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三國時期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視為不安于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叡臨終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時間,從一個不受重用的謀士一步步成為手握大權的朝臣,為此后司馬氏的篡權打下了基礎。他是如何做到的?
建安六年,郡舉司馬懿為上計掾。曹操當時為司空(掌監(jiān)察),“聞而征之”。但司馬懿以患“風痹”不能起居為由,予以婉拒。曹操不信,派人假扮刺客,夜間行刺,誰知對方堅臥不動,故只得作罷。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欲再次征辟司馬懿。據(jù)王隱《晉書》記載,也許曹操對司馬懿七年前的表演有所耳聞,遂派遣手下的令史前往探查。這位令史就隱匿在司馬懿家門前的樹林里,窺伺宅院中的動靜。時值七夕,風俗中有“曝書”一事,司馬懿也未能免俗。不巧的是,突下暴雨,司馬懿慌忙出來收書。要知道,得了“風痹”的病人,行動艱難,堅臥不動才是常態(tài)。也就是這一時的沖動,被藏匿在樹林里的令史看個正著,遂回去稟報曹操。曹操對司馬懿的陽奉陰違十分惱火,決定再下辟書,并命令執(zhí)行者:司馬懿若再敢?;ㄕ?,立即逮捕收監(jiān)。于是,司馬懿“懼而就職”。
司馬懿之所以婉拒曹操,除了是當時被征辟者例行的程序外,更合理的解釋應是:雖然曹操贏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但北方時局未穩(wěn),而司馬氏家族已由司馬朗(司馬懿長兄)明確表示了對曹操的歸附,因而司馬懿在面對自己的未來和前途時,無須急于做出選擇。等到曹操滅袁紹,根基穩(wěn)固,才投奔曹操任丞相府文學掾。這正顯示了青年司馬懿的政治智慧。
雖然被曹操招至身邊,但司馬懿始終未獲得重用。有個故事說:曹操曾夢見三匹馬同食一槽(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為三馬,曹與槽同音),十分厭惡。因此,他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庇纱丝梢?,曹操對司馬懿心懷猜忌,但由于他謀略過人,使愛才的曹操留下他一命,也給后代留下了隱患。
雖然未獲重用,但司馬懿還是在不少事情上為曹操建言獻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謀略。較突出的有下面三件事:
其一,建安二十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西征,漢中張魯放棄抵抗,表示歸順。在準備班師回朝時,曹操手下的一位重要謀士劉曄和司馬懿同時進言。司馬懿認為,劉備以奸詐的方式收服了益州牧劉璋,但蜀地之人尚未完全依附于劉備。此時,孫劉兩家還在爭奪江陵之地,這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有利時機。曹操應挾收復漢中的威勢,進兵益州,一舉消滅劉備的勢力,并強調“因此之勢,易為功力。圣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但曹操回答“人若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并未采納他們的建議。這就是成語“得隴望蜀”的由來。但這次的不聽取,日后令曹操極為痛悔。
其二,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進攻駐守樊城的曹仁。曹操派遣于禁、龐德前去救援。關羽借助漢水之利,水淹七軍,斬殺龐德,迫使于禁投降。時漢獻帝在許昌,離樊城很近。曹操怕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王牌,欲遷都河北,以避關羽的兵鋒。司馬懿等人建言:于禁等人的失利是被水所淹沒,并非戰(zhàn)斗能力不足,且這點軍隊的損失并未傷及國家根本。貿然遷都,示敵以弱,難免動搖軍心,前線將更難堅守。況且,孫劉雖暫時聯(lián)合,但外親內疏,關羽節(jié)節(jié)獲勝,必是孫權不愿看見的。可派人前往,許割江南以封孫權,則圍困自解。曹操接納了這個建議,暗地與東吳聯(lián)絡,達成聯(lián)合抗蜀的密謀。結果,關羽在雙方的夾攻下,眾叛親離,一敗涂地,自己也落得個身首異處。更為重要的是,自此以后諸葛亮原先規(guī)劃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鉗擊中原計劃再也無法實現(xiàn)。
其三,建安末,司馬懿任軍司馬,向曹操建議:“天下不耕者二十余萬”兵士,且耕且守。曹操聽從他的建議,于是“務農積谷,國用封贍”。這些描述,固然有夸張之辭,但不能否認,糧食問題的確得到了緩解。曹魏后期的軍屯,大都與司馬懿的倡導和督促有關。例如,上邽的軍屯就是他于太和四年倡議建立的。司馬懿屯駐長安、主持對蜀漢戰(zhàn)爭后,為了增強自身實力,更加重視關中地區(qū)軍屯的建設。青龍元年,在司馬懿的組織下,“穿成國渠,筑臨晉陂,溉田數(shù)千頃”。由于大規(guī)模水利設施的修建,實現(xiàn)了“國以充實”的效果。兩年后,關東地區(qū)發(fā)生饑荒,司馬懿竟能調集長安的五百萬斛余糧運往京師洛陽,賑濟救災。
司馬懿在曹操在世時一直夾著尾巴做人,曹操最后不僅沒抓住把柄干掉他,還讓他成為了自己兒子曹丕的心腹。司馬懿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極為密切。魏國既建,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不僅如此,黃初三年冊立郭貴嬪為曹丕皇后時,提及“金璽未授,而玉瑞先顯”。所謂“玉瑞”,當指“黃初二年,醴泉出,河內郡玉璧一枚”。河內郡是司馬氏的籍貫地,司馬懿顯然深度參與了這次的立后運動。
黃初七年,曹丕去世,“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司馬懿),并受遺詔輔嗣主”。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主要的工作是穩(wěn)定后方,因此沒有太過耀眼的功績,也沒有什么率大軍作戰(zhàn)的經歷,在四位顧命大臣中排名最末。到平定孟達之叛一事上,司馬懿才在軍事上真正嶄露鋒芒。
孟達原為劉璋手下,卻去荊州迎劉備入川,后又歸降曹魏,因而被視為“反復之人”。曹丕合并房陵等3郡為新城郡,以孟達為太守。司馬懿頗為反感他,在任命其為太守一事上,自然極力反對。魏文帝死后,孟達心自不安。諸葛亮得知后,勸他重回蜀漢,雙方數(shù)有密信往來。太和元年底,司馬懿得知孟達“連吳固蜀,潛圖中國”的消息,于是一面寫信假意安撫孟達,一面迅速進兵新城,八天就到達新城城下。孟達大驚,他曾認為司馬懿就算知道他舉事后,也要先上表天子,再由天子頒發(fā)詔書,一般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內,足夠他加固城防工事、囤積糧草、整肅軍隊。可是,司馬懿并未表上天子,而是便宜行事,親自領兵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臨城下。司馬懿的到來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使其陷于極為被動的局面。當時,“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魏軍“四倍于達而糧不淹月”。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決定采取速戰(zhàn)速決的方式。他一面分兵抗拒蜀漢和東吳的援軍,一面親率主力猛攻,最終僅用16天的時間,攻破城池,斬孟達。叛亂的迅速平定,直接打亂了諸葛亮的北伐部署。此役,司馬懿的軍事才干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司馬懿的政治聲望急劇上升。先后負責對東吳、蜀漢的戰(zhàn)爭,南擒孟達、西拒諸葛亮、北平公孫淵,成為魏國公認最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隨著另外三位顧命大臣及其他元老重臣相繼離世,司馬懿的威望和實際地位在曹魏諸臣中已無出其右,可稱得上當時的“無雙國士”。
但與此相應,功高震主、主弱臣強的局面也隨之形成。立有赫赫戰(zhàn)功的曹操舊將張郃,因司馬懿的一意孤行而命喪疆場,曹叡對此也只能嘆息。史料記載,魏明帝憂社稷,問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笨梢?,曹叡對司馬懿有了猜忌之心。景初二年十二月,曹叡突然病危,不到一個月就去世,葬于高平陵。年幼的曹芳登基,主弱臣強之勢更甚。其后,同為顧命大臣的曹爽和司馬懿兩大集團角力,終成高平陵之變。雖然司馬懿在兩年半后也病逝了,但司馬代魏的大幕徐徐拉開。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