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近日,一篇題為《震驚朋友圈的集體自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文章迅速走紅。這篇文章飽含深情地向讀者講述了幾個動物界的故事:鯨豚因無法忍受長期食用海洋垃圾,集體擱淺自毀;全球變暖導致企鵝捕食困難,小企鵝夭折,企鵝媽媽因喪子獨自出走冰原;黑熊反抗取膽,人類為防止其自殺而發(fā)明了“鐵馬甲”;母象為了保護小象免遭盜獵,不長象牙的比例增加了……
文章的核心觀點無非是想表達人類活動對動物與環(huán)境的傷害,以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上У氖撬缅e了方法。僅僅一天時間,這篇文章所涉及的所有結論都遭到了科普專家的逐一駁斥。那些應對生存環(huán)境改變而出現(xiàn)的或集體或個別的動物行為,沒有一個存在確切的研究證據(jù),這些故事里的因果關系、邏輯鏈條完全不成立。有意思的是,文章的刷屏節(jié)奏并沒有因此立刻停止。
新媒體告訴我們一件事,講故事是傳播任何信息的最佳方式。其實,就如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所說,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就擁有了講故事的能力。只要把故事說得成功,就會讓人擁有巨大的力量,因為這能使得數(shù)以百萬計的陌生人合力行事,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為了實現(xiàn)科學傳播的最大化效應,的確應該重視講故事的方法和過程。
赫拉利又說,要說出有效的故事其實并不容易,“難點不在于講故事,而在于要讓人相信”。于是,我們能夠在現(xiàn)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無數(shù)符合大眾心中“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的故事。
比如我們曾被一篇《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屏。當冰凍圈和高溫聯(lián)系起來,人們心中“想象的現(xiàn)實”自然就是大量化冰,北極熊生存受到威脅。但真相是文章連最基本的地理概念都是錯的。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電影導演蘭迪·奧爾森在《科學需要講故事》中指出,科學傳播中存在兩個截然相反的問題。要么是“敘事缺乏癥”,很多科學寫作者沒有足夠的敘事表達能力,要么就是每個人都想講述好故事,沒人愿意說乏味的故事。然而,那些故事里充斥著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夸大。這些夸大,引領人們講述更大、更精彩的故事,而不再是真實的情況。
這對科學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區(qū)別于文學、藝術中的虛構故事,科學的故事更接近新聞,都是基于事實的故事,它首先應該記錄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無論它是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好故事”。
在科學傳播中,我們要學習、分析、改進科學中的敘事,但絕不能以犧牲真相為代價,否則,它和謠言有什么區(qū)別?。〒?jù)《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