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水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大種類,它的發(fā)展遠遠早于歐洲的風景畫,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到五代已走向成熟,名家輩出。荊浩、關同、董源、巨然等開創(chuàng)了南北兩種畫風。而歐洲的風景畫直到十七世紀才成為獨立畫科并出現(xiàn)名家名作。十七世紀荷蘭的雷斯達爾(1629—1682)的《埃克河邊的磨坊》,霍貝碼(1638—1709)的《密德哈尼斯的林蔭道》,十七世紀法國的克洛德洛蘭的(1600—1682)《魔堡》《海港景色》《西王女王的乘船》,是十七世紀歐洲風景畫重要的代表作品。究其根源,這是因為與歐洲相比,中國畫山水審美意識有著特殊的發(fā)展淵源和民族特色。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山水審美意識;山水觀;人文意蘊;美學取向;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自古以來,中國在特殊的社會制度、文化制度下形成了有別于西方的審美意識,中國人對山山水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和理解,中國的繪畫藝術也自然地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趣味。中國經(jīng)歷了兩千年的封建皇朝時代,皇帝是天下的主宰,萬民都敬仰皇帝,稱皇帝為萬歲,見皇帝則三呼萬歲,稱皇陵為“山陵”,而稱皇權動搖為“山巔”,稱天下為江山,稱盟誓為海誓山盟,時至現(xiàn)在人們對無拘束的聊天稱之為“侃大山”。總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山水已不僅是物理學概念上的山與水,而是轉化成了各種社會觀念,滲透到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對于山山水水寄予了特殊感情。
一、中國山水審美意識的產(chǎn)生
山水是包圍著人類的強大的異己力量,它既供給人類生活所必須,又給人類以威脅。山水因為有了人類而豐富了它的內(nèi)容,又因人類的開發(fā)不斷改變面貌。在人類與山水的這種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的過程中,人類一方面逐漸懂得從自然中取得物質資料、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又透過山水的外貌韻律,慢慢培養(yǎng)了一雙認識、欣賞山水的審美的眼睛,開始了人類對于山水的審美活動。因為個人社會處境不同,人們對于山水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時代的變遷,地域的變化,山水外貌特點的不同,人文習俗、審美習慣的不同,人們對于山水的感受自然也產(chǎn)生差異。比如,魏晉南北朝隱士階層,歸隱山林,游歷名山大川,描繪山水,寄予山水以人的品格,獨創(chuàng)水墨山水,使山水畫別開生面。魏晉山水畫作品反映出失意文人的的心境,故被視為文人畫之祖。北宋李成先世為唐宗室,《石窠讀碑圖》用山水畫表現(xiàn)社會變遷、人世間的興衰榮辱,這在以前的山水畫中是不多見的,擴大了山水畫的表現(xiàn)境界。北宋范寬的山水畫《溪山行旅圖》表現(xiàn)出關隴一帶山脈的險峻之勢。同是師造化,南唐董源與其同輩荊浩、關同存在大自然區(qū)域差別,所以形成南唐董源的山水畫平淡天真,尤工秋風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削之筆,“淡墨輕嵐為一體”。而荊浩是河南沁水(今濟南)人,關仝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二人感受北方雄渾的自然美,描寫北方壯闊的山水。荊浩“善為云中山頂,四面峻厚”,關同則有這樣一些特征:“坐突巍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竦擢之狀,突如涌出”;“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約村堡,杳漠皆備。”此二人風格也各有特色。
二、皇家的山水觀——山水是皇權的象征
自古統(tǒng)治階級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給山水涂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皇帝以天子自居,代天行使統(tǒng)治土地眾生的權力?;始壹漓肷酱ǖ幕顒有问接幸徽追爆嵉膬x式,自古帝王“封禪”祭祀泰山,為高山大川制造了一種神秘感、崇高感,“封岱(即泰山)增天、帝王壯觀。”唐李曾《山川出云賦》以山川出云比喻君王之道:“天地之大,不能獨生,山川通氣,然后化成。故云者氣也,感時而先出,雨者施也,憑云而后行。亦由將有邦家,神必生其賢智,獲其輔佐?!倍未酢读秩咧律剿枴酚妙愃频乃枷氡雀缴剿?,“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分布以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當陽;而百辟奔走朝會,無偃蹇背卻之勢。……”這種以山水主從揖讓比附君臣上下關系的創(chuàng)作思想,直到元代才發(fā)生根本改變。至元代,山水自身的性格才得以充分表露,神秘色彩才逐漸淡化。
三、道家、神仙家的山水觀
在先秦道家(主要是莊子)對自然山水美的認識,對山水畫藝術有更為深遠的影響。道家是從人與自然的同一、人在自然中獲得慰藉與解脫去看待自然的山水美的,追求的是“天人無際、天人合一、朝野無別”的無差別境界。道家隱遁山林,目的在于求仙養(yǎng)身,帶有明確的功利目的,并非為了欣賞自然山水之美,但道家遍訪名山的結果,提高了名山的價值,客觀上有利于對自然山水美的挖掘。神仙家對自然山水美的認識與道家略有不同,他們認為自然山水之所以美,是因為它是神宅道窟,為神靈之所居。
四、玄學家的山水觀——怡神養(yǎng)性,追求天人合一,天人無際的境界
魏晉時期,玄學家多強調(diào)山水之樂,他們強調(diào)的是個人自由,精神超脫。對自然山水,他們忽視其物理功能而注重其怡神養(yǎng)性的妙用,追求天人合一、天人無際的境界。玄學家們循隱山林,欣賞自然風水光,是撇開具體形貌、把握內(nèi)涵繞開利害觀念的糾纏,直以玩賞的目光對待之。玄學在魏晉南北朝風行時間并不長,但在中國哲學文藝方面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玄學對自然山水美的認識直接刺激了山水詩畫的發(fā)展,謝靈運的山水畫、宗炳、王微、蕭繹的山水畫以及三人所流傳下來的山水畫論,都與玄學的流行有著某種關系。
五、儒家的山水觀——強調(diào)山水通理輔性的教化作用
儒家習慣用人倫關系比附自然現(xiàn)象。對于自然山水,也是視其為道德精神的比擬、象征而加以欣賞??鬃诱f:“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宋代趙季仁曾說:“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識盡世間好人,二愿讀盡世間好書,三愿看盡世間好山水。”南北朝謝靈運不僅是山水詩的倡導者,而且是山水園林的開發(fā)者。在謝靈運看來,文人隱居山林,是改造人的品格,去猜害之心、啟仁愛之性的有效途徑。宗炳、王微一生隱居山林,致力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和山水畫理論研究,他們也把隱居和欣賞山水畫看作是改造人的品格的有效途徑。
立朝而意在東山,是儒家山水觀的又一表現(xiàn)形式。此形式在唐宋山水畫中反映得尤為明顯。南北朝時興起買山、占山、造園活動,至唐迅速發(fā)展,宋則更盛。私人住宅園林化,將自然山水之美和人工意匠結合起來,身居官場又能享受林山泉石之樂稱之為“吏隱”。文人樂于仕進,在朝為官的白居易發(fā)出“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的感慨。李華言說:“悅名山大川,欲以安身養(yǎng)德”。安身養(yǎng)德是文人欣賞山水或山水畫的目的。 故唐代山水畫帶有園林氣息。宋代趙季仁曾說:“觀山水亦如讀書,隨其見趣之高下?!弊釉诖ㄉ显唬菏耪呷缢狗?!孟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梢?,登山臨水足以觸發(fā)感懷,開豁心志,促使人升華自身品格,充滿高遠志向。
六、現(xiàn)代革命家、藝術家的山水觀——“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
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詩人——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表達了“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的壯志豪情,著名畫家傅抱石的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準確闡釋了詩人毛澤東的詩的意境和內(nèi)涵,表現(xiàn)了一代偉人的壯志和情懷。石魯?shù)摹掇D戰(zhàn)陜北》將山水畫和革命歷史題材完美結合,創(chuàng)造了中國山水畫的新形式。董賓虹在中國近現(xiàn)代畫壇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在其渾厚華姿的畫風和豐富多變的筆墨中,蘊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與追求自然內(nèi)蘊美的美學取向。李可染的山水畫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圖式,并且表現(xiàn)出了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度f山紅遍》具有新時代山水畫的特征,所表現(xiàn)的山水風貌謳歌了新時代祖國山水欣欣向榮的氣象。如此這些,表明山水審美意識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國的山水畫也會隨時代的發(fā)展而呈現(xiàn)更加多彩紛呈的時代風貌。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游歷山水意味著自由輕松和享受生活,意味著生活的富足、幸福以及社會生活的健康和諧。
“山水”相對于“社會”而言,是安靜的所在。煩囂中求清靜,疲憊后盼解脫,人們便向往到山山水水中去。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過慣了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化生活,看慣了高樓林立,車流擁塞,尤其向往自然山水的真樸、自由,恬淡氣息,以彌補生活工作壓力帶來的困擾與煩惱。山水畫家的創(chuàng)作也表現(xiàn)了人們這樣的思想情懷。曾經(jīng)有宋代郭河陽論山水畫,“要可以觀,可以游,可以居?!币灿腥艘源藖碓u論張大千的山水畫藝術境界,所以人們希望,山水畫藝術地表現(xiàn)人們的生活理想。當代畫家程大利認為山水畫是靜心的藝術。藝術讓人們從現(xiàn)實中解脫,以保持人和社會關系的平衡,保持生命的活力和社會的活力。
正因為中國畫山水審美意識有著特殊的發(fā)展淵源和民族特色,中國山水畫才會有獨特的藝術品格和人文意蘊,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與形式。中國山水審美意識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國的山水畫也會隨時代的發(fā)展,融合、吸取世界其他藝術品種、形式的精華和內(nèi)蘊,呈現(xiàn)出更加多元化的、多姿多彩的藝術面貌。
參考文獻:
[1]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楊文閣(1966-),女,河北省泊頭市人,本科,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