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鑫
歲末年初,冬春交替,每到此時,梅花就開始悄悄地綻放。古人愛梅,愛梅花暗香浮動的淡雅,更愛梅花凌寒傲雪的堅貞。種梅、賞梅、畫梅、詠梅,文人雅士以此為樂??墒撬麄儗γ坊ㄊ钦鎼蹎??不!在他們眼中,梅花只不過是一種供人觀賞的玩物罷了。
年復一年,在朔風呼嘯、飛雪漫天的日子里,梅花靜靜綻放,它在靜靜等待那個懂得欣賞的人。如果我是一株梅花,我一定要長在宋代杭州西湖的孤山上,長在一個叫林逋(bū)的人的家門口。
你要問我為什么?我想說,千百年來,只有他對梅花是真愛。因為他用自己的品格活成了梅的境界。林逋何許人也?相傳是一個隱居的人,在《宋史》的《隱逸傳》中可以找到他的名字。
在古代,隱者可是一個很前衛(wèi)的群體。他們是一群有理想、有個性又有點不太合群的人。莊子說,我要學那只大烏龜在泥巴里玩耍;嵇康說,一個不會打鐵的詩人不是好音樂家;陶淵明說,難道五斗米就要讓我低三下四了嗎?
到了宋代的林逋更絕了,不僅不做官當隱士,人家還是一個不婚主義者。難怪他住的地方叫孤山,那是打算要孤獨終老嗎?
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jié)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通過史書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林逋小的時候是很不幸的?!吧俟隆薄凹邑殹弊屵@個少年比同齡人對世態(tài)炎涼有更切身的體會。他努力學習,但學習的目的并不是考取功名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是他沒有機會去改變命運嗎?
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
就連當朝天子都知道他的大名,每年都會派人去問候他,可是他對于功名利祿毫無興趣。換成其他人受到這樣的禮遇還不高興壞了?就拿李白來說吧,唐玄宗召見李白的旨意剛下達,身在安徽南陵的李白就寫了一首《南陵別兒童入京》,詩末尾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那份得意之態(tài)透過文字,穿越千年。
林逋呢?不當官,不娶妻,那他的志趣在哪里呢?林逋的愛好可廣泛了,他喜歡種梅花、養(yǎng)仙鶴,工繪畫、善書法,過著一種閑適安逸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極為清貧的,可林逋卻甘之如飴。
相傳梅妻鶴子的林逋雖愛梅花,也只是種了一棵梅花。每到冬天雪后,林逋便來此賞梅?!懊费幋何纯辖担}人擱筆費評章”,林逋在雪天寫的《山園小梅》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題目如此低調(diào),內(nèi)容卻如此高調(diào)。孤山園中的一株小小的梅花,卻能夠在眾芳搖落之后傲然挺立。后人讀到這首詩,都十分傾慕“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所營造的情境,這讓傲氣的梅花又多了幾分婉約。詩人就在這高調(diào)、低調(diào)和婉約之中成就了自己文人的孤傲與狷介。作者寫梅花,其實就是在寫自己。冬日的清冷猶如人世的悲涼,而林逋就如這冬日的一抹暗香,他用清冷的境溫暖了世俗的心。
明人張岱在《西湖夢尋·孤山》中寫下這段文字:
山麓(lù)多梅,為林和靖放鶴之地。林逋隱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賜號和靖處士。常畜(xù)雙鶴,豢(huàn)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諸寺,有客來,童子開樊放鶴,縱入云霄,盤旋良久,逋必棹艇遄歸,蓋以鶴起為客至之驗也。
杭州西湖在北宋時期已是相當繁華,“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這首《望海潮》寫盡了杭州的盛景。
身居繁華之地,卻保持著一顆樸素淡泊的心的確非常難得。林逋隱居在西湖孤山,但也并不是與世隔絕。林逋怕出門到西湖游玩時朋友找不到自己,于是養(yǎng)了兩只仙鶴,目的是充當信使。當仙鶴盤旋時,他就知道有客人來訪,于是棹著小船就回來了?;蛟S,是童子特別了解林逋,如果林逋不喜歡的人來訪,估計就不放鶴了。
公元1028年,57歲的林逋走完了他詩意的一生。林逋這株山野的小梅最終凋零了。
湖上青山對結(jié)廬,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林逋回顧自己的一生,最得意的就是沒有寫過那些溜須拍馬的文字。在封建社會里,這是多么難得。林逋做到了,因此林逋才會如此自得。
每到冬春之際,雪花飄飛、梅花綻放之時,我們在清冷中總能憶起他,憶起那個孤標傲世的林逋。滋養(yǎng)我們的,是他的詩,亦或是他的風骨。
你知道嗎?我國古代還有哪些隱居山林或歸于田園的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