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
摘?要:新聞作為面向大眾的審美客體,既是審美主體生產和認識的對象,也是審美主體意識結構形成的基礎。新聞并不是孤立的、靜止的事物,而是參與到了審美傳播主體和審美接受主體這一復雜的關系之中,即審美主體生產和消費著新聞作品,新聞作品傳遞著審美主體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關系所帶來的,是新聞審美消費的轉向和審美主體意識結構的重塑。
關鍵詞:新聞美學;審美主體; 審美消費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5-0054-04
信息的傳播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它是傳播者、媒介和接受者合謀的產物,新聞也不例外。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生產的原始文本,是傳播者觀念的直接表達;媒介特性決定文本的傳播方式,這種方式讓原始文本產生了一定的偏向性;而受眾在接收信息后,對文本進行自我意識的解讀,賦予了文本二次生命。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傳受主體逐漸融為一體,受眾的文本解讀與傳播者的觀念意圖可以實現互動和融合,從而進行新的意義生產。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新聞傳播既然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完整的作品狀態(tài),在解讀和評價時,就有好壞之分,新聞的內容、形式以及新聞實踐的過程都與美有著關聯。一個好的新聞作品能夠帶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受眾對新聞作品的閱讀和評價其實是一種審美消費,這種消費對象不僅僅是外在的注意力和時間,還包括自我的審美意識。然而我們也要看到,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受眾消費的話語權逐漸增強,接受者的審美特性也在影響著傳播者,這種影響回歸到新聞作品當中,最終又作用于人的意識。在這種循環(huán)往復中,新聞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相互同構,新聞的審美消費對審美主體進行了重塑。
一、新聞美學中的審美關系
在美學中,審美關系是指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超功利關系[1]。審美主體包括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審美客體是指審美主體生產和認識的對象。在審美關系中,審美客體是傳播主體的生產成果,因此,審美活動其實是接受主體通過審美客體與傳播主體進行對話的過程。新聞傳播活動大部分是出于功利的性質,但在傳受過程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所產生的直觀感受,即感性的認知,就是新聞的美之精髓。
(一)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
在審美關系中,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的關系隨著媒介的發(fā)展發(fā)生著改變。在傳統大眾傳播時期,“傳者本位”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傳者是傳播活動的主體,擁有著對信息的絕對掌握權,而受者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其話語權和參與權都得不到尊重;其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崛起和媒介的發(fā)展,“受者本位”思想開始取代強勢的傳者主體關系,新聞媒介越來越為大眾所關注,而新聞媒介也越來越依賴受眾的選擇而得以生存,新聞更偏向商業(yè)屬性,成為市場上被人挑選的商品;傳播的主動權逐漸下移到受眾的手中,新聞作為商品需要迎合受眾的需要,這似乎從一個極端轉向了另一個極端,例如西方“黃色新聞”的泛濫,中國新聞的過度娛樂化現象。
在后現代文化傳播中,傳受雙方走向互動和諧?!皞鞑サ膶嵸|只能是在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之間取得平衡,因為他們既是利益的共同體,又是利益的矛盾體。[1]”正如??滤f,話語即權力。話語的掌握來源于對信息源的壟斷,所以傳統的傳播關系中,傳播者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輸渠道的擴散讓話語權下放到受眾個體當中,受眾能夠與傳者進行直接的對話,更多的人參與到新聞活動中,既是新聞的接受者,又是新聞的傳播者。新聞的傳播也是一種審美活動,傳播主體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想象寄托到作品當中,而接受主體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意識對審美客體進行認識、解讀和重構,從而產生更為豐富的意義和內涵,這種重構在互動的過程當中反作用于傳播主體。在這樣的循環(huán)反復當中,主體的審美意識結構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二)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
法國結構主義思想家阿爾都塞認為,我們的意識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由文化建構的。文化不僅僅是生活經驗的表現,而且是意識和經驗的基礎,是意識形態(tài)。他的主體性理論認為,主體并非我們所理解的是個性化的和獨立自持的,而是隨著環(huán)境和條件不斷改變和充滿矛盾的。新聞有建構主體的功能,就像馬克思有一段經典論述:“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2]”從這個意義來看,有什么樣的新聞就會有什么樣的接受主體,在對新聞一次次的審美消費中,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也在不斷地重構。
根據皮亞杰認識論的觀點,新聞信息可以分為同構信息和異質信息。同構信息是適合主體審美要求和意識的客體對象,接受主體可以很容易將其同化吸收;異質信息則不符合接受主體的審美經驗和要求,需要接受主體做出順應和改變才能同化,或者,接受主體對異質信息做出相反的解讀和編碼,也就是霍爾所說的“對抗式解讀”。在這個吸收、順應和對抗的過程中,主體的審美意識與審美對象互相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變化。對于傳播主體來說,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傳播主體就已經預設了隱含讀者,新聞本身就包含著未來讀者的期待,但是這種期待不可能與受眾的期待視野完全一致,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受眾。因此,通過接收受眾提供的對抗式解讀信息,傳播主體又成為了接受主體,并且吸收來自受眾傳遞的異質信息,傳播者在此過程中改變自己的認知圖式,以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
所以,審美認識過程其實是主體審美意識結構不斷被建構的過程。審美客體不是專有的物品,而是指代的稱呼,在審美實踐中,審美客體只是人的意識的創(chuàng)造物,發(fā)生改變的并非審美客體,而是審美主體意識;但是,意識沒有作用到具體物質對象中去,這種改變也無法實現。
二、接受美學下審美主體的新聞審美趨向
接受美學產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聯邦德國,率先從事文學接受研究的便是被后人稱為接受理論雙星的沃夫爾岡·伊瑟爾和漢斯·羅伯特·姚斯。他們創(chuàng)立了接受理論,并集中研究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接受和反應,強調讀者在文學欣賞中的地位和作用[3]。接受美學主要以讀者為中心,認為讀者及其具體化的解讀構成作品的意義,期待視野和隱含讀者是接受美學閱讀的主要方法。從接受美學角度來看,新聞傳播中的受眾并不僅僅只是接受者,同時還是創(chuàng)作者,受眾在對新聞的具體化解讀過程中伴隨著一種閱讀期待和審美經驗,從而對新聞文本進行重構和理解。為了提高新聞的流量,媒體在新聞的創(chuàng)作中強調隱含讀者與受眾的視域融合,更傾向于建立一種受眾感興趣的新聞文本,比如“星、腥、性”的新聞文本,新聞娛樂化現象逐漸成為媒體中的普遍現象。但是近年來,受眾的審美回歸讓新聞生產和傳播逐漸恢復理性和藝術自覺。
(一)新聞娛樂泛化
新聞領域的傳播模式由傳者中心論轉向受者中心論,新聞娛樂化大勢所趨。一方面,新聞娛樂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新聞在激烈的商業(yè)競爭中不得不改變內部發(fā)展戰(zhàn)略;另一方面,受眾心理的趨利性、實務性、求俗性等特點使得娛樂化的新聞獲得更多的關注,新聞表現出來的娛樂化傾向是消費時代的自然表現。過猶不及,許多媒體走向了極端,過分強調“軟新聞”的吸引力,過分追求娛樂效應,引導著受眾走向庸俗化和媚俗化。
媒體人總是嘗試以多種方式達到超越受眾期待視野,獲得受眾的長期關注。“期待視野”是受眾接受文本的審美心理現象,包括期待系統、視野的變化、視野的重構[4]。對于媒體來說,受眾視野的變化和視野的重構需要長時間持續(xù)性的加以報道和宣傳,而對于期待系統,通過簡單的分析和迎合就能夠獲得巨大的流量和關注,因此,利用受眾的期待系統,迎合受眾口味成了媒體的家常便飯。人們往往會接受那些與自己期待視野一致的甚至超出自己期待視野的東西,而對那些不符合自己期待視野的作品表示懷疑和拒絕。于是,在市場化經濟體制下,媒體不得不尋求更多的關注而選擇那些符合受眾期待視野的社會新聞進行報道,而對于比較嚴肅的政治等硬新聞則較為輕視;或者在硬新聞中找到可以娛樂化的點進行重點報道,從而達到受眾的視閾、新聞報道的視閾和當下情景的視閾的融合。
(二)理性審美回歸
盡管娛樂化的新聞能夠表達受眾某種特定的訴求,其接近性、人情味、平民化與生活化的特點既能反映社會公眾在特定時間段內的情緒,也能使媒體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但近年來,新聞過度娛樂化現象遭到許多審美主體的拒絕和批判。媒體在新聞的內容和形式上過于注重娛樂功能或者硬新聞軟著陸,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嚴肅新聞的嚴肅性,稀釋著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觀。由于過多娛樂化新聞的包圍,新聞的輿論監(jiān)督弱化甚至走向歧途,麻痹著大眾的意志,宣揚不當的情緒。比如,媒體在一段時間內總是將報道焦點放在女大學生失蹤案上,相關的報道層出不窮,引起許多民眾的恐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聞娛樂化現象通常轉移了公眾對重要問題的注意力,淡化了矛盾,許多負面消息諸如暴力、色情等泛濫的出現,干擾著社會風氣,顛覆了公眾傳統的價值觀念。媒體為了搶占先機,在未核實新聞真實性的情況下進行新聞報道,反轉新聞的頻繁出現正在削弱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公信力。
審美主體逐漸回歸理性,并不是簡單的回歸到嚴肅和高冷的傳統審美觀念當中,而是將生活與藝術結合起來,追求審美化的生活狀態(tài),也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和理性審美的回歸,新聞形式上更加活潑,內容上追求深度,從而達到新聞真善美的要求。接受美學認為,受眾是核心,要重視受眾的接受。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伊瑟爾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隱含讀者”。伊瑟爾認為,完全按照文本的召喚結構進行閱讀的讀者就是隱含讀者,隱含讀者在作者寫作過程中一直存在,作者的寫作過程就是與隱含讀者進行對話的過程。這個理論和傳播學里面的受眾理論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新聞傳播者的心中也存在著隱含受眾,他們會根據隱含的受眾需求進行新聞的選擇和制作。人民網的官方微博在發(fā)布消息短訊的時候,以喜歡使用表情包的年輕網友作為隱含受眾,運用生動有趣的表情包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不僅讓新聞更有可讀性和貼近性,而且還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人民網的官微粉絲量也呈垂直上漲的趨勢。
三、新聞審美消費對審美主體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模糊,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已經成為常態(tài),新聞的生產也遵循著美的規(guī)律,新聞作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性,新聞美學應運而生。新聞作為審美對象雖然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但是在新媒介和資本的力量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就擺脫了主體的制約,形成自己的話語權并反作用于審美主體。
(一)外在實踐對審美主體的改變
新聞訴說的是事實,服務于大眾,滿足大眾的信息需要,然而,在市場化的今天,新聞傳播業(yè)作為信息產業(yè)面向社會,媒體之間競爭的愈加激烈,新聞的商品屬性愈加明顯,越來越影響著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對于傳播媒體而言,受眾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商品而存在的。表面上,媒體將新聞作為商品賣給受眾,實際上,媒體是將受眾的注意力販賣給廣告商來獲得利益,廣告成為新聞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此情況下,新聞媒體一方面要堅持黨性原則,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做好宣傳工作;另一方面在面對市場競爭時,要盡可能滿足受眾的需求,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擁有一席之地。媒體更多的以獲得受眾的注意力來評價傳播價值,這勢必會導致新聞媒介內容的庸俗化。所以我們經??匆娨恍﹫蠹埢蛘咝侣効蛻舳擞每鋸埢蛘唠x奇的標題、故事化的寫作手法進行新聞寫作。可以說,這種庸俗化的新聞內容讓審美主體逐漸變得低俗。另外,新聞報道中“軟新聞”的比例逐漸增多,報道娛樂化和庸俗化新聞內容變得單一,人們的審美意識也開始固化。新聞媒體這種商業(yè)化的屬性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新聞的內容影響著審美主體的意識,新聞形式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觀念,例如,新媒體環(huán)境下,娛樂化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受歡迎,這種新聞編輯形式對人們的審美體驗有著重大的影響。娛樂化的新聞報道是指媒介用娛樂方式提供信息和制作新聞,即為了迎合受眾娛樂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聞的內容和形式上過分注重新聞的娛樂功能,強調故事細節(jié)和事件的煽動效果,用戲劇或文學創(chuàng)作的手法描寫新聞過程,片面追求報道刺激和趣味[5]。更嚴重的是,在重大新聞事件當中,關注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吸引人眼球的不重要的細節(jié)。例如,在2019年2月發(fā)生的“趙宇見義勇為反被刑拘”事件中,一些媒體將焦點集中于被害者的身份上,將事件重點模糊化和流俗化,從而獲得大量流量。當新聞的形式大于內容,內容被形式分割為碎片散落在新聞當中,這種浮于表面或者失去重點的事件形象使得新聞失去了固有的意義。審美意識是人對對象的感知,我們將自己的情感、經驗等注入到審美對象當中,但如果審美對象是碎片化的信息,主體的審美體驗就會變得混亂,而審美的深度和人文關懷也隨之泯滅。
(二)內在認知對審美主體的重塑
除了與新聞生產有關的審美實踐能夠影響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審美主體對新聞本身的認知也會作用于主體自身。在媒介化的世界里,我們除了要接觸大量的新聞信息之外,還會快速體驗著新聞世界中的世間百態(tài),因此受眾閱讀新聞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信息的獲取,還有娛樂自己的需要,這種需要讓新聞與受眾一起進入狂歡。例如,在交通事故的相關報道中,許多媒體過多的強調駕駛人的身份和性別,尤其是關于女司機的報道。這一類的報道失去了新聞中的真,也缺少了新聞應有的善,而人們卻往往依照刻板印象,對這一類的新聞不加思考的歡迎和接受。新聞一味迎合受眾的需要來編輯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受眾的溺愛,這種審美消費似乎讓接受主體變得更加愉悅,但也使我們變得更加大眾化和娛樂化。
“凝視”是西方文論和文化批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攜帶著權力運作、欲望糾結以及身份意識的觀看方法[6]。觀看者被賦予了“看”的權力,確立了自身的主體位置,而被看者作為被“看”的對象,則被物化和他者化。拉康認為,在看與被看的過程中,凝視無處不在,它既來自主體,也來自客體,主體在這種自我和他者的交織關系中逐漸建構。新聞并不是完全的信息照搬,而是有選擇的報道,雖然是真實的記錄,但也離不開有技巧的語言。當我們接受新聞信息的時候,我們的所知所感并非來自于內在自覺,而是源于外在的影響。新聞在編輯時有自己的框架,當我們在享受新聞帶來的滿足和愉悅時,主體沉浸在“他者”的世界當中,我們也逐漸以“他者”的眼光作為我們審美評判的尺度。
四、結?語
“新聞活動也是人類的一種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新聞作品也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審美描述成果”[7]。在新聞審美的過程中,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以及審美客體三者所構成的是互相同構的審美關系。審美主體生產和消費審美對象,而審美對象又是人的意識形態(tài)的外在表現,對審美主體有著重塑的作用。人是萬物的尺度。只有主體的審美意識結構健全才能生產美的意象,如此才能在新聞消費中獲得良好的審美生態(tài)。健全的審美人格應該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這種和諧的狀態(tài)本身就是一種美。而如何健全審美主體人格,把自我從種種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審美的自由境界”是人們一直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一鳴.新聞接受的美學思考[D].湘潭大學,200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5.
[3]?羅旭.接受美學的主要理論觀點[J].大家,2010 (7): 32-33.
[4]?曾敏.接受美學與新聞故事化報道[J].青年記者,2008(14):28-29.
[5]?陳力丹,劉寧潔.一樁典型的“傳媒假事件”——論“楊麗娟追星事件”報道中傳媒的道德責任[J].新聞界,2007(2):3-6.
[6]?杜麗麗.后視鏡中的他者:“新維多利亞小說”中的歷史想象和敘事重構: The others in the rearview mirror :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in neo-victorian novel[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69.
[7]?季水河.新聞美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3.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