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強 李震
(四)瓜瓞單耳杯
《詩經(jīng)·大雅》中《綿》云:“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惫险叨嘧?,其葉綿延?!岸嘧选币糁C“多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之中多子即謂多福。瓜葉綿延者,意謂子孫生生不息,有祝頌子孫萬代昌盛之意。故“瓜瓞綿綿”,就成為一句祝愿子孫昌盛、興旺發(fā)達的吉祥成語,在傳統(tǒng)工藝文化中也成為一種寓意深遠的傳統(tǒng)民俗經(jīng)典造型與吉祥傳統(tǒng)裝飾紋樣。宋元時期金銀材質(zhì)的金瓜或銀瓜杯都屬此類傳統(tǒng)經(jīng)典杯盞款式。
四川彭州宋代窖藏出土的金瓜杯(圖1),彭州市博物館館藏,這是一件仿生器。制作工匠巧妙利用瓜的形狀,把瓜剖成兩瓣,以此為母型制作成一件金瓜杯。金瓜杯高3.6厘米,重101克。此盞方唇,直口,斜腹,圓底。金器整體呈長條五棱瓜形。瓜柄扭成一圈;瓜蒂處裝飾有五片葉子,每片葉子分別裝飾著細密的葉脈紋;瓜棱內(nèi),用小魚子紋飾成卷草紋,近瓜臍處飾有雙卷葉折枝花紋,內(nèi)里以小碎點紋襯地;瓜臍外鼓,瓜臍上面飾著小碎點紋。瓜臍邊上鏨有“齊”字的銘文?!肮闲纹鳌笔墙疸y器的常見造型,如瓜棱瓶、瓜棱壺等,但瓜形盞還是首次被發(fā)現(xiàn)。這類器物的造型匠心獨運,自然清新,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這件金器的時代風尚和制作者的生活情趣。“仿生器”在宋代的窖藏文物中屢見不鮮,這也體現(xiàn)了宋人普遍的審美風尚和高超的工藝水準。
南宋銀鎏金瓜形杯,福建博物院藏(圖2)。長9.5、寬4.3l厘米,福建福州茶園山許峻墓出土。此器銀質(zhì),瓜形,通體鎏金。器型為瓜形,呈瓜棱六瓣,一端連接瓜蒂與枝葉為把。瓜葉枝藤纏繞,刻工精湛,造型新穎別致,具有宋代造型風格。
元代初期的金銀器制作基本沿襲了宋代金銀器的制作工藝和藝術風格。元代金銀器在宋代金銀器的基礎上,工藝、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并逐漸形成自身的時代特色。湖南臨澧新合、益陽八字哨元代窖藏出土銀枝梗瓜杯,是元代金銀器制作延續(xù)宋代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經(jīng)典代表作。
湖南臨澧新合元代窖藏出土銀枝梗瓜杯(圖3)。
湖南臨澧新合元代窖藏出土金瓜瓞單耳杯(圖4)。
湖南益陽八字哨元代銀器窖藏出土銀鎏金梵文綏帶結(jié)單耳杯(圖5)。
受宋元時期金銀器金瓜杯的造型以及吉祥寓意的影響之下,龍泉窯也燒制有類似的青瓷瓜瓞單耳杯。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瓜形類仿生作品十分稀少,彌足珍貴。目前筆者所見僅為兩件,一件為浙江省博物館典藏的元代龍泉青釉瓜式杯,另一件為龍泉蘆溪山房典藏元代龍泉青釉瓜瓞單耳杯。
元代龍泉青釉瓜式杯,浙江省博物館典藏(圖6)。高4.4、口長8.1、口寬6.9厘米。此杯直口,圓唇,杯外壁分成六瓜瓣,外口的一端貼瓜莖和雙葉,形似被對半切開的鮮瓜,設計巧妙,里外施青灰釉,平底無圈足。
元代龍泉青釉瓜瓞單耳杯,龍泉蘆溪山房典藏(圖7)。高6、寬9.5、長11厘米。此杯直口,圓唇露胎,胎質(zhì)呈磚紅色,杯外壁分成六瓜瓣,外口的一端貼瓜莖和雙葉,形似被對半切開的鮮瓜,設計巧妙。
(五)花式盞
金銀材質(zhì)具有很好的延展性,便于錘打成形,易于鏨刻花紋,所以宋元時期的金銀茶盞酒具的造型,多見以自然植物的花朵瓜果樣式為仿生母型,制造出各種各樣的花式盞具杯碗。其經(jīng)典代表佳作,當屬如前所討論貼花盞時介紹的江蘇溧陽平橋南宋金銀器窖藏出土的銀鎏金梔子花盞、梅花盞、葵花盞等。受宋元時期這類金銀花盞的造型以及裝飾風格的影響,龍泉窯也生產(chǎn)燒制了大量的具有金銀花式茶盞風格的青瓷盞具。
南宋龍泉哥窯花口盞,龍泉吳甲堂典藏(圖8)。高6、口徑10、足徑3.8厘米。此盞,六曲花口,斜弧腹,內(nèi)壁凸六條筋,外壁十二道棱線,圈足小而高,通體施天青色釉,釉面溫潤肥厚,器身滿布淺白斷紋,圈足呈鐵褐色。
南宋龍泉哥窯八方杯,龍泉吳甲堂典藏(圖9)。高5.3、口徑9.2、足徑3.2厘米。此盞,敞口,八邊形,自口往下內(nèi)收,圈足。內(nèi)外施青色釉,釉面土沁嚴重,破損處可見胎釉呈夾心狀,紫口鐵足。
南宋龍泉哥窯八方杯,龍泉吳甲堂典藏(圖10)。高5.4、口徑8.7、足徑3.5厘米。此杯口呈八角形,侈口下收斂至圈足,器壁較薄,圈足規(guī)整,內(nèi)外釉色皆呈棕黃色,圈足呈紅褐色。
南宋龍泉哥窯八方杯,龍泉吳甲堂典藏(圖11)。高5、口徑9.8、足徑2.8厘米。此杯口形作八角,侈口下收,圈足較小。
南宋龍泉窯哥窯花口盞,龍泉吳甲堂典藏(圖12)。高5.4、口徑9.8、足徑2.8厘米。此盞口作八瓣花口形,壁自口唇下收斂至圈足,圈足較小。內(nèi)外施青綠釉,釉面土沁嚴重,口沿剝釉處露黑胎,圈足呈褐鐵色。
元代龍泉窯青釉八角杯,浙江省博物館藏(圖13)。高5.6、口徑9.6、足徑3.3厘米。此杯口腹作八角形,侈口,自唇下收,內(nèi)為尖底,圈足較高,施粉青釉,口沿釉薄泛白色,圈足括釉整齊,呈褐紫色。
(六)菊瓣盞
菊、梅、蘭、竹被中國文人稱為“四君子”。菊花開在深秋,經(jīng)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是中國文人崇尚的高風亮節(jié)精神的象征。同時菊花也象征久長,寓有長壽富貴之意。在宋元時期以金銀所制的花式盞中,多見以菊紋為飾或以菊花為形的茶盞,統(tǒng)稱菊瓣盞。
南宋菊瓣紋銀盞,浙江省博物館典藏(圖14)。口徑10.1、底徑5.5、高4.6厘米。此盞圓唇,口微外侈,口呈多曲狀,共計二十四曲,弧腹,呈凸起菊瓣狀,圈足外撇亦呈菊瓣形,器內(nèi)底以花蕊為飾,整器似一朵盛開的菊花。
南宋金質(zhì)菊花盞,四川彭州市博物館藏(圖15)。高4.6、口徑10.4、底徑4厘米,重124克,四川彭州南宋金銀器窖藏出土。此碗是一件代表南宋時期金銀器仿生器制作最高水平的作品。其以器底制作成菊花蕊,器壁制作成菊瓣,將器物的紋飾與器型有機結(jié)合,使碗體似一朵盛開的菊花。
元代蜜蜂趕菊銀質(zhì)菊花盞,湖南漣源橋頭河鎮(zhèn)石洞村元代銀器窖藏出土(圖16)??趶?1.6、底徑5.2、高6.2厘米,重80克。整件銀盞以菊花為造型設計制作,敞口,深腹,腹壁為菊花瓣痕,高圈足,圈足外壁也以菊花瓣紋裝飾。銀盞的精彩之處在于盞內(nèi)的生動裝飾。盞心表現(xiàn)了菊花的細碎花蕊,密密點點,飽滿緊實,由花蕊而外層層疊疊排布4環(huán)菊花瓣,花瓣長短相間,左右錯開。最內(nèi)一層菊花瓣細密瘦長,圍繞花蕊成圓環(huán)狀緊致鋪展開,每一花瓣之內(nèi)還刻有一細痕,這一層繁密緊湊,盡顯花瓣的嬌嫩和活力。從內(nèi)而外的第二層菊花瓣精致醒目,共有32瓣,均為素面,圍成環(huán)的菊花瓣形似鋪展開的折扇扇面,內(nèi)窄外寬,挺拔朝上,花瓣瓣尖圓潤厚實,這一層疏朗有序,凸顯了菊花花瓣肥厚飽滿、生命力旺盛的特點。由內(nèi)而外的第三層菊花瓣共計32瓣,隨著銀盞腹壁的外凸,這一圈的面積更大,菊花瓣造型也更為寬闊,每一花瓣橫跨第二層花瓣的相鄰兩個花瓣,依然是素面,這一層厚重規(guī)整,展現(xiàn)了菊花瓣成熟燦爛的一面,并和第二層一起裝飾了銀盞腹壁的絕大部分面積。銀盞的口沿被處理成由32瓣花瓣組成的波浪形,這是由內(nèi)而外的第四層菊花瓣,這一層菊花瓣內(nèi)還鏨刻有折枝花紋?;ㄖφ姓沟木栈ǚ枷闼囊?,引來兩只前來采花的蜜蜂,相對而舞,撲翅嬉戲。這種以模仿自然界花朵為造型制作的盞即是元代時期流行的象生花式盞,常見的有菊花盞、葵花盞等。以蝴蝶、蜜蜂與菊花搭配的紋飾稱之為“蝶趕菊”“蜂趕菊”,表達了古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受宋元時期流行的金銀材質(zhì)菊花盞的影響,龍泉窯生產(chǎn)制作了大量的青瓷菊花盞,其代表經(jīng)典款式有以下幾種:
元代龍泉窯青釉菊花大碗(圖17)。高11.2、口徑26、足徑6.5厘米。此碗,敞口,圓唇分38瓣,圓弧腹下收,雞心底,圈足,腹刻內(nèi)凹外凸菊瓣紋,分上下兩段,菊瓣交錯,造型優(yōu)美,裝飾簡練。胎灰白,施青灰釉,圈足底露胎,呈朱紅色。1984年青田縣鶴城鎮(zhèn)窖藏出土。
元代龍泉窯青釉菊紋盞,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典藏(圖18)。高4.5、口徑8.3、足徑3.3厘米。此盞敞口深腹,圈足,盞作上下兩層菊花形,上層與口沿作成28瓣,內(nèi)壁菊瓣成凹欏形,外壁成直條形。施青灰釉,足底無釉處,露胎成朱紅色。1980年龍泉市供村出土。
元代龍泉窯青釉菊瓣盞,惜瓷草堂典藏(圖19)。
(七)蓮瓣碗
蓮作為花中君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作為一種理想人格的象征。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稱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薄吧彙迸c“廉”諧音,故“青蓮”又是“清廉”的象征。蓮花又象征純潔的愛情,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薄吧彙迸c“連”音同,又蓮蓬結(jié)子稱蓮子,故“蓮”又是“連生貴子”之吉祥寓意的形象直觀的表達。蓮花是佛教的代言之花,故佛教中有蓮花座、蓮花臺,為佛教菩薩的法座。以蓮花瓣作為器物的紋飾興盛流行于南北朝。金銀器物之上以蓮瓣為飾也是盛唐金銀器工藝品之最常見的一款經(jīng)典紋飾。
南朝婺州窯刻劃蓮瓣紋碗,惜瓷草堂典藏(圖20)。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圖21)。高5.5、口徑13.5厘米,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有兩只,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這兩件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僅見的最富麗堂皇的金碗。
唐鎏金蓮瓣卷荷葉圈足銀水碗,陜西省法門寺博物館藏(圖22)。高8、口徑16、足徑11.2厘米,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此碗侈口,尖唇,圈足。碗壁為雙層仰蓮瓣,下層素凈,上層蓮瓣之忍冬卷葉邊與石榴形蕊心鎏金??谘丶獍曛g飾扇形花瓣,一圓形花葉托于雙層蓮瓣之下。圈足為卷荷,喇叭圈足之上鏨刻四片向上翻卷的荷葉,荷葉邊飾為露頭隱尾之摩羯魚。外底鏨刻有“衙內(nèi)都虞候兼押衙、監(jiān)察御史安淑布施,永為供養(yǎng)”發(fā)愿文。內(nèi)足壁墨書密教咒語。此碗與四閼伽瓶同為智慧輪所供,《物帳碑》稱之為閼伽水碗。閼伽水碗為供奉水之具,其圈足所飾之魚梵名摩羯魚,意譯為大體魚、鯨魚、巨鰲。為經(jīng)論中多處記載之大魚,被視為與鱷、鯊魚、海豚等同類,或為假想中之魚。印度神話中,以之為水神之坐騎。
南宋銀鎏金芙蓉花盞,東陽市博物館藏(圖23)??趶?、底徑3.9、高4.7厘米,1978年浙江東陽東郊斯村出土。
受唐宋時期流行的金銀器械蓮瓣紋飾的影響,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裝飾款式繼承和發(fā)揚了這種文化傳統(tǒng),生產(chǎn)制作了以下幾款蓮紋經(jīng)典青瓷產(chǎn)品。
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紋碗,麗水市博物館藏(圖24)??趶?8、足徑4.4、高7.5厘米,浙江麗水金橋頭村南宋德祐元年(1275)葉夢登妻潘孟光墓出土。
北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直口盞(金繕修復),惜瓷草堂藏(圖25)??趶?、高4.5、底4.3厘米。
南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碗,惜瓷草堂藏(圖26)。高6.5、口徑15、底徑4.5厘米。
南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碗(金繕修復),惜瓷草堂藏(圖27)。高7、口徑15、底徑4.5厘米。
元代龍泉窯青釉蓮瓣盞(金繕修復),惜瓷草堂藏(圖28)。高5、口徑11、底徑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