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達明
(江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體操課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不但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作用明顯同時對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意義也非常重大。因此,如何提高體操課程的教學水平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成為廣大師生關注的重點。身體練習作為體操教學過程中特有的學習表現形式,不僅貫穿于體操學習活動的全部過程,還成為影響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關注的只是身體練習外在的學習行為現象,而對影響教學成效的關鍵的身體練習內在的學習活動實質,比如體操學習的身體練習體驗以及身體參與情況等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致使體操課程的教學研究相對滯后,難以滿足新時期下學科發(fā)展的需求。
具身認知的思想最早由法國學者梅洛·龐蒂提出。他認為,身體是認識的主體[1]。我國學者葉浩生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1.身體的物理屬性影響和塑造著認知;2.認知的形成同身體的感覺運動系統(tǒng)有直接的聯系;3.認知與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以及環(huán)境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2]。具身認知的觀點認為:心智不再局限于大腦,而是與身體融為一體;這為人類心智的研究,尤其是學習行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3]。具身認知作為研究認知心理學的一個新領域,與傳統(tǒng)的認知科學相比較,它具備具身性、體驗性、情境性等特點。具身認知理論不但強調身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還主張認知不但來源于身體,而且強調認知的內容是個體的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所產生;即,認知是大腦、身體和環(huán)境綜合作用的產物[4]。目前,這些觀點被大多數的人接受并逐步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成為當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熱點。所以,針對當前體操教學過程中的某些不足,從具身認知的角度來探討體操教學,對于推動體操課程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目前對于具身認知的研究大多數僅限于理論的描述性研究,實證研究并不多見,特別是體育專業(yè)的術科方面的實證研究更加少見。本研究試圖通過具身認知理論的視角對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體操課程的教學活動進行深入分析,以期為體操教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某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4級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三個教學班62人進行為期一學年的教學實驗,另外兩位教師的六個班(123人)為對照組。實驗結束后用自編教學評價問卷進行調查,教學評價問卷包含9個題目,涉及身體活動、學習體驗以及學習情境三個方面。最后通過SPSS2.0軟件對數據進行差異檢驗。
實驗前,通過大量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厘清具身認知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同,并在教研室全體老師的幫助下,以集體備課的形式進行備課。為充分體現學習是大腦和身體的共同參與的一種認知活動,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認知、身體、環(huán)境的一體性;教案以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依據,在原有教學內容中嚴格按照身體、體驗、情境三個方面編寫(見表1)。
教學實驗于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間對2014級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中進行。體操教研室總共三名教師,為保證實驗效果的一致性,實驗全部由作者本人實施并以作者任課的三個教學班為實驗組,另外兩名老師的六個教學班為對照組,在學生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為期一學年的教學實驗。實驗結束后同時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問卷調查方式發(fā)放問卷由學生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表1 手倒立前滾翻教案示例
在崔允漷[5]的教學評價模式基礎上結合具身認知的三個要點,編制《教學評價問卷》。首先根據文獻資料共編寫15個條目,身體活動、學習體驗以及學習情境三個方面各包含5個條目。再由3名教育學研究生對語句文字方面進行修改后,最后給4名教育學專家和1名體育學專家(教授)進行總體修訂,最終權衡5位專家的意見,決定每個維度保留3個條目,總共9個題目。問卷采用五點計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計1~5分。計算各維度的總分,分數越高表示對教學評價越高。
實驗組的體驗性和情境性兩個維度的得分與對照組之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身體活動在兩組之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個體的身體在認知過程中有著獨特的核心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身體在體操學習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傳統(tǒng)的體操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對學生的身體提出諸多限制,例如在講解示范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要求學生保持安靜、整齊地站立在教師兩側觀看且不能隨意移動和講話等等,這些特殊要求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體處于“缺失”的狀態(tài)。按照具身認知理論的觀點,身體的缺失就會導致對個體思維的限制[6]。因為,自由的身體對學生來說就意味著解除了身體對其思維的限制。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和解放學生的身體,允許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身體姿勢以及所站立的位置,使得學生學習的時候能讓自己的身體處于一種舒適的狀態(tài),以便其身體能夠充分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提高學習效率。當然,身體的自由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課堂常規(guī)基礎之上的,這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確保學生的身體得到一定的自由,同時又能保證教學活動正常、有序地進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表2 各變量的差異
注: *p<0.05,**p<0.01.
本研究結果中身體活動在兩組之間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早已發(fā)現這個問題并與學生進行過交流。盡管第一次課就告知學生以后的課堂中沒必要在講解示范或輪流練習的過程中保持嚴格的身體站位或隊形要求,然而學生總體上變化不大。主要是大多數大學生已養(yǎng)成上課嚴肅認真的習慣,不會輕易走動或做出其他的影響別人聽課的舉動;而且,其他課程還是按傳統(tǒng)要求進行,單就體操一門課程難以使學生的習慣發(fā)生改變。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實驗組的體驗性得分與對照組之間差異具有顯著性。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個體的認知依賴于各種各樣的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性。具身認知的體驗性首先是指身體通過感覺運動系統(tǒng)可以體驗到學習內容所蘊含的含義。例如“熱情”“冷漠”這些形容對人際關系認識的詞匯都來源于我們身體對外界溫度的感知[7]。其次,具身認知的體驗性還意味著人們使用著感知運動系統(tǒng)去理解有關行為動作的特定內容。例如,事件相關fMRI實驗結果顯示,當被試朗讀一些與運動相關的詞語時(如,揮手、抖腿等),腦區(qū)的激活部位與真正用手臂、腿部運動時激活的腦區(qū)有明顯的重疊[8]??傊?,認知其實是人們具有特定知覺和運動能力的身體所感知到的各種各樣的體驗。因此,體操課程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認知活動,如何增強學生的體驗性就成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問題。在體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情緒、情感以及專注力等因素在體操學習中所起的作用,盡力將學習活動置于一個綜合了現實與虛擬環(huán)境的開放性情境之中,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提高學習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將自己融入到環(huán)境之中,投入全部身心與世界進行多種形式的交往和體驗,并在交往和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在實驗中,我們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當注重教學語言表達的具體性、生動性和豐富性,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以便學生可以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知識。其次,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不同的身體機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來增進身體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觀看體操技術動作視頻或者一些高難度技術動作的慢鏡頭以及用動畫技術對一些技術動作進行力學分析等等,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再次,教師應當增設活動課程,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對知識的感受性和體驗性,促使其知識建構。例如,在體操動作的學習中,保護幫助一直貫穿整個過程,也是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相互之間進行保護幫助的實踐練習,使學生在保護幫助的過程中對于動作的教學進程、技術動作的銜接以及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而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均有體會,有利于學生的進步。最后,技術動作的學習是對多次重復的動作練習刺激與身體反應之間的聯結進行加工處理,以完成對身體動作的認知,形成初步的身體練習體驗。體操動作學習的認知需要以身體練習經驗為基礎,同時身體練習參與認知過程始終,身體就是體操學習的主體,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將身體練習經驗內化和上升為身體練習體驗。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動作,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與掌握某個動作有關的身體練習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完成一些錯誤動作的輔助練習,使學生通過錯誤動作的練習,更加清晰準確的掌握正確動作的概念以及正確的練習方法,比如,手倒立??梢宰寣W生體驗過“過分的抬頭踏腰”或“低頭屈髖”兩個錯誤動作,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體會正確的手倒立動作的技術要領。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體操動作,教學應根據學生特點和技術動作本身的特征進行分解教學或增加輔助練習,從易到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體驗成功,提高和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此外,充分利用已學技術動作的內在規(guī)律為新學動作提高清晰的動作體驗,例如,單杠屈伸上對雙杠屈伸上的遷移,側手翻與側空翻的聯系等等,充分利用各種體驗的正遷移幫助學生更加容易的學習、掌握動作。所以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最后實驗組的體驗性得分與對照組之間差異具有顯著性。
具身認知的情境性是指認知活動不僅僅發(fā)生在“大腦中”,而是更多的產生于“大腦—身體—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的“情景”中。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認知、身體和環(huán)境綜合作用模式的認知結構,認為環(huán)境和身體一樣,也是認知系統(tǒng)的一部分。人體的認知活動并非只是大腦中一個簡單的信息加工,而是發(fā)生在一個包含真實的物質環(huán)境的情境之中;如果離開這種具體的情境,就會影響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因此,首先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應考慮其取材盡可能來自于現實生活;其次,教師應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和思考,有助于學生通過這種相關情境的刺激來激活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而促進新知識的理解并加深正確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盡管體操運動來源于古代的生產生活,包括跳躍、攀登、摔跤、舞蹈、騎馬、軍事游戲等內容,現代體操技術動作還是保留了部分原有的痕跡。因此,體操教學可以根據不同的技術動作設計現實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情景,使學生在學習動作的同時能夠增加情景體驗,以促進動作的認知。在具體的教學中,滾翻動作可以與現實生活中的摔跤滾翻緩沖相聯系,懸垂動作均可與現實生活中的攀爬相聯系;此外,還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主動根據各具體的學習內容去探究各種技術動作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的情景。最后,為了確保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還應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研究表明,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等均能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提高教學效果[9]。課后與學生交談得知,大多數學生對創(chuàng)設應用情景這部分內容很感興趣,課后作業(yè)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大量地從網絡以及各種文獻資料中查找相關內容,同時也相應地提高了學習效果。研究結果中,實驗組的情境性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實驗設計與操作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體操教學策略對教師和學生都有積極的影響,而且教學效果更加突出。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同時解放學生的身體,設置豐富的情境來增強學生的身體體驗等等措施均有利于促進教學效果;對于學生而言,在課堂中通過自由的身體活動和充分的身體體驗以及豐富的情境感受最終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目前,基于具身認知的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的體操課程教學研究層次和研究水平都還比較低,特別是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體操課程教學實證研究更是少見,很多具體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例如,教師如何設計學生的身體動作,以更大限度發(fā)揮身體的認知功能,使其更好的促進教學?如何更好的設置豐富的情景,促進學生全方位的體驗,使知識、情境、身體融為一體,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和研究,對于以豐富和完善具身認知理論下的體操教學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