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施瑋的新作《叛教者》是一部描寫基督教靈的文學的作品。與許多現(xiàn)當代作家的寫作不同的是,她筆下的人物穿越了溫飽,愛情等現(xiàn)實訴求,直指靈魂信仰的層面?!杜呀陶摺匪茉斓闹魅斯钜孤?、徐聞音、李如是都是有著教徒身份的中國現(xiàn)當代知識分子形象。他們在政治風起云涌和社會動蕩的年代,經(jīng)歷了從基督教的信仰到背叛,最后又回歸基督教信仰的心路歷程。
關(guān)鍵詞:施瑋;《叛教者》;基督教信仰;知識分子
作者簡介:張林(1993-),女,漢族,江西新余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01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就引起了中國士大夫階層的關(guān)注。唐元時期景教、也里可溫在華的譯經(jīng)傳道活動,也離不開士大夫的參與。明清之際,中國士大夫與基督教的關(guān)系主要表現(xiàn)在對當時以耶穌會士為主的天主教傳教士的認識和態(tài)度上。他們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有認同,有排斥也有持西學中源之見的。五四運動高舉“反對帝國主義的旗幟”,高呼“民主”和“科學”的口號。當時的知識分子把反對基督教作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內(nèi)容。北京大學教授蔡元培都曾提出要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說法,可見知識分子對宗教的誤解之深。在反對帝國主義的旗幟下,曾有過大大小小的反基督教運動?!杜呀陶摺匪憩F(xiàn)的,正是1955年到1956年在上海進行的宗教肅反運動,在反帝愛國的運動的大背景下,他們大面積地逮捕“反革命集團”,造成了一場又一場知識分子宗教悲劇的故事。這場悲劇發(fā)人深省,也引發(fā)人們對于信教知識分子人生命運的思考。
上面已經(jīng)提到,近代知識分子受反帝反封建的口號影響,對基督教這種“洋教”有抵觸情緒和偏見。但是一旦消除了這種偏見,他們的宗教信仰又體現(xiàn)出與普通信眾截然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將以《叛教者》中的主人公李夜聲為例,找出并且分析這種特點。
第一,宗教都是具有靈性的,基督教當然也不例外。知識分子對這種靈性的領(lǐng)悟要高于普通信眾。李夜聲是一名有魄力且胸懷寬廣的傳道人,同時亦是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他熟讀《圣經(jīng)》,主張脫離西方教會,建立中國本土教會。他的神學思想可歸納為“不分宗派,一個地區(qū)一個教會,不設(shè)牧師,教牧同工自食其力,信徒自己擘餅、施洗,達到靈里合一?!彼鲝堉袊幕酵綉摶氐健妒ソ?jīng)》上,來建立我們自己的神學,而不是全盤接受西方的教會傳統(tǒng)。秉承著這一理念,他引領(lǐng)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基督徒,創(chuàng)建出稱為聚會所的中國教會模式。小說中提到最多的是哈同路文德里的聚會處,李夜聲和他的同人們在這里演講、傳道,兄弟姊妹在這里受洗,舉行擘餅聚會。他編寫的《屬靈人》也成為解釋解釋基督教教義的“神書”。這種對于基督教的領(lǐng)悟,與他的知識分子身份不無關(guān)系。同時,李夜聲的基督教信仰也不僅僅是停留在世俗的層面。他開辦藥廠是為了解決廣大信眾的生計問題。他始終是為了傳播基督教四處奔走,為主獻身。在《叛教者》中有這樣一段話:“李夜聲自己一路走來,深知在今天的中國傳播基督教是很艱難的,中國人仿佛天生就是守財奴,把錢看得比命重,即便是信了上帝,也總是最好握緊自己手中的錢財,仿佛信仰的人生比不信的人多了一重保險?!逼胀ù蟊姶蠖喟炎诮绦叛霎敵梢环N保險,帶有很強的功利成分。李夜聲是時刻都想要把自己獻給上帝的,他不圖物質(zhì)的享受。在教會創(chuàng)辦經(jīng)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開辦化工廠。他的信仰具有靈的深度。而時刻鉆研圣經(jīng),聆聽神的教誨也讓他少了世俗的紛擾,多了幾分信仰的純粹。
第二,宗教的教義將知識分子的靈魂和道德聯(lián)系起來,使靈魂和道德發(fā)生共鳴?;浇探塘x與中國古代的道德倫理思想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陀斯托耶夫斯基曾說過“沒有上帝,任何行為都是合法的?!倍袊耪Z有言:“頂頭三尺有神靈?!睂酵蕉?,無論是頭頂上的星空,還是心中的道德法則,都同樣蘊涵著令人敬畏的神性之光。他們把靈魂交給上帝,接受上帝的約束。而這種對神靈的敬畏,鞭策著信仰者待人處世時用道德自律作為行動的準則?!杜呀陶摺分械睦钜孤晻r時用上帝的傳教人的身份約束自己。在聚會處,他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得到了廣大信徒的認同。文德里聚會出的人奉他為神,日日聽他的教導。他所做的一切,也是為了創(chuàng)立中國本土教會,為了廣大信徒。他的行為得到了廣大信徒的尊重。雖然這樣的尊重有個人崇拜之嫌,但是也從側(cè)面證明了李夜聲為人處世的謹慎謙卑,以及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都得益于他的教徒知識分子身份。
施瑋的《叛教者》在描寫基督教靈的文學的同時,也寫出了一大批有基督教教徒身份的知識分子在特定年代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徐聞音從青年時期的叛教到回歸信仰,李夜聲在監(jiān)獄中催人淚下的懺悔都是當時知識分子生存體驗和靈魂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知識分子的教徒身份讓他們遭遇了更多苦難。他們經(jīng)歷不同信仰的碰撞,生存和信仰的考驗等等。但是在這些苦難之后,回顧自己的叛教經(jīng)歷,他們深深地向主懺悔并且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了上帝忠實的屬靈人。作為知識分子教徒的他們重新審視中西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尋找一種理性和靈性的平衡。這種平衡是難能可貴的。他們不再以固有的思想模式和實用需求來理解基督教,而是注重宗教之間文化的對比,從而進行反思、關(guān)照和交流。
參考文獻:
[1]陶東風.《社會轉(zhuǎn)型與當代知識分子四上海生活·讀書·新知》[M].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3頁。
[2]朱維錚主編.《基督教與近代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84頁,79頁。
[3]施瑋.《叛教者》[M].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 Montgomery,Alabama,USA,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