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濕熱敷配合康復鍛煉對提高四肢骨折術后關節(jié)活動度的護理,為臨床實踐總結經驗。方法 我院于2015年3月份~2019年5月份期間收治的四肢骨折術后患者中,從中選擇了9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病例數均為45例,前者接受中藥濕熱敷配合康復鍛煉,后者則接受常規(guī)護理模式,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1.1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肢體周徑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較為明顯(P<0.05);觀察組的腫脹消失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較為明顯(P<0.05)。結論 對四肢骨折術后患者應用中藥濕熱敷配合康復鍛煉進行護理干預,能夠優(yōu)化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四肢骨折;中藥濕熱敷;康復鍛煉;關節(jié)活動度;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6..02
四肢骨折患者的術后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容易出現一系列并發(fā)癥,常規(guī)的康復鍛煉難以順利進行,甚至會導致病情的加重,導致骨折端愈合不良。本次研究對象為四肢骨折術后患者,對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不同的護理方法的患者進行研究,通過臨床護理結果的對比來證實中藥濕熱敷配合康復鍛煉的臨床價值,如下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7年7月份~2019年10月份期間收治的四肢骨折術后患者中,從中選擇了9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病例,按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病例數均為45例。本次研究已與患者溝通并取得其同意,研究內容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45例患者中,包括了25例男性患者和20例女性患者,年齡在25~66歲之間,年齡均值為(41.25±3.62)歲;觀察組45例患者中,包括了26例男性患者和19例女性患者,年齡在24~65歲之間,年齡均值為(42.05±3.71)歲。兩組患者進行基本資料的比較,差異較?。≒>0.05)。
1.2 ?方法
進行關節(jié)活動度康復鍛煉前,測量所需鍛煉關節(jié)活動度度數,對照組接受一般護理模式,觀察組接受中藥濕熱敷配合康復鍛煉:術后恢復初期進行肌肉收縮鍛煉,做一些簡單的關節(jié)活動,骨痂成型之后,優(yōu)先進行輕微功能鍛煉,之后適當增加訓練強度與次數,待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后摘除固定護具,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修理訓練[4]。中藥藥方為20 g川牛膝、20 g威靈仙、20 g醋香附、30 g防風、20 g伸筋草、20 g透骨草、20 g黃柏、20 g蘇木、10 g紅花、12 g醋乳香、12 g醋沒藥、10 g花椒、10 g海桐皮、20 g路路通、6 g細辛,中藥房配好藥,送煎藥間煎好封袋后,送病區(qū),每次直接取一袋倒紗布巾上,加溫后敷于患肢關節(jié)處,外用薄膜包裹,神燈照射局部,每日2次,每次30 min[1],濕熱敷后進行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每日2次,每次20 min,被動活動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時以無明顯疼痛為度,每日鍛煉結束后測量所鍛煉關節(jié)活動度,再冰敷關節(jié)20分鐘,以減輕患肢關節(jié)腫脹,一般1周為一個治療周期,一個治療周期后再次評定,根據結果制定計劃,繼續(xù)功能鍛煉。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錄入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P<0.05時,表明兩組四肢骨折術后患者的相關研究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分析比較兩組的VAS評分、肢體周徑
干預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肢體周徑均下降,且觀察組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3 ?分析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為71.11%,觀察組的對護理工作的評價相對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四肢骨折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術后容易出現較多的并發(fā)癥,如果沒有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會出現肢體腫脹情況,導致靜脈壓升高,進而造成創(chuàng)口感染、骨髓炎甚至殘疾等嚴重后果。中醫(yī)藥濕熱敷能夠更好的發(fā)揮療效,加熱后貼于患者淤腫處,讓藥物滲透至筋骨,有效緩解術后腫脹與疼痛,促進創(chuàng)傷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起到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效果,促進了患者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2]。適當強度的康復訓練可以加快患者的恢復,能夠積極的改善預后,關節(jié)活動改善顯著。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評價普遍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肢體周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VAS評分、肢體周徑均降低,觀察組減少程度較明顯,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腫脹消失時間分別為(5.05±1.96)d、(9.30±2.33)d,疼痛消失時間分別為(4.23±1.85)d、(8.68±2.47)d,住院時間分別為(16.35±4.75)d、(19.96±5.02)d,差異較為明顯(P<0.05)。說明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中藥濕熱敷配合康復鍛煉能夠有效減輕腫脹程度,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其關節(jié)功能[3]。
綜上所述,中藥濕熱敷配合康復鍛煉四肢骨折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使患者疼痛感減輕,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 歡,陳 潔,熊 敏.冷熱敷與按摩配合情志護理對四肢骨折術后康復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2015,33(11):178-179.
[2] 焦 璐.濕熱敷中醫(yī)護理對骨折術后淤腫患者作用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6,35(14):179.
[3] 唐榮妹,鄭 蕓.優(yōu)化中醫(yī)護理臨床路徑對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1):129-131.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