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穎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錢塘江河口從海侵時期的溺谷型河口灣,在兩岸逐步發(fā)育成現(xiàn)代洪積 — 沖積平原,發(fā)育河口邊灘和沙洲,使河口顯著下移,富陽以上原來的河口段以及富陽至聞家堰的潮流段逐漸分別轉(zhuǎn)變?yōu)楹恿鞫魏秃涌诙蝃1],形成喇叭口這種典型的三角江河口平面形態(tài),灣口寬度達近百千米,灣頂澉浦寬度不足20 km,這種喇叭口外形使得外海潮汐進入河口后潮能快速輻聚,同時其河床質(zhì)為細粉砂,極易懸浮沖刷,使其河口具有天然的淤積下移趨勢,但這一過程在天然狀態(tài)下是非常緩慢的,而人類活動則強化了這一趨勢,加速了河口的淤積下移。本文對錢塘江治江圍涂后河口下移的表征進行初步分析。
錢塘江自富春江電站大壩以下受潮汐影響,大壩以下的錢塘江河口按徑潮流動力不同分為3段(見圖1):聞家堰以上為近口段,以徑流作用為主,漲潮流較弱;聞家堰至澉浦為河口段,徑、潮流作用均較強;澉浦以下為口外海濱段,以潮流作用為主。從不同河段的平面形態(tài)也可以看到這3段的不同,潮流段為開敞的喇叭口,漲潮流進入河口后喇叭口輻聚潮能作用顯著;河口段則為蜿蜒河道,聞家堰彎道、珊瑚沙彎道、七堡彎道、赭山彎、老鹽倉彎道以及尖山河彎均是急彎,這些彎道有效地消減了下游上溯的潮能;近口段則多分汊河道,有溜江灘、大桐洲、東洲、長安沙等眾多沙洲,這些分汊河道的形成與河道出峽口之后河寬放寬以及漲、落潮流動力軸線的差異有關(guān)。
圖1 錢塘江河口概貌圖
錢塘江徑流在現(xiàn)代存在顯著的連續(xù)豐枯水年周期變化,大致以20 a為一個徑流周期(見圖2)。徑流的變化是河口整體變化的原動力,汛期強徑流沖刷上游河床導(dǎo)致河口納潮量增大,從而使汛后大潮期上溯的潮流動力增加,從下游帶入上游的海域來沙量增大,又造成河口段的自上而下的淤積。因此連續(xù)豐水年河口段大沖大淤,連續(xù)枯水年河口段沖淤變化較小。
圖2 錢塘江年平均流量過程圖
錢塘江河口自上而下各站的潮汐特征見圖3。圖3中清晰地展示了外海潮汐進入河口后產(chǎn)生潮波變形主要是在澉浦 — 鹽官段,在澉浦以上,低潮位大幅抬升,漲潮歷時向上游迅速縮短。平均高潮位自下游向上游逐步抬升,并不存在突變之處,平均低潮位則以澉浦站最低,向上游迅速抬高,向下游亦為小幅抬升。潮汐從外海傳入灣口后,潮差逐步增大,以澉浦附近為最大,再向上游逐步減小。
圖3 錢塘江河口潮汐特征圖
錢塘江河口河床的典型特征是在聞家堰 — 乍浦段存在明顯的沙坎,沙坎頂部較上下游河床高出10 m以上,此外河口的尖山河段河勢隨連續(xù)豐、枯水年周期存在顯著變化,并與徑潮流動力相互作用維持河口平衡態(tài)。
2.3.1 沙 坎
圖4為錢塘江河口沙坎示意圖。采用閘口以下沿程深槽(月平均低潮位以下)斷面平均高程為指標[2]。從圖4中可以看出,七堡 — 鹽官一帶是河口沙坎頂點所在,一般沙坎頂點在0.0 m以上。就2007年4月測圖而言,其頂點在倉前附近,頂點高程在0.5 m左右。
圖4 錢塘江河口沙坎示意圖
2.3.2 尖山河勢
尖山河段是錢塘江河口潮差最大、徑潮流動力均極為劇烈之處,尖山河段的河勢直接受制于徑潮流動力的變化,同時又反作用于漲落潮流,使河口河床與徑潮流動力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尖山河段的河勢是錢塘江河口河床形態(tài)的代表特征之一。在錢塘江河口治江圍涂以前,尖山河段在連續(xù)豐水年周期為走北河勢,在連續(xù)枯水年周期則為走南或分汊河勢。錢塘江河口治江圍涂后,尖山河勢的周期性特征有所改變。圖5為2018年7月尖山河段河勢圖,是典型的南、北槽均較強的分汊河勢。其中,南槽為漲潮沖刷槽,北槽為落潮沖刷槽,在兩槽之間的緩流地帶形成中沙。
圖5 錢塘江尖山河段現(xiàn)狀河勢圖
20世紀50年代以來,錢塘江河口陸續(xù)開展治江圍涂工程(見圖6),截至2014年,錢塘江河口累計圍墾13.67萬hm2(205.0萬畝),其中澉浦以上圍涂9.00萬hm2(135.0萬畝),澉浦以下杭州灣圍涂4.67萬hm2[70.0萬畝,其中包括上海圍涂0.36萬hm2(5.4萬畝)][3]。上游的赭山灣治江圍涂主要是在20世紀60 — 70年代,尖山河段南岸的治江圍涂主要在20世紀90年代,尖山北岸圍涂則在1998 — 2007年。
圖6 錢塘江河口治江縮窄進展圖
表征河口下移的指標很多,本文主要就潮汐特征及河床變化進行初步分析,包括上游潮差的減小、漲潮歷時縮短,上游河床的沖刷,尖山河段河勢的變化以及河口沙坎頂點的下移等。
圖7為河口沿程自上而下各站漲潮歷時不同時期的變化圖。從圖7可以看出,70年代以來,乍浦以下杭州灣各站的漲潮歷時沒有太大變化,而澉浦以上各站則有明顯縮減,尤其是上游聞堰 — 七堡段漲潮歷時時長縮短了0.5 h以上,且越向上游其縮減幅度越大,說明潮汐在上游段的作用時間大幅縮減,這是非常典型的河口下移的表征。
圖7 錢塘江河口沿程各站漲潮歷時變化圖
圖8 為河口沿程自上而下各站潮差不同時期的變化圖。圖8中,澉浦以下段潮差持續(xù)增大;澉浦以上潮差則受連續(xù)豐、枯水年周期影響,存在長周期變化的差異,即連續(xù)豐水年潮差減小、連續(xù)枯水年潮差增大。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錢塘江河口治理達到消減極端河勢的出現(xiàn)概率的主要目標之一,使潮流動力趨于走中,避免順直和彎曲河勢時產(chǎn)生的各種弊端,使潮差、潮位等指標均處于中間態(tài)。治理前順直河勢時潮差較大,彎曲河勢時潮差較小,差異非常明顯,治理后這種不同水文周期的差異明顯變小。
圖8 錢塘江河口沿程各站潮差變化圖
1959 — 2014年,閘口 — 澉浦多年平均高潮位下河床容積淤積了29.1億m3,扣除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河槽中淤積的8.6億m3,在多年平均高低水位間的灘地上容積減小達20.7億m3,此中包含圍涂的11.7億m3,即灘地容積實際應(yīng)減小9.0億m3[3]。表1為采用數(shù)學(xué)模型模擬計算的不同年份錢塘江河口各段漲潮潮量分配表。
表1 不同年份錢塘江河口漲潮潮量分配表
在尖山河段治理之前,這一河段的河勢隨連續(xù)豐、枯水文年周期的變化,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見圖9)。在連續(xù)枯水年期間(如1984年10月),徑流動力相對較弱,下游漲潮流從南岸上溯,吸引落潮主流也從南岸下泄,此時尖山前沿北岸淤漲大片高灘,尖山河段為走南河勢;連續(xù)豐水年期間(如1995年7月),上游徑流動力強勁,從鹽官段下泄的徑流貼北岸進入尖山河灣,此時尖山南岸發(fā)育大片高灘,下游漲潮流也從北岸上溯,尖山河段為走北河勢。在尖山治理之前,分汊河勢是一種過渡河勢,一般
不會長期穩(wěn)定存在。
圖9 錢塘江河口治理前尖山河勢圖
而在尖山治理之后,澉浦以下的北岸的漲潮流被挑至南岸曹娥江口前沿,之后沿南岸上溯,因此在尖山河段整治工程基本到位后,在尖山河段南槽穩(wěn)定存在,分汊河勢出現(xiàn)頻率更高(見圖10)。連續(xù)豐水年期間,為分汊或南分汊河勢,未見治理前的走北河勢,一般徑流較大的7月北槽相對較強,北岸灘涂沖失,形成分汊河勢(如2012年7月),如非汛期徑流相對較弱則北岸仍有部分灘涂保留,但較治理前走南河勢時的高灘規(guī)模稍小,同時在灘地之外仍有北槽存在,即形成南分汊河勢(如2013年4月)。連續(xù)枯水年期間,走南河勢(如2005年7月)出現(xiàn)概率較前大為減小,分汊河勢(如2006年7月)出現(xiàn)概率大增。
圖10 錢塘江河口治理后尖山河勢圖
對錢塘江河口平均沙坎在不同年代的形態(tài)進行概化(見圖11[2]),由圖11可見,治江圍涂前的50年代,沙坎頂部區(qū)間基本在倉前以上,此后沙坎頂部區(qū)間明顯下移。此外,連續(xù)豐、枯水周期的沙坎頂部區(qū)間位置有明顯不同,連續(xù)豐水年沙坎頂部偏靠上游,且區(qū)間范圍相對較小,下緣基本在老鹽倉以上段;連續(xù)枯水年沙坎頂部偏靠下游,且區(qū)間范圍相對較大,下緣基本在鹽官。
圖11 錢塘江河口不同時期沙坎形態(tài)概化圖
圖12 為錢塘江河口平均沙坎頂點位置及高程變化圖。其頂點位置和頂點高程在豐、枯水年周期均有明顯差異,豐水的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距閘口距離較小,更偏靠上游,頂點高程較低;枯水的60年代、80年代和2000 — 2009年距閘口較遠,偏靠下游,頂點高程較高。總體來看,近幾十年間沙坎頂點位置呈現(xiàn)明顯的下移趨勢,同時,沙坎頂點高程亦有明顯下降趨勢,河口沙坎頂點的下移也是河口下移的明證。
圖12 錢塘江河口平均沙坎頂點位置及高程變化圖
錢塘江河口的淤積下移趨勢在天然狀態(tài)下非常緩慢,人類活動強化了這一趨勢。錢塘江治江圍涂后,河口澉浦以上各站漲潮歷時明顯縮減,且越向上游其縮減幅度越大;澉浦以下段潮差持續(xù)增大;澉浦以上潮差連續(xù)豐、枯水年周期差異明顯減??;尖山河段河勢從治理之前連續(xù)枯水年走南、連續(xù)豐水年走北的規(guī)律,轉(zhuǎn)變?yōu)槟喜鄯€(wěn)定存在,分汊河勢出現(xiàn)頻率增大;河口沙坎頂點位置明顯下移,頂點高程明顯下降。
錢塘江河口的這一系列變化,都是 河口系統(tǒng)針對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自適應(yīng)平衡過程。河口河床存在類似于河流的自動調(diào)整機制。錢塘江河口河床自動調(diào)整包括3個層面[2]:一是河口沙坎的上下移動,調(diào)整徑潮水交鋒的位置,使徑潮水勢力平衡,沙坎的變化造成河口段與杭州灣的泥沙交換和容積變化;二是河勢的變化改變了徑潮水交鋒的位置,使徑潮水勢力得以平衡;第三是主槽和灘地在斷面上的沖淤分配。錢塘江河口不同的水文周期對應(yīng)于不同的沙坎平衡態(tài)。大規(guī)模的人類活動破壞原有的平衡,并形成新的平衡。對錢塘江河口這種同時具有漲落急時具有強勁的往復(fù)流動力、漲落憩時動力極弱、極易懸浮的細粉砂底質(zhì)、海域來沙豐富、下游河口主槽擺幅極大等特征的強潮河口而言,其河口動力與河床整體變化長期模型的構(gòu)建尚有待進一步完善。
河口下移的表征還有其他的指標,如涌潮起潮點的下移、河口最大渾濁帶的下移(20世紀70年代,七堡一帶含沙量比較高,現(xiàn)狀含沙量不高)等,另外錢塘江河口下移目前是屬于量變階段,能不能發(fā)生質(zhì)變有待今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