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良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廣東 廣州 510080)
陽春盆地內部,鸚鵡嶺鎢錫礦與石菉銅鉬礦、錫山鎢錫礦呈三角狀分布,近年陽春地區(qū)石菉~錫山礦山密集區(qū)深部銅錫鎢礦戰(zhàn)略性勘查[2]、礦產地質調查與找礦預測[1]等項目在三角地帶石菉、錫山等地取得重大找礦突破,三角地帶西面鸚鵡嶺礦區(qū)找礦進展不大。本次找礦預測工作,結合陽春地區(qū)已有找礦成果,綜合新的找礦技術方法,對鸚鵡嶺東南部麻地山區(qū)段成礦潛力開展評價,以期在三角地帶西段取得找礦突破。
陽春鸚鵡嶺礦區(qū)地處陽春拗陷盆地南西段,區(qū)域上陽春盆地位于華南褶皺系南西段贛湘桂粵褶皺帶、云開隆起與湘桂粵坳陷的銜接部位,在區(qū)域礦產上處于桂東~粵西成礦帶東段吳川~四會斷裂成礦區(qū)帶之中。鸚鵡嶺礦區(qū)地處陽春南西段北西西向背斜中心,受巖體侵位影響礦區(qū)整體呈北北東向短軸穹窿,穹窿核部為鸚鵡嶺巖體,外圍為晚泥盆~早石炭世碎屑巖與碳酸鹽巖沉積建造。區(qū)內信宜~陽江斷裂與吳川~四會斷裂交匯,區(qū)域上位于北西向信宜~潭水構造巖漿巖帶上,巖漿活動強烈。出露的鸚鵡嶺巖體以黑云母花崗巖為主,次為花崗閃長巖、花崗斑巖等中酸性巖,呈巖株或巖枝狀產出,巖體時代屬燕山晚期。區(qū)內斑巖體剝蝕較深,圍繞其分布有類型多樣并具一定規(guī)模的多金屬礦床(已探明中型,具大型遠景[1,3]),從巖體往外具有明顯斑巖型礦床的分帶特征。
鸚鵡嶺礦區(qū)位于陽春拗陷盆地南西段,石菉銅鉬礦、錫山鎢錫礦床(三角地帶)西側,面積為15.3km2(見圖1)。
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和第四系地層。礦區(qū)處于北西西向背斜構造內,背斜構造軸部為上泥盆統(tǒng)天子嶺組,向外依次為上泥盆統(tǒng)帽子峰組、下石炭統(tǒng)孟公坳組、大賽壩組、測水組。巖性主要為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板巖、板巖、細砂巖、灰?guī)r、泥灰?guī)r等,局部受巖體構造等影響發(fā)生矽卡巖化、云英巖化等圍巖蝕變。礦區(qū)東部由于受鸚鵡嶺巖體侵入隆起形成一個穹窿,其處在吳川~四會斷裂與信宜~陽江斷裂交匯部位南側,陽春~崗美~潭水~永寧環(huán)狀斷裂西側。區(qū)內斷裂比較發(fā)育,現有資料統(tǒng)計共F1~F9共有9條。礦區(qū)南部北西西向F3斷裂使得部分早石炭世大賽壩組地層缺失。礦區(qū)主體巖性為黑云母花崗巖,其與天子嶺組呈正常侵入接觸,局部接觸界線呈鋸齒狀,局部可見規(guī)模不大的超覆接觸。巖體北東部傾斜較陡,南及西北部傾斜較緩。沿次級斷裂發(fā)育多種酸性巖脈,包括有花崗斑巖脈、偉晶巖脈和花崗巖脈等。礦區(qū)礦體主要賦存于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矽卡巖、角巖和矽卡巖化大理巖中,受內外接觸帶附近的網狀裂隙和圍巖層間裂隙控制,外接觸帶礦體形態(tài)多呈似層狀、長透鏡狀、脈狀或扁豆狀等平行于接觸面產出,內接觸帶礦體形態(tài)多呈團塊狀、囊狀及邊緣不規(guī)則的筒狀產出。區(qū)內已知的礦床(點)有鸚鵡嶺嶺頂云英巖型鎢鉬礦、鸚鵡嶺白婆袖云英巖型鎢鉬礦、鸚鵡嶺大坪鎢錫礦、鸚鵡嶺銅鑼地石英脈型鎢礦、牛馬坑鉛鋅礦、鸚鵡嶺鶴鬢坑、木蘭坑毒砂礦。礦區(qū)礦化水平分帶現象明顯,巖體從內到外,表現出鎢鉬→鎢錫→銅鉛鋅→鉛鋅的礦化分帶規(guī)律。鎢錫礦主要礦石礦物包括白鎢礦、黑鎢礦、輝鉬礦、錫石、閃鋅礦和方鉛礦等,脈石礦物包括有綠泥石、石榴子石、透輝石、螢石、符山石、綠簾石、石英和方解石等。礦石結構有浸染狀、碎裂結構和自形粒狀結構等,塊狀或條帶狀構造等。與鎢、錫、銅礦化有關的圍巖蝕變有矽卡巖化、角巖化、云英巖化、大理巖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和鉀化等,其中矽卡巖化最為普遍,以石榴子石~透輝石~符山石矽卡巖為主,其次為透輝石矽卡巖和綠簾石~透輝石矽卡巖,矽卡巖化與本區(qū)鐵、鉛、鋅、銅礦化關系密切,某些地段白鎢礦相對集中。帽子峰組的泥質粉砂質砂巖和石英砂巖以及天子嶺組的泥質灰?guī)r局部發(fā)生角巖化,角巖與矽卡巖常相間出現,主要的角巖類型有黑云母綠簾石角巖、長石綠簾石角巖、紅柱石黑云母角巖、透輝石角巖等,與角巖有關的礦化主要為鎢、鉬礦化;天子嶺灰?guī)r局部大理巖化,部分地段見鉛鋅礦化[3]。
根據區(qū)內成礦地質條件、礦體特征和成因機制等,確定區(qū)內鎢鉬礦主要礦床類型為斑巖、矽卡巖型。
圖1 鸚鵡嶺礦區(qū)麻地山區(qū)段地質簡圖
“三位一體”找礦預測地質模型是勘查區(qū)找礦預測理論遵循的原則,三位是指成礦地質體、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標志,一體是指礦體、礦床或礦田。“三位一體”反映的是成礦要素與成礦產物之間的空間關系,或者代表由某一個成礦地質體決定的礦床成礦系統(tǒng)的最小單元,如某斑巖體決定的次火山熱液成礦系統(tǒng)和同生斷裂決定的熱水沉積成礦系統(tǒng)。“三位一體”找礦預測地質模型中各項要素在陽春地區(qū)典型礦床中均有展現,我院近年在陽春盆地通過前期的區(qū)域地質礦產遠景調查及之后的各項專題研究工作,運用“三位一體”找礦預測理論,先后在鸚鵡嶺礦區(qū)外圍石菉、廟山、馬水、旗鼓嶺等地取得找礦重大突破。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所述:鸚鵡嶺礦區(qū)北東4Km~6Km范圍為石菉大型銅鉬礦床,礦體主要賦存于石菉巖體接觸帶內外矽卡巖及鄰區(qū)的矽卡巖化大理巖中,巖體內部也發(fā)育有脈狀、網脈狀礦體。近年來,通過新技術方法試驗在礦區(qū)深部矽卡巖中發(fā)現厚大的白鎢礦體。廟山區(qū)段位于石菉銅鉬礦老礦山以東3Km處,地表小范圍出露泥盆~石炭系碳酸鹽巖及碎屑巖建造,區(qū)內地表無巖體出露,物探綜合解析認為勘查區(qū)深部有隱伏巖體存在,物探驗證鉆孔ZK602圈定銅多金屬礦體17.48m、平均品位Cu 2.95%,其中塊狀礦體6.42m、平均品位Cu 6.3%。鸚鵡嶺礦區(qū)東面約4Km處的錫山鎢錫礦床,近年在錫山巖體西側及南側馬水農田地區(qū)驗證孔CK418揭露有厚約24m的銅鉛鋅多金屬礦化體。
麻地山區(qū)段位于鸚鵡嶺多金屬礦南東側。區(qū)內出露的晚泥盆世帽子峰組上部是頁巖、砂巖,下部是含燧石條帶的不純薄層灰?guī)r,可為良好的賦礦層位。早石炭世測水組主要是不透水的頁巖、砂巖及透鏡狀灰?guī)r等,是良好的礦液頂蓋阻擋層,下部是石磴子組灰?guī)r,是有利的成礦層位。
區(qū)內出露有超淺成的麻地山巖體,出露面積0.14km2,巖性主要為花崗斑巖,巖體內石英網脈、云英巖網脈及細脈中或其旁側見黑鎢礦、輝鉬礦、輝鉍礦、錫石、黃銅礦、黃鐵礦、毒砂、螢石等。巖體硅化、云英巖化強烈。
(1)地球化學異常特征。麻地山區(qū)段,在巖體與其接觸的帽子峰組、測水組地層上,土壤測量圈定有1:1萬的8/HJF異常。該異常以Mo、W、Sn、F高含量為特征,Mo、W、Sn、Bi、F、Ag、Cu、Pb、Zn、Hg等多元素組合。異常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長、寬范圍約1500m×1000m,其中高濃度異常中心范圍約600m×300m,濃集中心分布于異常西部。
在高值異常上,Mo異常濃度為80ppm~320ppm,峰 值 500ppm;W:800ppm~1000ppm;Sn:500ppm~1000ppm;F:5000ppm~9800ppm。Mo、W、Sn、F高值異常范圍套合較好。在異常北面分布有高濃度的Pb、Zn、Ag、Hg等元素異常,其中Pb:1000ppm~5000ppm;Zn:400ppm~800ppm;Ag:2ppm~8ppm。各元素異常構成一個規(guī)模較大,形態(tài)較完整的化探多元素綜合異常。異常水平分帶明顯。在異常中心部位,出現了W、Sn、Mo、Bi、F異常,五個元素彼此重疊,寬度約470m。向外兩側出現Pb、Zn、Ag、Cu異常,寬度350m~900m,最外側出現一些汞異常暈。三個帶構成一個多金屬水平分帶的結構模式。濃度分帶主要表現為W、Sn、Bi、Mo、F等5個元素在中心部位濃度最高,有一個濃集中心。W800ppm、Bi 160 ppm、Mo320ppm、Sn 400 ppm、F4000ppm為中心向外北東向呈扇形擴散,濃度逐漸減弱為W 100ppm、Sn 200ppm、Bi 80ppm、Mo 40ppm、F 2000ppm。從內向外元素分帶序列大致為Mo、W、Sn、Bi、F、Ag、Cu、Pb、Zn、Hg。
區(qū)內普查工作[3]獲得巖體地表原生暈,分析結果統(tǒng)計如表1。
由表1可見,在花崗斑巖中不同相的巖性中,W、Sn、Mo、F、Ag、Cu等元素含量較高,為中高溫熱液礦床特征[1]。
(2)地球物理特征。根據陽春地區(qū)石菉~錫山礦山密集區(qū)工作成果[2],鸚鵡嶺礦區(qū)處于北西~北北西向、北東向帶狀布格重力異常交匯部位(-G8重力低異常),區(qū)域重力場推斷深部基底主要為北西方向,巖基主要沿該方向侵入和分布,反映該地帶有隱伏巖體和北西、北東等方向的深大斷裂構造存在。本區(qū)多金屬礦化體均有磁性,磁異常是尋找區(qū)內隱伏礦床的主要異常標志。區(qū)內磁異常多分布于鸚鵡嶺巖體周緣,麻地山區(qū)段地處鸚鵡嶺黑云母花崗巖體露頭東側、1:1萬區(qū)域橢圓形ΔT磁異常帶上,磁異常長軸走向近南北,異常中心位于測區(qū)北側,中心強度大于170nT。麻地山花崗斑巖與北西側的鸚鵡嶺巖體兩者相距僅千余米,前者超淺層、后者深成,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明顯的磁異常,磁異常中心強度為160nT,范圍1km×0.6km,重磁測量成果推斷二者為同一巖漿源,巖株或巖枝根部相連并往北東方向延伸。根據電磁綜合測深剖面成果推斷,在石菉、錫山、鸚鵡嶺三角地帶,鸚鵡嶺巖體與石菉巖體為受斷裂分割的獨立巖體,鸚鵡嶺巖體深部往北東方向有隱伏延伸,巖體及其周圍多個磁異常推斷為隱伏斷裂及含磁性多金屬礦(化)體引起,其深部,尤其是隱伏巖體凹陷部位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激電測量在麻地山區(qū)段圈定2處IP異常,推測異常由鎢錫鉬等多金屬礦化帶綜合引起。其中IP-Ⅰ異常整體呈近南北向橢圓狀展布于測區(qū)東部,西側未封閉,表現為低阻高極化率特征,異常規(guī)模大、強度高,是本區(qū)尋找規(guī)?;嘟饘俚V體最有前景的異常。
表1 麻地山斑巖體原生暈元素含量表
(3)礦體特征。麻地山鎢錫礦位于麻地山區(qū)段及其北西側天子嶺、石蹬子組地層中,沿巖體接觸帶分布多條矽卡巖帶。礦體呈透鏡狀產于矽卡巖屮,圈定有鎢礦體10個,錫礦體9個,銅礦體5個。其中鎢礦體長20m~60m,個別大于200m,寬2m~18m,推深0m~30m,平均品位WO32.01%;錫礦體:長28m~142m,寬2m~18m,平均品位Sn 0.14%;銅礦體:長64m~240m,寬3m~40m,平均品位Cu 0.447%;鉛礦體:長128m,寬2m~4m,平均品位Pb 2.4%。主要金屬礦物有錫石、白鎢礦、方沿礦、黃銅礦等。
麻地山區(qū)段位于鸚鵡嶺多金屬礦南側,區(qū)內地層、構造條件有利,物化探異常發(fā)育顯著,巖體含礦性好。綜合上述成果,圈定2處找礦靶區(qū)。①麻地山花崗斑巖體北西側早石炭世石磴子組灰?guī)r地層。麻地山巖體產于倒轉背斜軸部,其上被測水組砂頁巖覆蓋,其形狀有可能為蘑菇狀,其磨盤的底部及巖管周緣為有利成礦部位,易形成接觸帶矽卡巖型礦床。麻地山巖體下部、倒轉背斜的頭部石磴子灰?guī)r,因礦液集中,構造、地層圈閉良好,容礦賦礦條件有利。②區(qū)段北側IP-Ⅰ異常區(qū)。該區(qū)域磁異常與激電異常疊加套合,重磁測量與電磁測深成果推斷鸚鵡嶺巖體深部往北東方向有延伸,延伸部位與IP-Ⅰ異常區(qū)部分重合,Mo、W、Sn、F等高值異常分布,地表礦脈走向與異常走向基本一致,是本區(qū)尋找規(guī)模化多金屬礦體最有前景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