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左秉隆領事駐新之文會及詩歌研究》(編號:KY2015LX557)的成果。
摘 ?要:左秉隆作為晚清駐新加坡第一任領事,其業(yè)績有目共睹、為人稱道。他和他后面的繼任者陸續(xù)南來,通過開辦文會和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極大地促進當地整體文學風氣和教化氛圍的興起,進而形成一個由南來文人與本地士紳組成的“士階層”。這個士階層持續(xù)地以熟悉的文學技藝和形式——舊體詩文來寫作,創(chuàng)作出了馬華文學古典時期最早的形態(tài)。左領事在任內開辦的文會主要有會賢社、會吟社。文章通過搜集、整理當時當地的多家華文報紙以及一些零散的相關研究成果,藉由對這些史料的深入分析,從題目、類別和藝術特色這三方面探討這兩大文會之一——會賢社的詩歌創(chuàng)作,揭示其對馬華舊文學的產生起推廣作用的原因和表現。
關鍵詞:會賢社;試帖詩;藝術特色;左秉隆
作者簡介:陳嬋娟(1973-),女,廣西博白人,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03
一、會賢社課試的詩歌題目
筆者查閱了1887-1891年的《叻報》和1890-1891年的《星報》,根據所能找到的報紙資料,把會賢社至光緒十七年五月即1891年6月為止課試的詩歌題目匯總如下(按出題時間先后):
賦得腐草為螢,得螢字五言六韻;賦得靜中有真趣,得真字五言六韻;賦得中秋月,得明字五言六韻;賦得鞠有黃華,得黃字五言六韻;詠鐵甲船,不拘體,不限韻;賦得春水滿四澤,得春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蓮葉東,得東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新荷動,得新字五言六韻;賦得夏云多奇峰,得奇字五言六韻;賦得詩從半睡成,得成字五言六(八)韻;賦得魚戲蓮葉西,得西字五言六韻;賦得秋月?lián)P明輝,得揚字;賦得得句將成功,得成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蓮葉北,得魚字五言六韻;賦得冬嶺秀孤松,得孤字五言六韻;賦得有如赴壑蛇,得蛇字;賦得天上龍飛萬國春,得春字五言六韻;賦得淡云微雨養(yǎng)花天,得天字五言六韻;賦得睡余書味在胸中,得書字五言六韻;賦得槐夏午陰清,得清字五言六韻;賦得小池殘暑退,得殘字五言六韻;賦得高樹早涼歸,得高字五言六韻;賦得秋氣平分月正明,得明字五言八韻;賦得滿城風雨近重陽,得城字五言六韻;賦得十月先開嶺上梅,得先字五言六韻;梅蘭竹菊,七絕詩各一首;賦得桃始華,得華字五言六韻;賦得桐葉知閏,得知字五言六韻;觀中國戰(zhàn)艦有作,不拘體,不限韻;詠氣球,不限體韻;賦得五月江深草閣寒,得深字五言六韻;賦得高樹早涼歸,得高字五言六韻;賦得一千里月正圓夜,得圓字五言六韻;賦得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得思字五言六韻;賦得詩須字字新,得新字五言六韻;賦得工夫在詩外,得詩字五言六韻;賦得一院有花春晝永,得春字;賦得居人思客客思家,得家字五言六韻;賦得夏淺卻勝春,得春字五言六韻。
以上題目,其中習作擇優(yōu)登載于報的有:賦得腐草為螢,得螢字五言六韻;賦得中秋月,得明字五言六韻;賦得鞠有黃華,得黃字五言六韻;賦得春水滿四澤,得春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蓮葉東,東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新荷動,得新字五言六韻;賦得夏云多奇峰,得奇字五言六韻;賦得詩從半睡成,得成字五言八韻;賦得魚戲蓮葉西,得西字五言六韻。
二、會賢社詩歌創(chuàng)作的類別
會賢社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文章一樣豐富,幾乎都是清代科舉考試文體——賦得體試帖詩??上б娭趫蟮淖髌凡欢?,一共就十首:賦得腐草為螢,得螢字五言六韻;賦得中秋月,得明字五言六韻;賦得鞠有黃華,得黃字五言六韻;賦得春水滿四澤,得春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蓮葉東,東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新荷動,得新字五言六韻;賦得夏云多奇峰,得奇字五言六韻;賦得詩從半睡成,得成字五言八韻;賦得魚戲蓮葉西,得西字五言六韻。
1887年11月16日的《叻報》刊有《賦得鞠有黃華,得黃字五言六韻》,標“會賢社課卷第三名吳士珍”。這同樣是一首賦得體試帖詩,題目出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爵入大水為蛤,鞠有黃華”[1]。注釋:“鞠:通‘菊。”[2]全詩如下:“節(jié)物秋光老,西風鞠正黃。有華饒一色,不日近重陽。夢起粱初熟,人歸徑未荒。錠金烘夕照,釀蠟艷新霜。逸韻留彭澤,離騷憶楚湘。年年籬畔景,點綴殿羣芳?!比娢逖?,限定六韻,共十二句,也是排律。除了末聯(lián)不用對偶,其他幾聯(lián)對得還可以:首聯(lián)“節(jié)物”對“西風”(名詞對名詞),“秋光”對“鞠”(名詞對名詞),“老”對“正黃”(形容詞對形容詞性偏正短語);次聯(lián)“有”對“不”(動詞對動詞),“華”對“日”(名詞對名詞),“饒”對“近”(形容詞對動詞,意對),“一色”對“重陽”(名詞性偏正短語對名詞);三聯(lián)“夢起”對“人歸”(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粱”對“徑”(名詞對名詞),“初熟”對“未荒”(動詞性偏正短語對動詞性偏正短語);四聯(lián)“錠金”對“釀蠟”(名詞性偏正短語對名詞性偏正短語,其中“金”為“事類”中的“珍寶”,“蠟”為“事類”中相鄰的“器用”,工對),“烘”對“艷”(動詞對形容詞,意對),“夕照”對“新霜”(名詞對名詞,同屬“事類”中的“天文”,工對);五聯(lián)“逸韻”對“離騷”(名詞對名詞,同為事類中的“文學”,工對),“留”對“憶”(動詞對動詞),“彭澤”對“楚湘”(名詞對名詞,“彭澤”、“楚湘”同為“事類”中的“地理”,工對)。限定以題目中的“黃”字為韻,“黃”字在中古的韻母為“唐”、聲調為“平”,在平水韻中押平聲“陽”韻,第四、六、八、十、十二句末字亦都押平聲“陽”韻。首聯(lián)“節(jié)物秋光老,西風鞠正黃”兩句,籠罩全篇,把題目中的“鞠”、“黃”處處關照周全;其中第一句出自南宋·胡銓《青玉案》:“宜霜開盡秋光老。感節(jié)物、愁多少。”雖然師其意,然感情已起變化,沒有原詞之愁苦頹喪。次聯(lián)承題,既補充點出題目中的“有”、“華”,同時上寫“鞠”、“黃”之狀,下敘“重陽”之事,渡入正題。三聯(lián)上承“鞠”、“黃”、“重陽”而來,抒寫重陽節(jié)歸來的見聞,前句虛發(fā)人生感慨,是議論,后句實寫家中情形,以實景相映襯;其中前句出自唐·沈既濟《枕中記》,喻世事如黃粱一夢,非真是粱剛蒸熟;后句出自明·王竑《秋香徑》:“歸老溪園徑未荒,徑邊黃菊有馀芳?!边@一聯(lián)很有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中的詩句)的味道,道路的坎坷和思歸的情懷盡在不言中。四聯(lián)正面描寫“鞠”、“黃”之形,用了“錠金”、“釀蠟”之類描述性語義特征突出的詞語,加上“烘夕照”、“艷新霜”等烘托手法的運用,把九月初九、菊黃蟹肥時節(jié),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tài),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圖景端現人們的眼前。五聯(lián)從側面補充描寫“鞠”、“黃”之神,前句用了東晉詩人陶淵明賞菊及飲菊花酒的典故,據傳就是他開了重陽賞菊之俗,其孤標傲世的人品、氣節(jié)及高遠拔俗的詠菊詩篇相互輝映,使得菊花也深具人文意蘊;后句用了戰(zhàn)國時代詩人屈原名作《離騷》中的詠菊章節(jié)的典故,其比興、寄托手法的運用,使得菊花成為士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儒道雙重人格精神的象征,開了后代詠菊之先河。尾聯(lián)一轉,由寫景引出“點綴殿羣芳”之思,點出歌舞升平的主題。該詩章法的安排深細入微,層層挑剔刻畫[3];破題(即首聯(lián)),承題(即次聯(lián),又名頷比,比即股),中間三比(三聯(lián)即頸比,四聯(lián)即腹比,五聯(lián)即后比)的分寫都井井有條,顯示出作者高度的形式上的技巧。[4]
1888年4月11日的《叻報》刊有《賦得春水滿四澤,得春字五言六韻》[5],未署作者名。這同樣是一首賦得體試帖詩,題目出自晉·陶淵明的《四時》:“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暉,冬嶺秀孤松。”(陶詩原系寫景,抓住典型事物的典型特征,勾勒出一組形象鮮明的四時風光圖。)全詩如下:“臣心原似水,帝澤總如春。四面添桃漲,週圍滿麴塵。行吟前有畔,問渡卻無津。船訝來天上,人疑到海濵。潮青鷗夢穩(wěn),波綠鴨頭新。共慶安瀾日,歡騰禹甸畇?!比娢逖?,限定六韻,共十二句,同樣為排律。該詩從頭到尾對仗都很工整:首聯(lián)“臣心”對“帝澤”(名詞對名詞,其中“臣”、“帝”同為“事類”中的“人倫”,工對),“原”對“總”(副詞對副詞,工對),“水”對“春”(名詞對名詞);次聯(lián)“四面”對“週圍”(方位名詞對方位名詞,工對),“添”對“滿”(動詞對動詞),“桃漲” 對“麴塵”(動詞性主謂短語對名詞性偏正短語,意對);三聯(lián)“行吟”對“問渡”(動詞性偏正短語對動詞性動賓短語),“前”對“卻”(名詞對副詞,意對),“有畔”對“無津”(偏正短語對偏正短語,其中“有”對“無”,反義字相對,工對);四聯(lián)“船”對“人”(名詞對名詞),“訝”對“疑”(動詞對動詞),“天上”對“海濵”(名詞對名詞,其中“上”對“濵”,方位詞相對,工對);五聯(lián)“潮青”對“波綠”(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其中“潮”、“波”同為“事類”中的“地理”,“青”、“綠”同為顏色詞相對,工對),“鷗夢”對“鴨頭”(名詞對名詞,其中“鷗”、“鴨”同為“事類”中的“動物”,工對),“穩(wěn)”對“新”(形容詞對形容詞);末聯(lián)“共慶”對“歡騰”(動詞對動詞),“安瀾日”對“禹甸畇”(偏正短語對主謂短語,意對)。限定以題目中的“春”字為韻,“春”字在中古的韻母為“諄”、聲調為“平”,在平水韻中押平聲“真”韻,第四、六、八、十、十二句末字亦都押平聲“真”韻。首聯(lián)直賦題義,點出題目中的“水”、“澤、”、“春”等字;這里巧妙地把君恩比喻為“春”,臣心比喻為“水”,由寫景轉為頌圣的主題。次聯(lián)承題,補充點出題目中的“四”字,同時“將破題未盡之意于此點出”[6],從臣心如“水”的角度進一步形象地闡釋君恩如何如“春”:承受著如春“帝澤”的“臣心”,像初春的水汛一樣四面漲溢,周圍都是葉色鵝黃的嫩柳;這里用了借代,“麴塵”指柳樹。首、次聯(lián)從陶淵明原詩中的語境(即“春水滿四澤”)生發(fā)來賦頌,通過符合生活實際(本體與喻體之間某些方面的相似點)和歷史實際的聯(lián)想,用比喻將自然景物(春、水)和抽象事理(君恩、臣心)聯(lián)系起來,既根據要求充分表現題目中應有的內涵(寫景),又具體形象地歌頌了明君、善政。這樣破、承題,不僅題面(景物)、連題理和題神都兼顧了。三聯(lián)承上啟下,對前面提到的這個君恩似春、臣心如水的“春水滿四澤”的語義環(huán)境進一步加以說明;這里用了楚辭《漁父》篇中屈原被流放后“行吟澤畔”和問渡漁父的典故,但只是為了說明滿四澤之“春水”的浩淼無邊、找不到盡頭,不涉及儒道之辯、終極關懷和現世關懷之類深層次哲學問題。四、五聯(lián)無論是從“船訝”、“人疑”的角度,還是從“潮青”、“波綠”的角度,都是對上面所講的這個環(huán)境的補充說明,在此不再贅述。正因為君恩浩蕩,所以結尾順理成章地又回到開頭點出的頌圣主題,使詩意圓足。該詩在詮發(fā)題義、題理、題神上深入細微,但尋題太密、用意太細,則不夠自然率真;[7]最主要的是,該詩字里行間找不到作者自己生活、感情的表達痕跡,都是在說他人的大道理——頌圣,“不切于生活,所以也就沒有怨刺”[8],韓愈所謂“窮苦之音易好”,所以不容易引人共鳴。
三、會賢社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
1、多為寫景之作
這點從會賢社的詩題中可以看出,如:賦得中秋月,得明字五言六韻;賦得鞠有黃華,得黃字五言六韻;賦得春水滿四澤,得春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蓮葉東,得東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新荷動,得新字五言六韻;賦得夏云多奇峰,得奇字五言六韻;賦得魚戲蓮葉西,得西字五言六韻;賦得秋月?lián)P明輝,得揚字;賦得魚戲蓮葉北,得魚字五言六韻;賦得冬嶺秀孤松,得孤字五言六韻;賦得淡云微雨養(yǎng)花天,得天字五言六韻;賦得槐夏午陰清,得清字五言六韻;賦得小池殘暑退,得殘字五言六韻;賦得高樹早涼歸,得高字五言六韻;賦得秋氣平分月正明,得明字五言八韻;賦得滿城風雨近重陽,得城字五言六韻;賦得十月先開嶺上梅,得先字五言六韻;梅蘭竹菊,七絕詩各一首;賦得桃始華,得華字五言六韻;賦得桐葉知閏,得知字五言六韻;賦得五月江深草閣寒,得深字五言六韻;賦得高樹早涼歸,得高字五言六韻;賦得一千里月正圓夜,得圓字五言六韻;賦得一院有花春晝永,得春字;賦得夏淺卻勝春,得春字五言六韻等。
其中《賦得中秋月,得明字五言六韻》描繪的是一幅“中秋明月朗照關山、河川”圖,尤其著意刻畫月色、月意,以襯托思鄉(xiāng)之情?!顿x得鞠有黃華,得黃字五言六韻》描繪的是一幅“臨近重陽,菊花傲霜怒放、千姿百態(tài),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圖,尤其著意刻畫“鞠”、“黃”之形、神,以頌揚升平?!顿x得春水滿四澤,得春字五言六韻》描繪的是一個“君恩似春、臣心如水的‘春水滿四澤”的語義環(huán)境,著重刻畫“春水”的浩淼無邊,以歌頌明君?!顿x得魚戲蓮葉東,東字五言六韻》描繪的是一幅“蓮葉雨聲中,游魚歡樂嬉戲”圖,著重刻畫魚兒之“戲”,以頌揚升平。
2、以八股文為詩
“本來唐人的詩,除杜甫有少數拗體,韓愈詩奇崛(但他的格律詩仍然規(guī)范化)外,一般都是遣詞造句與散文完全不同。到宋人手上,很多的詩散文化了,‘以議論為詩,因而明人提出‘詩必盛唐,這是對宋詩的反撥?!盵9]“到了清代,不管是主神韻的,主格調的,還是主性靈的,都只在形式或風格上爭奇斗巧。只有龔自珍,‘蒿目時艱,用心經世,既不得用,乃發(fā)于詩。雖山水游燕,而非摹山范水,乃感美非吾土;雖吊古詠史,而非抒懷舊之蓄念,乃抑揚有為之言……由于他的詩具有非常豐富的政治內容,便要求打破舊框框,從內容到形式都來一個大解放,形成了一種新體詩。正像后來黃遵憲等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實踐的,梁啟超所概括的:這種詩,什么詞語,什么句調,都可以用。試看《己亥雜詩》,不少絕句是極端散文化的,有的干脆運用古書的成語或成句?!盵10]由此可見,以文為詩的傳統(tǒng)從來都有。而試帖詩作為科考文體,無論是“抒情寫意、賦景描物”,抑或其他什么題材,結尾都需要歸結到頌圣的主題。內容決定形式,類似龔自珍的情形,試帖詩由于上述特殊要求,使得它在形式上除了比近體詩中的五律多出兩韻(或四韻)外,最明顯的特點是八股文的詁題、章法結構觀念在其中的體現。
3、以學問為詩
由于試帖詩是士子應試時所作的命題詩,又由于“以八股文為詩”,所以試帖詩創(chuàng)作也類似八股文,起初的準確詁題、把握好題中應有之義至關緊要,而“題目大多出自前人詩句、景物、經書中的語句、聯(lián)語、成語”,這就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學問根基。準確詁題后,就像八股文創(chuàng)作一樣,首聯(lián)破題,次聯(lián)承題,把題意闡釋清楚;三聯(lián)起股,四聯(lián)中股,五聯(lián)后股,進一步發(fā)揮題意;六聯(lián)則結語,總結題意。所以試帖詩是以學問為詩,是對經、史、子、集語或前人詩句、成語的詮釋。
注釋:
[1]呂友仁,呂詠楷.禮記全譯·孝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260.
[2]呂友仁,呂詠楷.禮記全譯·孝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261.
[3]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6.
[4]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6.
[5]賦得春水滿四澤,得春字五言六韻[N].叻報,1888-4-11.
[6]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39.
[7]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37.
[8]汪小洋,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142.
[9]劉世南.清詩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27.
[10]劉世南.清詩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427.
參考文獻:
[1]叻報,1887-1891、1907-1910.
[2]星報,1890-1891.
[3][新加坡]李慶年.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趙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
[5][馬來西亞]譚勇輝.早期南洋華人詩歌的傳承與開拓[D].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