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珩 張聰聰
摘? 要: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濱海旅游業(yè)逐步興起,相關旅游產業(yè)也逐步完善。而海南省作為國際旅游島,也將濱海體育項目作為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一部分。為此,海南省文體廳一直著手休閑體育規(guī)劃,并在三亞大力發(fā)展帆船、游艇、潛水等項目。而休閑潛水目前也成為三亞濱海旅游業(yè)的重要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將研究休閑潛水產業(yè)的開發(fā),分析俱樂部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經營和管理對策。
關鍵詞:潛水俱樂部? 經營? 管理? 教練
中圖分類號:G861.5?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a)-0154-02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休閑潛水已經被不少時尚白領所喜愛。而海南省四面環(huán)海,周邊小島嶼眾多,特別適合開展?jié)撍\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海南省休閑潛水業(yè)有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為了迎合更多的潛水愛好者,海南省潛水俱樂部數量也不斷增多。但是,海南省潛水俱樂部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較多的問題,需要進行研究和探討。
1? 海南潛水俱樂部發(fā)展現狀
為了了解海南省潛水俱樂部當前發(fā)展情況,筆者選擇了三亞萬科萬有引力潛水俱樂部、三亞特締思潛水俱樂部、三亞中仁潛水俱樂部這三家俱樂部進行分析。
1.1 經營方式
筆者所選的三家潛水俱樂部,都是直接獨立經營。而經營手段為會員制,通過廣告宣傳和打折的方式促進消費。現階段,潛水俱樂部除了開設潛水項目外,還有游泳、動感單車、操課等項目。三亞萬科萬有引力潛水俱樂部和三亞中仁潛水俱樂部都有考證課程,也是通過培訓和潛水員考證獲得更多的顧客資源。三亞特締思潛水俱樂部和海棠灣天房洲際度假酒店合作,經營方式也比較特殊。
1.2 課程設置
三亞中仁潛水俱樂部在課程設置上做的較好,吸引了較多的消費者參與。該俱樂部的PADI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很受歡迎,具體課程如表1所示。
在三亞中仁潛水俱樂部中,教練直接督導,而學生依據課程技巧來完成所有潛水技巧練習。每一個課程內容都非常重要,學生們循序漸進,達到學習潛水的最終目的。
除此之外,負責授課的潛水教練員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潛水教練員的能力,一般是由其資格認證情況決定的。分析這三家潛水俱樂部的26名教練員,只有4名教練員沒有獲得過潛水教練資格認證。而且,在對教練員進行調查時發(fā)現,現階段的健身教練培訓流程也很簡單,培訓中只是進行理論講課,涉及到的實踐練習很簡單。這就導致潛水教練自己的潛水動作都有偏差。當然,在這些教練員進行訪談時也得知,他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其他的渠道增進自己的潛水技能。
1.3 產品營銷
海南潛水俱樂部的產品營銷,可分為附加產品、形式產品和核心產品三種。附加產品是除了潛水運動課程之外的其他產品,也可以說是和潛水有關的配套產品,比如潛水衣、潛水裝備、運動飲料、潛水紀念獎章等等。核心產品則是潛水專業(yè)課程。課程有很多種,每一種都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潛水俱樂部能夠吸引廣大消費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潛水場地。但是,潛水場地很難維系好。且因為潛水的突發(fā)狀況較多,一些消費者會因為較多問題而出現不滿情緒。
1.4 海南潛水俱樂部教練員素養(yǎng)分析
潛水教練員的能力,一般是由其資格認證情況決定的。分析這三家潛水俱樂部的26名教練員,只有4名教練員沒有獲得過潛水教練資格認證。在對教練員進行調查時發(fā)現,潛水培訓只是進行理論講課,涉及到的實踐練習很簡單。這就導致潛水教練自己的潛水動作都有偏差。當然,他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其他的渠道增進自己的潛水技能。
2? 海南潛水俱樂部運營管理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和分析,最終了解到海南潛水俱樂部在運營過程中有以下幾類問題。
2.1 俱樂部課程項目短缺
目前海南潛水俱樂部雖然設有PADI OW課程,但事實上還應增加更多的專業(yè)課程。而且,俱樂部服務項目都基本類似,開展的教學課程也比較簡單,缺少促銷推廣,屬于等客上門。因為俱樂部課程過于同質化,使得會員難以得到轉化。而且,筆者調研的三家潛水俱樂部還算較為專業(yè),而其他的大多數潛水俱樂部都沒有構建營銷網絡,也沒有事先做消費者滿意度的調查工作,所以沒有穩(wěn)定的客源。
2.2 俱樂部機構設置簡單
雖然海南潛水俱樂部內工作人員分工明確,但是這些機構設置還需提升。俱樂部沒有專門負責市場調研和推廣的部門,而且多數工作人員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在員工開展工作期間,更多的側重于教學上,卻沒有經營管理上的經驗。所以,運營期間都屬于粗放式。
2.3 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弱
潛水俱樂部屬于服務型行業(yè),需要為消費者準備舒適的環(huán)境和周到的服務。所以工作人員的服務觀念需要提升??墒?,在俱樂部中,教練員對待會員的態(tài)度還是以教學為主,故以教學的高姿態(tài)與會員溝通。這也使得會員在潛水教練員面前唯唯諾諾,不敢主動提問題,限制了自主性發(fā)展。而且,部分會員因為教練員的嚴苛而感到不滿。
2.4 潛水場地有局限性
潛水俱樂部在海南地區(qū)有很多。一些大型的潛水俱樂部壟斷了環(huán)境較好、知名度較高的海域。而其他的潛水俱樂部則很難有合適的潛水場地。創(chuàng)建潛水俱樂部容易,可是運營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因為缺乏營銷理念,也沒有和潛水場地管理者溝通,甚至有短時間更換多個潛水場地的情況。當行業(y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沒有合適的潛水場地就沒有抵抗風險的能力。
3? 海南潛水俱樂部發(fā)展趨勢
根據上文的調查結果分析和相關問題解讀,筆者隨即整理了海南潛水俱樂部之后的發(fā)展對策和解決方案。具體將從管理體制、工作人員規(guī)范、特色課程開發(fā)、產品銷售渠道和潛水場地調整這五個方面進行綜述。
3.1 合理設定特色課程種類
雖然海南省大多數的潛水俱樂部都設有PADI潛水員課程,但是,除了這一課程之外還可以增設其他的課程種類。比如PADI進階開放水域潛水員、EFR緊急第一反應救護課程,或者是專門針對初學者的零基礎潛水教練培訓。三亞市除了在三亞的海域進行潛水之外,俱樂部還可以定期舉行其他的潛水活動,去泰國、菲律賓等。分析目前俱樂部開展的課程形式,基本還是面向較為普通的消費人群。增加更多的特色課程,效果會更好。
3.2 合理規(guī)劃,管理體制統一化
每個俱樂部的實際情況都不同,所以在設置上可以較為隨意,但是也要遵循相應的工作原則,如目標一致、責權對等、分工協作和安全第一。加強俱樂部組織管理是為了保證有能力者做勝任的工作。游泳俱樂部各個部門雖然分開,職責不同,但是都要由管理層統一指揮,做到協調統一。俱樂部管理者也要注重俱樂部的學習,并參照國家頒發(fā)的制度準則,協調俱樂部內部的利益沖突。
3.3 對工作人員及教練加以規(guī)范
潛水教練員的資質和工作能力是非常關鍵的。首先要培養(yǎng)潛水教練員的專業(yè)能力,由高校加強對潛水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除此之外,三亞市是海南省重要的旅游城市,可以在政府引導下設立更多的社會性專業(yè)課程,比如潛水醫(yī)學、潛水技術學、潛水俱樂部管理等。而為了獲得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的參與,俱樂部之間還可以組織潛水比賽,發(fā)掘出更多的優(yōu)秀教練員。
3.4 大力發(fā)展?jié)撍畧龅睾推鞑?/p>
三亞市是海南省重要的休閑旅游城市,其潛水俱樂部發(fā)展也應加強規(guī)劃和管理。海南休閑潛水根據地區(qū)不同采取不一樣的潛水娛樂方式。比如小東海以珊瑚潛水為主,三亞后海以無名沉船為主,亞龍灣為巨石潛水為主,大東海為海底大石為主,蜈支洲島以觀賞海洋生物為主。故此,可以根據不同的海域,引導俱樂部打造不一樣的潛水娛樂項目。就以亞龍灣為例,該地區(qū)的水下環(huán)境是沙地和礁石,在海水中能見度在20m之內。通過對沙地、峭壁和礁石的開發(fā),俱樂部可以建立專業(yè)性較強的潛水項目。
除此之外,相關的潛水用品和用具也可以進行研發(fā)。俱樂部除了可以提供教學課程之外,潛水專用器材和用品也是獲利的方式。
4? 結語
海南省有著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優(yōu)勢,非常適合發(fā)展休閑潛水產業(yè)。而海南省內許多潛水俱樂部在運營管理中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課程項目短缺、機構設置簡單、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弱、潛水場地有局限性。筆者隨即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如合理設定特色課程種類、管理體制統一化、規(guī)范工作人員及教練、大力發(fā)展?jié)撍畧龅睾推鞑牡?。期望通過本文的撰寫和分析,能夠為海南省潛水俱樂部的經營和發(fā)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聰,袁東,王進.海南體驗式潛水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4):124-128.
[2] 嚴正.海南島沿海地下潛水的利用[J].節(jié)水灌溉,2008(4):62-63.
[3] 陳景強.蜈支洲島潛水俱樂部休閑潛水轉型的可行性調研[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3):239,242.
[4] 薛居仁.淺析休閑潛水運動的鍛煉價值及其在北京地區(qū)發(fā)展存在的問題[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7):128-129.
[5] 王云峰.三亞俱樂部休閑潛水運動初次參與人群的水下適應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4,33(1):40-41.
[6] 劉程遠.北京市休閑潛水運動的發(fā)展現狀[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2):205.
[7] 蘇雄.休閑潛水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7):19-22.
[8] 陳瑜文.粵西地區(qū)休閑潛水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