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語文教師在新時期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予以高度重視。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應積極響應新課標的要求,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考慮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和學習興趣,從而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以潘慶玉老師的《鄉(xiāng)愁》一課為例,主要采用評析的方式總結經(jīng)驗技巧,系統(tǒng)分析突出學生“主人”地位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并對以往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
【關鍵詞】鄉(xiāng)愁;學生主體地位;閱讀遷移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以往的教學方式未能盡善,學生的聽講效果也就難以盡美。因此,合理創(chuàng)新、尋求突破已經(jīng)是迫在眉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既要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應兼顧中學生學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明確目標,巧設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從而構建可以突出學生“主人”地位的、動態(tài)生成的、開放有效的教學課堂。
一、朗讀導入,引導學生把握情感基調(diào)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強,“枯燥、乏味”是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文科目的評價,甚至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學秩序能否得到良好的保障都是一個問題。所以需要用更靈活豐富的導入方式,“先聲奪人”地抓住學生注意力。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不僅可以迅速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且在“讀”的過程中還能對文本情感基調(diào)的把握起到一定的滲透作用。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出聲朗讀有利于學生右腦的開發(fā),對促進學生智力發(fā)育有極大的好處。學生朗讀時大腦處于“排空”狀態(tài),隨著有聲詩文進入腦海,學生更容易排除雜念進而沉浸在朗讀情境中。在潘老師的《鄉(xiāng)愁》這節(jié)課中,教師一開始提出問題:“對于課文《鄉(xiāng)愁》,應以愉悅還是傷感的情緒去朗讀?”學生默不作答,說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足。所以教師采取了師生合作的方式共同朗讀課文,既能夠起到教師的示范作用,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這種師生合作的方式共同朗讀,即便未經(jīng)教師的講解評析,也能與詩文作者實現(xiàn)跨時空的對話交流,從而進一步感知詩文的基調(diào),體會詩文的情感。因此,該教學活動很好地做到了“先聲奪人”,使學生在“讀”中對該詩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準備”地進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二、探究設疑,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
提問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在于凸顯教學方案的邏輯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F(xiàn)階段教學雖不乏教師在課堂上頻繁提問,但卻未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問題設置不得當,沒有巧妙靈活地設置問題;另一方面是問題設置與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和學習興趣不契合,沒有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師常以“對不對”“懂了嗎”等封閉式問題提問,自然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相比之下,潘慶玉老師在《鄉(xiāng)愁》一課的教學中則巧妙靈活地設置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開放式提問。即不預設具體的答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個性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這也與詩文品鑒賞析的原則不謀而合。
此時,潘老師又帶領學生走進作者余光中的生平經(jīng)歷,讓學生了解詩人離開大陸前往臺灣這樣一段背井離鄉(xiāng)的過往。在引導學生知人論世后重新回到詩文,再次進行巧妙設疑,在師生對話交流中明確“鄉(xiāng)愁”既是以時間為坐標軸,又是詩人空間足跡的轉移。通過巧妙設置問題,預留生成空間,給予了學生更自由的表達機會和更充足的思考時間。那么學生對詩文的解讀就更加鞭辟入里,也更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現(xiàn)代詩文的濃厚興趣。
三、字詞推敲,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字詞上的推敲,尤其是對于具有深刻含義的關鍵字詞,在推敲字詞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和鑒賞力。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推敲關鍵字詞體會文章中的情感,還應當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想象平臺,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與審美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鄉(xiāng)愁》這首詩的過程中,詩人余光中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了一張小小的郵票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填兩個字:“我在?? ? ?這頭,母親在? ? ?那頭”,將“我”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清晰地表達了出來。
根據(jù)教師的一步步深入引導,能夠啟發(fā)學生深度地思考,有助于學生將自身和母親的日常生活體驗與詩人在文中所表達的情感相結合。
四、閱讀遷移,豐富學生審美體驗
文本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托,也是師生展開教學活動的基礎,它絕不是限制師生閱讀的枷鎖。學生在形成一定的閱讀感知力、閱讀理解力、閱讀欣賞力、閱讀評價力后,下一步就是訓練學生的閱讀遷移能力。學生通過想象、思辨、批判,達到閱讀的最終目的,完成知識向能力的遷移,文本向實踐的遷移?!多l(xiāng)愁》作為一篇關于思鄉(xiāng)和母愛的詩文,這種題材在古今中外都是十分常見的,在立足文本的原則下適當拓展閱讀能夠有效地豐滿課堂內(nèi)容,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因此,這節(jié)課中教師結合了詩人余光中的其他作品進行解讀,通過提煉不同篇目中的共同特點來升華文本的主題思想。
在課上潘老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鄉(xiāng)愁四韻》《風? ? 鈴》,讓學生在相關的群文閱讀中,對“思鄉(xiāng)”這一陌生情緒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因此,適當進行課外閱讀的延伸,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又加強了學生對文本情感的把握,從而在課內(nèi)外的文本閱讀中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設計和語文教學活動中更應該注重在朗讀中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在巧妙設疑中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字詞推敲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在閱讀遷移中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從而努力創(chuàng)設并生成一個可以突出學生“主人”地位的、動態(tài)生成的、開放有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高涵.初中語文現(xiàn)代詩群文閱讀教學新探——以潘慶玉老師《月是故鄉(xiāng)明》群文教學為例[J].農(nóng)家參謀,2017(21).
[2]張心科.教育家的教學設計——周益民《望月》教學設計評析兼談其“詩化語文”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17(22).
[3]張元媛,陸一.人在詩意課堂中——《鄉(xiāng)愁》教學設計[J].江蘇教育,2017(59).
[4]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齊昕.《鄉(xiāng)愁》的意象教學[J].文學教育(上),2018(11).
作者簡介:劉希鵬,1997年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