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
法國人讓·巴蒂斯特·卡爾波是與呂德齊名的浪漫主義雕塑家。他曾遠赴羅馬學習,并對米開朗琪羅的藝術進行過深入鉆研,這些努力都體現(xiàn)在他的代表作——為巴黎歌劇院正門墻壁創(chuàng)作的建筑裝飾浮雕《舞蹈》中。
《舞蹈》是對浪漫主義理想最好的詮釋。一群健美的青年男女歡快起舞,表現(xiàn)出一種永不停歇的熱情。一個人在中央手舉搖鼓,敲響青春的節(jié)拍,其余的人圍著他,手拉手,圍成圈,轉(zhuǎn)不停。舞蹈激情洋溢,歡樂發(fā)自心底。從他們的動作和表情中看不到任何約束,有的只是忘情和活力,就像當時銳意進取的浪漫主義雕塑一樣,將古典學院派的沉悶、壓抑一掃而空。
作品本來是作為正門墻裝飾浮雕設計的,這也為雕塑家的構思增添了困難。因為《舞蹈》表現(xiàn)的是一個環(huán)形的場景,卻要適合于平面觀看,所以,卡爾波在著力表現(xiàn)面向前方的幾個男女的同時也讓后面的幾個年輕人擠出頭來,無形中加大了空間的深度。同時,他將空隙處用鮮花和枝葉填滿,在年輕人的腳邊,還有一個活潑的小天使,似乎也被這種歡快的氣氛所感染。
這件作品凝固的是一個如此動人的瞬間,冰冷堅硬的大理石竟能表達出像油畫一樣輕快、爛漫的效果,塑造出如此柔軟滾燙的肌體。雕塑中的人物本來可以或者說應該著衣,但卡爾波將他們塑造成裸體形象,盡情展現(xiàn)著屬于青年人的健康活力。作為一組包含七到八個人體的群雕,作者在設計每個動作、每個局部時都精心雕琢,力求讓韻律感和動感統(tǒng)治整座雕塑。卡爾波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實踐了這種遠超同代人的藝術形式。為了避免污染的傷害,這件作品后來被遷到羅浮宮展出。
卡爾波短暫而絢麗的生命,在48歲那年戛然而止。但他輕快明麗的藝術、激蕩跳躍的心靈,那種對韻律的把握、對形體的塑造,都讓人感受到熱情真實,永為后人銘記,并和觀者產(chǎn)生久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