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身上蘊藏著天性本能,但它們具有不完善性?!皟和匀换虮灸艿臎_動與其出生所在的群體的生活習慣存在著差異。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指導或引領?!痹诙磐磥?,兒童固有的“本能”,具有沖動、活潑和自然的特性,僅靠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本能,并不能使社會群體的生活延續(xù)下去。社會群體生活的延續(xù)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只有教育才能夠完成這個使命。兒童天性本能的不完善性為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即“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明了起點”。本能是“器官對某種活動有強烈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很強,我們不能違抗它,要想違抗它,就可能歪曲它,阻礙它生長,使它敗壞”。綜上可知,杜威認為,天性本能是具有雙面性的,它既有可能成為動力力量,反之,也可能成為限制力量。所以,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對兒童天性本能的把握,既不能放任不管,讓它們自發(fā)地發(fā)展;又不能干預過多,迫使兒童違背天性做事。
(劉艷濱,姚偉:杜威教育哲學視閾中的“以兒童為本”及其實踐意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