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
沿著太倉市致和塘邊的綠化帶行走,一不留心就會撞見一處名勝古跡。什么“太師府”呀,“太師第門樓”啦,“李時珍上岸處”啦,等等。于是對“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兩個詞有了不一般的感受。一個秋日的午后,不知不覺間我已穿過人民路,走過賣秧橋,來到了城西。
只見一座莊嚴肅穆的院落,靜靜地被路邊的梧桐樹掩映著。一方水磨清磚上鐫刻著四個淡雅清秀的大字——“張溥故居”。哦,張溥,晚明杰出的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古文觀止》選文《五人墓碑記》的作者。關于他一生的事跡片段,不覺在我眼前逐漸清晰起來。
他本是一介書生,成長于晚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代。他滿懷一腔熱血,繼東林,欲只手撐起搖搖欲墜的江山。唉,只可惜……一陣冷風吹來,不覺寒意襲面而來。
走進故居的大門,穿過天井,就到了已被辟為復社紀念堂的大廳“孝友堂”。大廳正中,塑有張溥青銅像,塑像正襟危坐,儀態(tài)莊嚴。盡管時間已把塑像侵蝕得斑斑駁駁,但眼前的“張溥”依然風神搖曳,清瘦的身材,炯炯的目光,眉宇間依舊透著當年揮筆寫就《五人墓碑記》時的浩然正氣。
轉(zhuǎn)至后堂,第三進后樓便到了。中間有一幅立體的“虎丘大會”演示圖。被縮微后的張溥站在千人石上振臂高呼,虎丘塔下人頭攢動,群情激昂。來自大江南北、四面八方的文人志士匯聚在一起,縱論天下興亡之大事,真可謂氣勢如虹,聲震朝野。張溥,他在閹黨專橫、權勢熏天的日子里,為了蒼生社稷而不計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樹立起“以文會友”的大旗集聚天下士人的心,其志可嘉,其行可贊。
也許是他的血太熱了,也許是他的名聲太大了,他的結(jié)局與歷代許多文人一樣,是令人唏噓不已的——最終死得不明不白。據(jù)說是被人告以謀反的罪名,被賜毒酒而亡;只留下“書生意氣”四個不知褒貶的字,供后人猜想。有人這樣評論:“張溥之死,結(jié)束了晚明眾多文人救國的白日夢?!彼烙崅鱽?,多少人驚惶無主,多少人為之痛哭失聲?!白x罷驚魂似夢里,千行清淚不成悲?!蔽蚁霃堜唠m然走了,但他身上那種為國家而不畏權貴的凜然正氣是不會死的。它就像那滔滔的婁江水,匯入奔騰不息的長江,源遠流長,綿延后世。
走出故居大門,已是夕陽西下的時候?;仨g,只見火紅的霞光將張溥故居的屋檐分割成幾個明暗不一的區(qū)域。我似乎聽得一聲沉重的嘆息,緩緩傳來。那,是歷史的回聲吧。
“承弇州,啟梅村,一代文章在婁水;繼東林,匹幾社,千秋山斗仰天如(天如為張溥的字)?!睆堜?,是太倉人民的驕傲。本文作者以游蹤為序,簡潔明了地敘述了自己在秋日的一個午后憑吊張溥這位晚明杰出的文學家、社會活動家的過程,在介紹眼前所見的同時,合理引用相關詩文并穿插自己的感想,由衷地表達了對先賢的尊崇之意、惋惜之情。
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暢;篇末處“火紅的霞光”這一筆景物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