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山東省寧陽縣中醫(yī)院,山東寧陽 271400
乳腺癌屬于女性常見的一種腫瘤,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且發(fā)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在乳腺癌治療中,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方案,為了提高治療與預后效果,通常于術后實施放療治療,但放療會影響正常組織及器官,對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因此,給予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負面心理、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1]。預見性護理指護士運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與判斷,提前預知存在的護理風險,從在患者未提出相應要求或其機體出現(xiàn)不良癥狀之前,而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而采取科學準確的護理措施,避免護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2-3]。并促使護理工作獲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效果,本研究探討預見性護理對患者術后自我管理能力及并發(fā)癥的影響及對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生活質量影響進行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為觀察對象,均經(jīng)病理診斷確診病情[4]。2017年3月~2017年12月住院治療的41例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1月~2018年9月住院治療的45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41例,年齡33~64歲,平均(49.0±11.2)歲,浸潤性導管癌23例,浸潤性小葉癌 18例;臨床分期為I期30例,Ⅱ期11例,均單側發(fā)病。觀察組45例,年齡37~64歲,平均(50.2±10.6)歲,浸潤性導管癌32例,浸潤性小葉癌 13例;臨床分期為I期30例,Ⅱ期15例,均單側發(fā)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與診斷標準一致者;意識清楚,溝通能力正常者;首次放療者;無其他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排除標準:精神及心理疾病者;伴有嚴重軀體疾病者;藥物禁忌證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即術前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向患者與家屬介紹治療環(huán)境與治療過程,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后觀察患者不良反應,并指導其飲食休息。
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首先借鑒其他臨床科室的經(jīng)驗,根據(jù)我科具體情況組成預見性護理小組,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護理前評審,通過綜合分析研討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可能的預后癥狀,最終決定預見性護理措施項目。(1)術前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對患者耐心講解乳腺癌的相關知識,手術方法以及手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4],確?;颊吡私馐中g中配合要點。因病痛的折磨等多重影響,患者易出現(xiàn)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是出現(xiàn)逆反心理,不愿配合治療[5]。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溝通傾聽,了解其性格特點及不良心理誘因,針對性給予心理指導,講解放療成功的案例,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提高治療信心與配合度。(2)術中護理:通過換位思考鼓勵患者,消除患者焦慮情緒,幫助患者根據(jù)手術需要,配合醫(yī)生進行手術操作。(3)術后功能鍛煉:術后幫助及教育患者進行康復性鍛煉,從患者被動鍛煉到主動自主鍛煉,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6]??祻托杂柧氈械穆柤绾托D肩頭能有效改善切口瘢痕組織造成的肩關節(jié)運動障礙;肩部運動可以有效促進瘢痕組織處的血液循環(huán),防止出現(xiàn)關節(jié)粘連,促進患者上肢功能恢復。術后患側肢體康復性訓練能有效避免瘢痕組織出現(xiàn)攣縮而對腋靜脈造成壓迫,同時能保證腋靜脈回流通暢;肢體康復性訓練還可以有效促進血液的回流,從而有效增加淋巴的回流,有效緩解患者因回流受阻而出現(xiàn)水腫。(4)放療護理:放療過程中患者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其不僅會加重焦慮與恐懼心理,甚至不愿繼續(xù)治療,護理人員應耐心安撫患者,指導飲食鍛煉減壓等方式。可采取集中講課、視頻、一對一、圖像等形式向患者介紹乳腺癌術后療效相關知識等,并建立微信圈等平臺,讓患者了解治療過程中病情變化及心理變化特點,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復診,提高治療依從性。(5)構建支持體系:講解家庭支持對患者的重要性,強化患者家屬健康教育知識,鼓勵其在病情允許范圍內(nèi),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讓患者感受到社會的支持,鼓勵患者多參加文娛活動,改善心情,緩解心理壓力。
根據(jù)以下情況對兩組患者上肢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對比判斷。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手指爬墻距離,水平前屈以及水平后伸距離,同時對比兩組患者外展角度以及前屈角度和后伸角度,觀察其內(nèi)旋角度以及外旋角度情況。
利用健康促進策略量表(SUPPH)對患者的自我效能給予評價[7],比較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應用SF-36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括信仰、心理、角色、身體等四個方面[8]。
觀察組肢體功能恢復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的SUPPH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SUPPH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同時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SUPPH評分比較
觀察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信仰 心理 角色 身體觀察組 45 70.6±18.6 78.3±18.6 66.9±17.9 82.6±17.2對照組 41 62.6±17.6 70.6±16.2 53.6±17.7 71.6±12.6 t 3.378 3.690 5.592 8.617 P<0.05 <0.05 <0.05 <0.05
乳腺癌臨床多行手術治療,已經(jīng)可以較好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其破壞了患者患側的上肢組織,引起患者術后肢體腫脹,因此對患者術后的生活造成一定影響[8-9]。而在患者圍手術期給予預見性護理能可直接針對并發(fā)癥提前預防處理。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肢體功能恢復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在手指爬墻距離以及旋轉角度等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預見性護理可促進患者患側上肢功能恢復,改善其術后運動能力,有效提高術后患者生活質量[10]。且觀察組患者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4.1%,也表明預見性護理可以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因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的預見性護理以及術后功能鍛煉可以增強患者手術依從性,并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術后鍛煉[11-12]。
術后實施放療治療,會提高治療與預后效果,但術后放療會使患者出現(xiàn)多種不良情緒,且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較難評估與把握,對治療與康復影響較大。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SUPPH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積極給予護理干預、家庭支持與社會支持干預,在護士人性化護理溝通干預下,良好的社會及家庭照護下,患者的焦慮和恐懼情緒有所緩解,幫助其建立提高對生活的信心,使其心理與生理均處于舒適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可以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對患者預后有改善作用[13-15]。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不僅能有效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還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