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文史籍《紅史》中不僅記載了蒙古黃金家族的人名、家譜,還附有部分汗王生卒年代和在位年代,以及諸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年代。雖然有的記載難免出現(xiàn)偏差,但作為14世紀70年代以前的史籍,其相關內(nèi)容也為研究蒙古歷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明確了藏文史籍中記載蒙古的史料在蒙古史研究中的價值及意義。
【關鍵詞】紅史;蒙古王統(tǒng)世系;史料考析
【中圖分類號】H429 【文獻標識碼】A
本文所謂的“蒙古王統(tǒng)世系”在研究蒙古史的眾多著作中,均泛指蒙古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一脈,也就是成吉思汗家族。這一家族是蒙古民族中一氏族,是崇拜狼圖騰的狄歷-丁零-高車的分支,乃是高車十一姓乞袁(顏)氏的后裔。而將其稱為“蒙古王統(tǒng)世系”,則是以家括族,以國代家。對于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對蒙古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有所了解,從而更能理清蒙古民族歷史與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關系,也為蒙古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礎。
一、《紅史》中記載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史料狀況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烏蘭為蒙語“紅”的意思。此書于公元1346年開始編寫,成書于公元1363年。作者蔡巴·貢嘎多杰(tshal pa kun djav rdo rge 1309-1364年),出身于蔡巴萬戶世襲貴族家庭。曾長期擔任元朝烏思藏十三萬戶之一的蔡巴萬戶長,故此書亦受到蒙古史學家的重視?!都t史》開創(chuàng)了以專章記述蒙古歷史的體例。本書分二十六章,第三部分有一章記述了蒙古王統(tǒng)情況。
《紅史》中記載:“成吉思汗的兒子有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諾顏等九人?!毙g赤有八子,察合臺有都哇等九子,窩闊臺有貴由、闊端、合失、合丹等七子,合失的兒子是海都。闊端有只必鐵穆耳等三個兒子,拖雷有十一子,長子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忽必烈與察必皇后生了四子即朵兒只、真金、忙哥剌、那木罕,與偏妃涉恭瑪生有六子,共十子。此外,還于南必皇后生有一子,早夭。完澤篤有一子德壽早夭。曲律有兩子,長子和世(王束)子扎牙篤汗。妥懽帖睦爾為懿璘質(zhì)班的哥哥,世系敘述直至此處。書中又載“……闊端的兒子是只必鐵穆耳等三人,合失的兒子是海都,其余難以盡數(shù)。以上是從《脫卜赤顏》一書中摘要抄錄?!倍軡櫮晗壬u價《紅史》時指出,《紅史》在“寫蒙古王統(tǒng)時,參考了元代宮廷秘籍《伯尕托欽》等史籍?!?“伯尕”為蒙語“小”的意思。“托欽”有“概要、提綱”之意?!巴袣J”與“脫卜赤”意思相符。但《也客 脫卜赤顏》(“也客”蒙語大的意思)與《伯尕托欽》是否為一書有待探討。
二、《紅史》中記載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史料與其它文獻的比較
《漢藏史集》全名為《漢藏史集—賢者喜樂瞻部洲明鑒》。著者達倉宗巴·班覺桑布,生平不詳。該書成于1434年,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記述了印度、漢地、木雅(西夏)、吐蕃、蒙古之王統(tǒng)及蒙藏關系史;《如意寶樹史》為《印藏漢蒙佛教史如意寶樹》的簡稱,又譯為《松巴堪布佛教史》,成書于1748年。作者松巴堪布·益西班覺(1704-1788年),青海蒙古族,佑寧寺(原名官隆寺,清雍正年間賜佑寧寺)第三世松巴活佛,44歲作此書。該書全面系統(tǒng)地講述了佛教在印度和我國藏族、蒙古族以及漢族地區(qū)的產(chǎn)生、傳播等情況?!都t史》《漢藏史集》《如意寶樹史》三部藏文史籍中,關于成吉思汗以前王統(tǒng)世系的記載,從敘述王統(tǒng)的起始祖先看都是從孛兒帖·赤那開始,為方便起見,以下分別列出:《紅史》記載的世襲:孛兒帖·赤那-巴塔赤罕-塔馬察-齊吉蔑爾干-阿兀站孛羅溫勒-也客尼敦-薩木蘇齊-喀楚-朵奔蔑爾干-孛端察兒孟干-格齊-伯格爾-瑪蘭圖丹-海都汗-伯升豁兒多黑申-科多克新-屯必乃汗-葛不律寒-把兒檀巴圖爾-也速該巴圖爾-成吉思汗兄弟五人;《漢藏史集》記載的世系:孛兒帖·赤那-巴塔赤罕-塔馬察-察兒篾兒干-阿兀站孛羅溫勒-也客尼敦-挦鎖赤-扎出兒朵奔篾兒干-孛端察兒蒙合黑-合必齊-不合-篾年海都-伯升豁兒多黑申-屯必乃汗-合不勒汗-把兒壇把阿禿兒-也速該把阿禿兒王-成吉思汗兄弟七人;《如意寶樹史》記載的世系:孛兒帖·赤那-巴塔罕、巴塔赤罕-塔馬察-豁里察兒蔑兒干-阿兀站孛羅溫勒-散里合察兀-也客你敦-挦鎖赤-合兒出-孛兒只吉歹蔑兒干-脫羅豁勒真伯顏-都蛙鎖豁兒、朵奔蔑兒干-孛端察兒蒙合黑等五人-把林哈必齊巴圖爾-伯格爾巴圖爾-馬哈圖丹-哈齊庫魯克-伯升豁兒多黑申-屯必乃薛禪-合不勒罕-巴爾達木巴圖爾-也速該巴圖爾-成吉思汗七人。
綜上可以看出,《紅史》《漢藏史集》《如意寶樹史》所記載的蒙古世系之異同點是:《紅史》與《漢藏史集》均由阿兀站孛羅溫直接到也客尼敦,中間缺散里合察兀一代;從挦鎖赤到朵奔蔑爾干三部史籍均記述不同。喀楚應為合兒出的異音;《紅史》與《如意寶樹史》均由伯格爾(不合)到瑪蘭圖丹(馬哈圖丹),而《漢藏史集》則未有后一代;在《如意寶樹史》中與《紅史》《漢藏史集》里的海都汗(篾年海都)對應的為哈齊庫魯克;《漢藏史集》與《如意寶樹史》均由伯升直接到屯必乃汗,中間缺《紅史》科多克新一代;《紅史》中記載成吉思汗有兄弟五人,未指出人名?!稘h藏史集》中記載成吉思汗有兄弟七人,未指出其余人名。而《如意寶樹史》中則明確指出“也速該巴圖有妃訶額侖烏格倫和達哈氏二人。大妃生四子一女,次妃生二子。大妃的長子即鐵木真……”。后文又載“成吉思汗有五弟,即哈布圖哈撒兒、孛克別里古臺、帖木格斡赤斤、哈赤溫、孛斡兒出?!?/p>
綜上所述,在成吉思汗以前的王統(tǒng)世系記述上《漢藏史集》與《紅史》也沒有太大的出入?!度缫鈱殬涫贰放c《紅史》卻出入甚多,而與《蒙古秘史》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斷,《如意寶樹史》與《蒙古政教史》最初可能都參照了《蒙古秘史》。
《紅史》與《如意寶樹史》相比,雖沒有后者記述世系久遠,篇幅也不長,但是也有其珍貴之處。例如《紅史》譯文中指出術赤有八個兒子,窩闊臺有貴由等七個兒子,闊端有三個兒子,并明確指出了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分別為拖雷十一子中的第一、四、六、七子。《如意寶樹史》中卻未提到這些相關內(nèi)容。此外,《紅史》詳細記述了忽必烈的朵兒只等四子為其與察必皇后所生。另與偏妃涉恭瑪生有六子,與南必皇后有一子早夭。并且指出了阿速吉八也就是另一部藏文史籍《青史》中的仁欽帕為“忙哥剌子阿難答子月魯帖木兒殺死”。而兩部史書分歧之處在于,《紅史》稱察合臺有都哇等九子,扎牙篤為曲律汗之子,而《如意寶樹史》則認為是普顏篤之子,察合臺有五子?!肚嗍贰窂某杉己怪敝镣讘滋罓柕挠浭雠c《紅史》基本相同,只是更加簡略而已。由此可知,在人名的漢譯上《青史》與上述兩部史書也有不同,如將《紅史》中的阿速吉八(《如意寶樹史》中的庫色勒)譯為古沙那哥吐,將《紅史》中的懿璘質(zhì)班(《如意寶樹史》中的仁欽貝)譯為仁清伯(寶吉祥)。將國師燕鐵木兒寫為唉爾帖木爾帖西。而《如意寶樹史》中卻未提及燕鐵木兒和懿璘質(zhì)班暴病后皇位空懸六個月中的這一段史料,即“《覺臥巴教法史》中說,上述的皇位空懸時期,是因為當時的占卜者說:‘如果和世(王束)的長子妥懽帖睦爾在雞年等待六個月然后再登上皇位,那么皇運將和薛禪汗一樣久長。對此說法,眾位大臣們說:‘這樣將皇位空置,國家的責任由誰來擔負?這時燕鐵木兒說:‘你們對天神的預示再好好測算,如果真是如此,能使皇位圣壽久長那就最好不過,皇位空懸時期國家重任由我來承擔。于是將皇位空懸,國政法令之事由燕鐵木兒負責?!?/p>
藏文史籍《紅史》與《漢藏史集》雖有諸多相同,但在一些具體細節(jié)之處又有所不同。兩部史籍可能借鑒了同一部蒙古史冊,但可以肯定,《漢藏史集》也不可缺少地參照了另一些古老的蒙古史料,才有其不同于《紅史》《如意寶樹史》之處。另據(jù)比較分析,成書于1363年的《紅史》與成書于1481年的《青史》對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記載大體是一致的,沒有太大的爭議之處,所以說《青史》依據(jù)于《紅史》或同出于一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紅史》的記述中可知,從《脫卜赤顏》一書中摘要抄錄的只是從“最初的孛兒帖·赤那”到“合失的兒子是海都”的蒙古世系譜,其余的內(nèi)容作者卻未加引用?!都t史》中關于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記載所依據(jù)的蒙古史籍《脫卜赤顏》與《忙豁侖紐察脫卜察安》(monggol nuuc tobchon)絕非同一部史書。
三、藏文史籍記載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史料在蒙古史研究中的價值
在很多藏文文獻中,都有關于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史料記載。有的文獻也直接記述了大蒙古王統(tǒng)世系。這些內(nèi)容有的依據(jù)于早期的蒙古史籍,有的則根據(jù)在蒙地生活的并與蒙古貴族有密切聯(lián)系的藏傳佛教高僧們口傳、回憶等編寫而成。這就不可避免地與蒙古史料和漢文史料中記載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因此,這類藏文史籍對于解決蒙漢史料中關于蒙古內(nèi)容的某些分歧,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以及由此延伸的對蒙古史的研究更具有實用性和直接的意義。
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藏文史籍中對蒙古的記載有些是不全面或是比較片面的。更側重于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而對蒙古地區(qū)的經(jīng)濟、貿(mào)易等活動加以忽略。如《漢藏史集》中有對蒙古王統(tǒng)世系的綜述和對蒙古統(tǒng)治制度的說明,對于其它方面未加詳述。所以,研究蒙古史還要有待于蒙文史料和漢文史料的補充和糾正。只有把蒙藏兩種文字的資料或多種文字的資料綜合起來進行研究,才能對蒙古社會的歷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梢哉f,藏文史籍中有關蒙古的史料補充了蒙文文獻的不足,對研究具體問題有著寶貴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蘇日巴達拉哈.蒙古族族源新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蔡巴·貢噶多吉著,東嘎·洛桑赤列譯.紅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3]周潤年.藏族古籍<紅史>評介[J].西藏研究,1937.
[4]薩迦·索南堅贊著,陳慶英,仁慶扎西譯.王統(tǒng)世系明鑒[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5]達倉宗巴·班覺桑布,陳慶英.漢藏史集[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6]王繼光.<青史>成書年代考辨[J].史學史研究,1988.
[7]廓諾·迅魯伯著,郭和卿譯.青史[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8]松巴堪布·益西班覺著,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劉超(1984-),男,遼寧省喀左縣人,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民族、宗教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