J. R. R. The Lord of the Rings-Appendices and Index. Appendix B. Crows Nest: Allen & Unwin, 1980.
[6]Tolkien, J.R.R.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The Council of Elron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9: 256-283.
[7]Tolkien, J.R.R. Unfinished Tal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80: 436–459.
[8]Tolkien, J. R. R. The Lord of the Rings-Appendices and Index. Appendix B. Crows Nest: Allen & Unwin, 1980.
[9]Issacs, N. D. and Zimbardo R. Tolkien and the Critics: Essays on J. R. R. Tolkiens “The Lord of Rings”. Lond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68: 84-85.
[10]Kocher, P. H. Master of Middle-earth: The Fiction of J. R. R. Tolkien. New York: Del Rey, 2003: 362.
[11]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8: 88.
[12]Tolkien, J. R. R. The Two Towers Book III.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9: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