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琳
[關鍵詞]社會風氣;學困生;教育
古代傳說,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放眼一個學校,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不一樣,家庭重視教育的程度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樣,這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孩子們學習的狀態(tài)。學困生的出現(xiàn)屬于一種教育現(xiàn)象,但絕不是教育的最終狀態(tài)。
一、小學生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風氣的影響
我校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身處與新縣城只有一橋之隔,可以說這里的居民是城鄉(xiāng)結合的大雜燴式居住,人員成分的復雜,家長素質自然就參差不齊,家長不同的態(tài)度影響著學生對學習重視的程度。在很多老一輩的家長眼里,覺得孩子在學校來就是全部交給老師,放手讓老師去管,這種觀念上的誤差,也使得孩子對學習成績的好壞無所謂。這愚蠢的“無所謂”是學困生受社會風氣影響的起源,家長們還固守成規(guī)地守著學生只是來學校掃盲的落后思想,只會拖滯孩子的后腿,使得孩子面對學習無任何積極向卜的心態(tài)。
(二)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
學校是個大家庭,有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這些孩子匯聚在一起來學習,進入一年級的時候,學生之間的知識差距不大,越上高年級學生之間的知識差距越大,在此期間學生的自我期待和老師對孩子的期待出現(xiàn)了偏差,由原來的充滿希望的期盼,變?yōu)橐稽c一點的失望。教師忽略了學困生的感受,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輔導,一味追求成績,對學困生的輔導缺乏方法,不能及時地因材施教,于是放松了對他們的要求,而孩子自己也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三)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隔代親”的現(xiàn)象凸現(xiàn),老人對小孩的溺愛,疏于管教,加之老人們文化程度低,沒有辦法輔導孩子的學業(yè)。驕縱、蠻橫、不講道理、貪玩這些詞語似乎成了留守兒童的代名詞。即使是年輕家長在家,部分家長自身文化水平就不高,想輔導孩子的學習卻無從[手,只能望洋興嘆。只有少數(shù)的家人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年輕的父母在外辛苦打工,寄回家的錢讓孩子在校外補課,這個補課的效果甚微,杯水車薪、徒勞無功,就拿我校三年級一班在校外補課的同學來說,這種補課只是純粹地完成任務,對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糾正毫無用處,更別提能達到查漏補缺的學習效果。這一類家長是屬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方法卻不對,寄希望于外物,不如先管管孩子的習慣。我們在學校做過粗略調查,有的班一半的學生為留守兒童,有的班大部分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生活習慣的懶散、無為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了學習習慣,對待學習也是懶散、自由的狀態(tài)。
(四)學生自身的因素
小學階段學業(yè)的學習,用六年的時間來完成,這期間經(jīng)歷的每一個年級,孩子們都需要用積極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去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再加上存在智力的差異,有的孩子接受知識的速度較快,一點即通,不需要做更多的思考,便已融會貫通。但此類學生在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學校都屬于少數(shù)。所以,大多數(shù)孩子需要通過仔細的聽講、做筆記和思考才能掌握知識,剩下的少部分同學成了學習中的“困難戶”,即使他夠聰明,但他怕吃苦,經(jīng)不起挫折,一旦遇困難就打退堂鼓,繼而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于是對自我的評價產生偏差,出現(xiàn)如下情況:第一,總認為老師瞧不起人,所有的老師都是喜歡成績好的;第二,總覺得自己技不如人,別人很聰明自己卻很笨;第三,受身邊其他同學的影響,認為別人比我還差,別人不完成作業(yè),我也可以不完成作業(yè),大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頹廢心理。
二、解決小學學困生的對策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如果孩子們的學習輸在這個階段,那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觀。于是,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進行如下嘗試,試著扭轉學困生所處的困境,轉變他們的想法,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
(一)營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培育沃土
近幾年,我縣以杏家灣幼兒園、杏家灣小學、實驗小學等學校為主的家校聯(lián)盟學校,家校共育的氛圍正在形成。我校也正在努力通過開展開學典禮、家長會、家長學校、散學典禮等活動形式來親密聯(lián)系家長,積極溝通,使得家長第一時間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各方面表現(xiàn),家校共育可以成為一種常態(tài)交流模式。
(二)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努力熏陶
如果說營造家校共育是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外學習氛圍,那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就是在創(chuàng)設校內的學習氛圍。我校圍繞
“琢石成器”的校訓為中心的石文化的打造,期望學生能從石頭堅定、穩(wěn)固的精神中去學會“踏實每一天”。并在校園里的小徑、樹蔭下、走廊等處擺放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在石頭上鐫刻不同的文人墨客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是激勵人奮進的內容。閑暇時光,學生們行走在花間小徑,躲在樹蔭下嬉戲,在走廊上讀書時,都能看到這些文字,我們在努力讓孩子感受文字的魅力,改變對學習的態(tài)度。
構建和諧的校園氛圍當然離不開班級文化的打造,我們學校很多班級利用班級的墻壁張貼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激勵學生進步,擺放各種書籍于讀書角進行文化熏陶。每一個班都有屬于自己班級特點的班U”,如果是孩子們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就會以“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眮砉膭詈⒆舆M步。對待喜歡玩耍,喜歡浪費時間的孩子,我們會用《明日歌》中的名句‘舊日待明日,萬事成磋跎?!眮砀淖兒⒆訉r間流逝的看法。
(三)個性化的教育手段,關注個體
既然一個班上學生的學習水平良莠不齊,有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有表現(xiàn)糟糕的學生,有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也有對學習心不在焉的學生,有愿意閱讀課外書籍的學生,也有樂于玩電腦打游戲的學生。我們作為教師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分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總之,學困生的現(xiàn)象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必然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共同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不管是哪種方法的運用,都不要忘了要公平、公正的去對待這些學困生,讓他們享受教育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