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進
摘要:從大慶油井旁含油土壤中篩選出兩株石油降解菌,經(jīng)過形態(tài)觀察和生理生化鑒定,最后16SrDNA鑒定。結果表明:C3J1-2為微小桿菌屬(Exiguobacterium)、A3J1-1為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
關鍵詞:石油降解菌;篩選;鑒定
石油在開采和運輸過程中會發(fā)生儲油罐泄漏、井噴、輸油管道破裂等事故,或是含油廢水排放、有害廢泥漿排放等不良行為,導致大量石油及其產(chǎn)品污染土壤、破壞植被,嚴重威脅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安全。[1]探索高效、經(jīng)濟的處理方法修復石油污染土壤,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具重要意義。[2]生物修復技術具有環(huán)境友好、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對操作人員危害小、作用徹底等特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被廣泛應用到環(huán)境污染治理領域。[3]本人從油井附近油污土壤中篩選出三株石油降解菌,經(jīng)過鑒定其中C3J1-2為微小桿菌屬(Exiguobacterium)、E1J4-1和A3J1-1為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前人關于微小桿菌屬(Exiguobacterium)降解石油烴的論文較少。
1實驗方法
1.1篩選
參照董丁[4]論文配置培養(yǎng)基《微生物學實驗》[5]配置所需培養(yǎng)基,取2g從大慶油井附近采集的油污土,使用前一直置于-80℃環(huán)境。將土壤置于含油10%的100ml無機鹽培養(yǎng)基中,并加入幾顆玻璃珠,在160rpm、30℃條件下?lián)u床震蕩培養(yǎng)5d后,取10ml培養(yǎng)液轉移轉移到新的含油無機鹽培養(yǎng)基中,160rpm、37℃條件繼續(xù)搖床震蕩培養(yǎng)5d,連續(xù)馴化傳代5次。
取100μL培養(yǎng)液涂布于油平板上,置于37℃培養(yǎng)16h,挑取不同形態(tài)和顏色的單菌接種于含油培養(yǎng)基中,連續(xù)劃線培養(yǎng)3次,直至鏡檢無雜菌,得到純化菌株。分離出的菌株轉接到石油固體培養(yǎng)基并生長良好,則認為該菌具有潛在的降解石油烴特性,即為待篩菌株。
1.2鑒定
觀察三株細菌的菌落形態(tài)邊緣、顏色和透明度等并做好記錄,其次參照《微生物學實驗》[6-7]進行細菌生理生化試驗,最后依據(jù)《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8]和《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9]對細菌進行鑒定。
1.316SrDNA鑒定
參照王立秀[10]研究,利用提取的細菌基因組DNA模板,使用通用引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492R(5′-TACGGCTACCTTGTTACGACTT-3′)對篩選出的石油降解菌的16SrDNA基因進行擴增。
2分析
2.1石油降解菌特征
通過觀察得出:菌株C3J1-2菌落呈圓形、淺黃色、菌落正反面顏色差別不大、有異味、菌落中部凸起、表明光滑、濕潤、有光澤、菌落不透明、邊緣不整齊;菌株A3J1-1菌落呈圓形、乳白色、菌落正反面顏色差別不大、無異味、菌落中部凸起、表明光滑、濕潤、有光澤、菌落不透明、邊緣整齊。
2.2生理生化實驗結果
菌株C3J1-2的革蘭氏染色為陽性,接觸酶試驗陽性,氧化酶陰性,V-P實驗陰性,好氧性為陽,硝酸鹽為陽,甲基紅試驗為陰,明膠水解為陽,淀粉水解為陽,油脂水解為陰,石蕊牛奶試驗為陰,吲哚試驗為陽,葡萄糖發(fā)酵不產(chǎn)氣;菌株A3J1-1革蘭氏染色為陰性,接觸酶試驗陽性,氧化酶陰性,V-P實驗陰性,好氧性為陽,硝酸鹽為陰,甲基紅試驗為陰,明膠水解為陰,淀粉水解為陽,油脂水解陽,石蕊牛奶試驗為陽,吲哚試驗為陽,葡萄糖發(fā)酵不產(chǎn)氣。
2.316SrDNA鑒定
將測得的16SrDNA序列提交至GenBank,下載同源性達97%以上的序列,用MEGA軟件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最終得出,鑒定C3J1-2為微小桿菌屬(Exiguobacterium)、E1J4-1和A3J1-1均為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
3結論展望
最終得出,鑒定C3J1-2為微小桿菌屬(Exiguobacterium)、E1J4-1和A3J1-1均為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本研究豐富了石油烴降解菌的研究,為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復提供了菌種資源和相關信息??梢陨钊脒M一步研究細菌的具體降解效果,未更好發(fā)揮細菌作用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曹云者,施烈焰,李麗和,李發(fā)生.石油烴污染場地環(huán)境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J].生態(tài)毒理學報,2007(03):265-272.
[2]汪洋.大慶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堆肥修復及微生物群落結構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7.
[3]涂書新,韋朝陽.我國生物修復技術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4(06):20-32.
[4]董丁,盧彥珍,唐美華,陳國松.一株石油烴高效降解菌的篩選及降解性能研究[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9(03):58-62+89.
[5]陳敏.微生物學實驗[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6.
[6]程麗娟,薛泉宏.微生物學實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7]程水明,劉仁榮.微生物學實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5.
[8]東秀珠,蔡妙英.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9]R.E布坎南,N.E.吉本斯,等.伯杰細菌鑒定手冊(第八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10]王立秀,陳偉,謝桂林,周亮.阿南原,等.跳腸道細菌的分離鑒定及降解纖維素細菌的篩選[J].昆蟲學報,2018,61(07):83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