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捐,是指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做慈善,“以最能夠產生正面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
說到裸捐,你可能馬上會想到比爾·蓋茨,2008年他在接受英國BBC電視節(jié)目《Newsnight》訪問時,表示將把自己名下的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其名下慈善基金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一分一毫也不會留給自己的子女”;周潤發(fā),2018年他也說要將自己名下的全部財產56億港元捐給慈善機構,另在談到放棄財富的原因時,他說:“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它?!薄?/p>
凡能做出這樣的決定的人,無疑都是大善人。那我今天就再來給大家介紹一位這樣的大善人——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生于徐州(其時,他父親范墉正在徐州擔任武寧軍節(jié)度掌書記),祖籍蘇州吳縣。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一生為官剛正不阿,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一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了,留下孤兒寡母,生活十分艱難。一年后,他母親謝氏改嫁給了淄州長山人朱文翰,他亦改姓了朱,名說。
范仲淹自幼讀書用功,大中祥符四年(公元lOll年),21歲的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悲傷不已,遂告別了母親,一個人跑到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拜了當世大儒戚同文為師,自此學問大進。四年后,他考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同時,認祖歸宗,恢復了他的本名。
此后,范伸淹一路做官做到了秘閣校理(掌皇家書冊)。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仁宗要在冬至日率百官在金殿為章獻太后(宋真宗的皇后)祝壽。范卻認為這一做法大大的不妥,于是,上疏仁宗:“您是皇上,是一國之君,金殿之上,您最大。您想盡孝心,只要在內宮帶著家人,給太后她老人家行個禮就行了。但要在金殿上率百官朝拜太后,那就是把家禮和國家法度混為一談了?!敝?,他又上疏太后,請她還政于仁宗(仁宗13歲繼位,因為歲紀太小,朝政一直掌握在章獻太后手中,而現在仁宗已經l9歲了)。
時,當初推舉范仲淹入朝為官的晏殊在得知此事后,大驚失色,就批評范:“你也太冒失了,你這么做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還會連累舉薦之人?!倍秳t據理力爭,還給晏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說為官者侍奉皇上,就當如此,凡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要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這么做,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一年后,他就被外放到了河中府通判,但他雖“處江湖之遠”,仍不忘“優(yōu)其君”。外放期間,他還多次上疏議政,終以一片忠心打動了仁宗。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章獻太后去世,仁宗一親政,就把范仲淹召回了京城,任右司諫。時,群臣多議太后垂簾時的為政之失,獨曾為章獻太后所惡的范仲淹卻認為太后秉政多年,雖有過失,但亦有養(yǎng)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就不要再追究章獻太后的過失,以成全其美德。真可謂是心底無私。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冬,郭皇后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筒因與郭皇后有隙,便拉攏了一些大臣,主張廢后。又是范仲淹站出來,力排眾議,使呂的陰謀未能得逞。但也因此而得罪了呂,又被外放為睦州知州。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州,辟所居南園之地,興郡學。時蘇州發(fā)生水災,他又親率民眾疏通了五條河渠。次年,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因其政聲卓著,時有諺云:“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景佑三年,宰相呂夷簡專權,大肆在朝中培植黨羽,任人唯親,一身正義的范仲淹又一次拍案而起,進《百官圖》,對呂的倒行逆施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時,范的好友梅堯臣曾勸他,世道如此,你就少說話、少管閑事吧。而范的回答卻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其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義。結果被呂扣上“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的罪名,貶知饒州。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攻宋。范仲淹又被仁宗召回京師,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陜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一介書生,披甲執(zhí)銳,竟因調度有方,而屢立戰(zhàn)功。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西夏王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為樞密副使。是年六月,諫官上言,稱范有宰輔之才,仁宗欲任命其為參知政事(相當于宰相),不就;八月,再拜,范才接受了。但隨后,他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都因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而受到了很大阻力,新政終以失敗而告終。去世前兩年,捐全部家產興建義莊,前無古人
慶歷五年正月,范仲淹被罷免了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知邠州(今陜西彬縣),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時,范已抱病,不耐西北邊地的嚴寒,遂上表,請改知鄧州(今河南鄧州市),獲得批準。
此后,范在鄧州一待就是三年,在他的治理下,鄧州百姓安居樂業(yè),其傳世名篇《岳陽樓記》也是寫于鄧州?;视釉辏ü?049年),他又被調任了杭州知州。這時,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他的子弟都以為他要隱退了,于是,便商議欲購置一些田產,供其安享晚年。不料,卻被他嚴詞拒絕了。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時,他竟做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決定:捐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產,在蘇州建立一個義莊——范氏義莊。
這個連村帶地約1000畝的義莊,一直運作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國時,它還存在。
那他又是怎么想到要建這樣一個義莊的,據說是有天夜里,他做了個夢,夢見蘇州一帶發(fā)生了饑荒,大片田地荒蕪,餓殍遍地,很多范氏族人生活潦倒。夢醒后,他就做出了這個決定。
不久,范仲淹叉寫了一篇《告諸子書》,闡明了他建這個義莊初衷:“吾吳中宗族甚眾,于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茍祖宗之意無親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以下,積德百余年,而始發(fā)于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血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今伺顏以入家廟乎?”
雖然,他這個義莊的建立,是以庇佑其范氏孤寡無依、生活潦倒的族人為宗旨的,但畢竟是捐出了全部家產,救助貧苦,如此善心,不可謂不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