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宋中期是中國古代文學歷史上文學發(fā)展最為繁盛的時間段之一。所謂繁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整個宋代的優(yōu)秀作家在這個時段最為集中;二是這段時期出產了大量各種文體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為什么北宋中期的文學能夠如此豐富多彩,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事實上,每個時期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與當時文人創(chuàng)作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從文人創(chuàng)作背景作為切入點可以對這樣的文化現象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關鍵詞:北宋中期;文人創(chuàng)作;文化政策;士人風貌;黨爭
作者簡介:楊麗瓊(1996-),女,白族,云南省臨滄市人,研究生在讀,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文學宋元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4-0-02
一般來說,創(chuàng)作背景包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研究不同的歷史時段,創(chuàng)作背景形成的側重點都會有所不同。根據北宋中期的段限,結合當時的文化發(fā)展情況,北宋中期文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在統(tǒng)治者的文化政策、北宋中期的文人風貌和文臣黨爭這三個方面的影響下形成,
一、“佑文抑武”的文化政策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當局統(tǒng)治者的文化政策總是影響文人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談到北宋中期的文化政策,一定要追及宋初太祖“佑文抑武”的國策。
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行武出身 ,通過“陳橋兵變”謀取了后周世宗柴榮的政權,所以趙匡胤對擁兵自重的后果非常清楚?!端问贰の脑穫鳌酚浽唬骸八囎娓锩子梦睦舳鴬Z武人之權?!盵1](卷436)宋太祖在建國后 通過“杯酒釋兵權”的策略謀取了開國武將的兵權,然后在全國施行“佑文抑武”的政策。受到宋太祖的影響,宋初至北宋中期的皇帝幾乎都遵循了這樣的基本思想,他們通過改革科舉考試來更好地踐行實行“佑文政策”。在科考的錄取名額上,宋真宗時曾錄取過1638人;在科考制度上,宋仁宗時增加了殿試,親自主考。到北宋中期,宋統(tǒng)治者已經完成了對政治權利中心的改造。在前代,接近政治權力中心的往往是豪門世族出身的權臣,但是宋初到北宋中期的很多朝廷重臣并非出身士族,甚至很多是寒門士子,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這些北宋重臣都是寒門出身。政治權利的中心不再受世族的把控,宋統(tǒng)治者這樣的任人政策使得讀書科考的文人有了極大的信心,“以文為貴”的思想成為了 宋人思想的基調。北宋晁沖之《夜行》中有:“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2]( P3839),時人的讀書風氣可見一斑。
統(tǒng)治者重用文人,不看門第,而且保障文士的言論空間,給北宋文人營造了極為優(yōu)渥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在這樣環(huán)境的影響下,那些在宋初成長起來的文人到了北宋中期陸續(xù)開始發(fā)軔,以至于形成了宋朝文學的繁盛。
二、“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風貌
宋初隱逸之風盛行,由五代十國過渡到宋的士人還沒有做好接受新歷史時期的準備。但是由于宋初太祖的積極開拓,后期各個君主的統(tǒng)治沿襲下,文人的入仕心態(tài)發(fā)生了轉變。北宋中期的士人紛紛以“天下為己任”,這種高昂的士風和精神構成了文人創(chuàng)作背景因素之一。
宋從建國之初 就開始重用文士的國策轉變了當時文人的心態(tài)。在宋初,隱逸思想盛行,很多從五代十國過渡到宋的文人采取避而不就的方式來回避當局。但是到了北宋中期,士人一改入宋時的避世心態(tài)紛紛積極入仕。這樣的轉變在宋初著名的隱士林逋身上就可見端倪?!端问?· 隱逸傳》中記載:“逋不娶,無子,教兄子宥,登進士甲科?!盵3](P13432) 林宥考中進士后,林逋還作了一首《喜侄宥及第》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北宋中期的文人把儒家正統(tǒng)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奉行到了一定的高度。大批寒門出身的士子出入將相,對趙宋王朝誓死奉忠,他們把國家的命運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緊密聯系到一起,不管仕途順暢與否,他們都將兼濟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北宋士人的風貌在蘇軾身上頗為凸顯。蘇軾于宋嘉祐元年(1056)應試成名,嘉佑 六年(1061)應中制科考試,熙寧四年(1071)因為和王安石政見不合而出京任職,熙寧七年(1074)到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地方任職并多次調動。也就在元豐二年,蘇軾經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烏臺詩案”,在這一次政治風波中蘇軾下獄一百多日,險些喪命,逃過一劫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 宋哲宗繼位,舊黨執(zhí)政,蘇軾作為舊黨被朝廷復起,由朝奉郎知登州一直升到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面對舊黨的暴露的腐敗和弊端,蘇軾直言上諫,以至于被舊黨不容,因此蘇軾再請外調。往后幾年,蘇軾在杭州任職,頗有政績。新黨再次執(zhí)政后,已六十二歲高齡的蘇軾又于紹圣四年(1097)被貶儋州,四年后病死常州。蘇軾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除了幾次被貶被起以外,還遭遇了殺身之禍 ,但是這些都并沒有讓蘇軾回避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堅守,在密州、徐州任職期間他救災為民、革新除弊;在杭州他疏浚西湖、開除葑田;在京為官時,他為國為民,直言進諫。蘇軾一生在政治生涯上跌宕起伏,但是他始終懷抱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入仕精神。
在北宋中期,蘇軾身上體現出來的入仕精神并非他一人獨具,他只是時人風貌的典型代表。為天下而仕的高昂理想是北宋中期士人的整體追求。
三、文臣之間的激烈黨爭
熙豐期間王安石主持的變法運動是新舊黨爭的導火索,北宋中期的文臣一直處于黨爭的漩渦當中,所以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時,黨爭的因素總是摻雜其間。一方面,北宋中期的文學總是圍繞黨爭展開,另一方面文學也成為了 兩黨之爭的重要工具。
黨爭在發(fā)端之初,主要是不同文人集團之間政見不同,到后來才演變?yōu)榱伺懦惣旱膴Z權之爭。熙寧二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當權后重用了一些支持他變法的呂會卿、曾布等人,逐漸地就形成了以他為主的變法派,也即新黨,而舊黨則士以司馬光、韓琦等為代表。兩黨之間,由于政見相差巨大,在朝中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斗爭的方式以上書言事為主要?!啊端问贰ね醢彩瘋鳌份d: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監(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盵4](P10548)舊黨人鄭俠借旱災為發(fā)端,把《流民圖》上書給神宗皇帝,言稱旱災是由王安石變法不順天意造成。與此相同的還有蘇軾的“烏臺詩案”,元豐二年,御史何正臣上書神宗,污蔑蘇軾調任湖州的謝恩表中譏諷朝政、妄自尊大,案件先由監(jiān)御史告發(fā),后由御史臺受審,蘇軾因此身困囹圄??梢?,北宋中期文臣之間的新舊黨爭一直圍繞著他們生存的主線,這也使得他們的文學作品難免會帶有與黨爭有關的政治色彩。在北宋中期的筆記文創(chuàng)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和政治有關的黨爭筆記,創(chuàng)作者在筆記中記敘時事,并依據自己的政見褒貶新黨或舊黨人。
北宋中期,黨爭一直伴隨著當時的文人生活,這種伴隨不僅體現在個人政治生涯的起伏,還體現在了文學創(chuàng)作上。政治生涯的起伏使得文人獲得了深厚的生活經歷,同時還影響著文人的心態(tài)變化,這些因素都能夠促成文人創(chuàng)作出蘊涵豐富情感的作品。此外,在黨爭斗爭中文臣們也“以文為器”,為我所用、排除異己,這些特點在各個文體作品中都有體現。
參考文獻:
[1][3][4]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黃宗羲.宋元學案[M].北京: 中華書局,1986.
[7]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8]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