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
《科里尼案件》是德國作家費迪南德·封·席拉赫二00一年的作品,新近由旅德作家、文化交流顧問王競譯成中文出版。二。一九年二月,席拉赫與中國作家李洱還就《科里尼案件》與《應物兄》(李洱新作)開展了題為“在歷史和傳統(tǒng)中穿梭”的對話(詳情見人民出版社微信公號二月十七日)。這次對話補充了席拉赫寫作《科里尼案件》的背景,使我對這部國際暢銷書有了新讀法。
根據(jù)對話披露的內(nèi)容,席拉赫出身于德國顯赫家族,五百年間家族不斷出律師,他本人雖然曾做過作家夢,但最終還是步家族前輩的后塵,自一九九四年起即在柏林擔任刑事案律師,直到二00九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罪行》,才開始了成功的職業(yè)寫作生涯。難怪《科里尼案件》的故事主線是對一起惡性殺人事件的審理,書中逼真的法律流程描寫以及對法律本質(zhì)的思索,在一個側(cè)面成為讀者了解法治的窗口,也使這部小說成為一部“法律一法庭小說”——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
故事開始,在奔馳公司工作了三十余年的意大利籍勞工科里尼殘忍地殺害了八十五歲高齡的知名企業(yè)家漢斯·邁耶,隨后投案自首。剛掛牌的年輕律師卡斯帕·萊能首次接受委任,擔任科里尼的辯護律師,而他的對手則是導師級的律師馬汀格博士。具有戲劇性的是,在答應為科里尼辯護后,萊能才知道,被害者是他學生時代的密友菲利普的祖父,萊能求學時幾乎每一個假期都在邁耶家度過,老人差不多是看著他長大的。在查找兇手作案動機的過程中,萊能有機會回到他曾經(jīng)生活過的邁耶家,發(fā)現(xiàn)自己當年寄給老人的各種獲獎證書,都被老人整理成冊,完好保存。老人還主動搜集了萊能在法律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且有閱讀痕跡。在萬般糾結(jié)之中,面對一樁無論怎么辯護都無法改變科里尼殺人事實的官司——因為所有的調(diào)查都只為揭示科里尼謀殺是任意妄為的殺人狂魔之舉,還是有理可循之舉,初出茅廬的萊能冒著撕毀自己青少年時代美好回憶的風險,對科里尼的作案動機展開了調(diào)查,最終揭露出了一樁驚天秘密——漢斯·邁耶在“二戰(zhàn)”時曾任黨衛(wèi)軍沖鋒隊陸軍少校,在意大利的格努阿地區(qū)下令槍殺二十名游擊隊員,其中包括科里尼的父親??评锬嵋痪帕四暝蛩箞D加特法院提請對漢斯·邁耶的訴訟,但由于當時曾在第三帝國時期服務過的高官頒布的一項法案造成的疏漏,導致對漢斯·邁耶的訴訟因過了追訴有效期而被撤銷。在訴諸法律無果多年后,科里尼才將漢斯·邁耶殺害。
作為一部長篇小說,中文譯本一百六十四頁,不算長,加之情節(jié)緊湊,幾乎可以一口氣讀完。通過席拉赫與李洱的對話我們知道,小說的故事雖是虛構(gòu)的,但小說中提到的使?jié)h斯·邁耶這樣的納粹罪犯逃脫法律制裁的法案卻有其“歷史內(nèi)核”。令人欣慰的是,席拉赫告訴我們,在《科里尼案件》出版后,德國司法部成立了一個歷史調(diào)查委員會,重新審定讓戰(zhàn)犯逃避法律懲罰的丑聞,并取得了一些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主人公萊能的希望:“如果今天的法官不再做出袒護邁耶的裁決,那么,這只能說明我們進步了?!保ā犊评锬岚讣?,160頁。下引此書只注頁碼)
在對話中,席拉赫還坦白了他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在于表現(xiàn)戰(zhàn)后一代對戰(zhàn)爭的反思。他的祖父是納粹,曾任希特勒青年團總書記,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二十年徒刑。他說:“我們在理智上都知道,在一個法治社會,一個后代是不對他的前輩的罪責繼續(xù)承擔責任的,所以這種罪責是不會被遺傳,也不會被作為遺產(chǎn)傳遞下去的。這并不是說作為后代就可以沒事兒人似的很輕松地生活,不是這樣的,你要對這個國家和對當前的社會懷抱一種異常的責任感?!蔽抑园堰@段話完整抄錄在此,是因為我認為它給予了我們解讀《科里尼案件》的兩把鑰匙:法治和罪責。律師出身的席拉赫無論在小說還是在對話中,都樂于討論“法治國家”的原則。在小說中,萊能為科里尼辯護時,首先強調(diào)的就是科里尼曾經(jīng)“完全遵守了一個法治國家的要求,向檢察院提交了刑事起訴書”(150頁)。在真相大白的那場庭審中,萊能質(zhì)問曾經(jīng)幫助納粹逃避懲罰的法令的正確性,馬汀格卻以我們不是在審理立法者為由提出抗議。這時的萊能語氣強硬地回答:“正相反,馬汀格先生,這個問題跟本案的罪責問題高度相關(guān)?!保?51頁)
為科里尼辯護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科里尼殺人的事實,而只是為了揭示罪責問題。在對話中,席拉赫尖銳地向在場觀眾提問:如果司法系統(tǒng)出臺了不公正的法律,個體是遵守這個法律,還是自立法進行復仇?他把前者歸諸蘇格拉底,他自愿接受了不公正的判決。他驚訝于現(xiàn)場沒有人認同前者,覺得這很可怕,因為這種行為將導致社會的瓦解。顯然,席拉赫本人堅信法治國家的根本原則,相信所有的不公正最終必須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健全將推動社會的進步。
但事情還不止如此?!犊评锬岚讣愤€有一層隱而不顯的跟基督教傳統(tǒng)中的罪與罰密切相關(guān)的線索,可以作為對法律層面上的罪責問題的增補。席拉赫說祖父犯下的罪“不會被遺傳”,這句話令我聯(lián)想到了晚期現(xiàn)代歐洲人對基督教原罪觀的原始記憶。循此,我找到了一條從宗教的角度解讀《科里尼案件》的線索。
通讀小說后不難發(fā)現(xiàn),席拉赫是個高明的小說作者,他知道在哪里該省略。比如,整個案件調(diào)查的突破口是科里尼行兇時使用的槍,萊能從槍的型號找到了路德維希堡檔案館。這中問的追索過程,卻體現(xiàn)為小說中兩個段落問的一個空行(96頁),但讀來卻并不覺突兀。對于宗教層面上這條隱而不顯的罪責線索,席拉赫也采用了省略的處理方法。
小說中我們看不到基督教的直接影響,只看到基督教元素出現(xiàn)過幾次。先說漢斯·邁耶。他在事業(yè)和家族前景一片光明之際,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變故。菲利普在高中畢業(yè)典禮后的返家途中,與他的父母在一場車禍中喪命,老邁耶家中僅剩下他本人和一個外孫女——菲利普的姐姐尤漢娜。萊能前往他青少年時代的成長地參加密友的葬禮,這時書中首次出現(xiàn)了對基督教元素的描寫——“牧師戴著一副紫色的花鏡,站在前來參加追悼會的人們面前,在空氣中畫了個十字。他向眾人宣講著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卡斯帕感到惡心?!保?3頁)
讓我們大膽地揣測,萊能的“惡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德國年輕一代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在德國,在經(jīng)歷了康德把宗教定于“純粹理性限度內(nèi)”的努力之后,在經(jīng)歷了尼采對基督教營造的“背后世界”的虛妄性以及對基督教實施者偽造的“奴隸道德”的猛烈抨擊后,人們不會輕易相信,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的“背后”還有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對于歷經(jīng)啟蒙洗禮的現(xiàn)代人來說,“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的許諾是無法平復人生無常帶來的憂懼和憤怒情緒的。對于處于這場悲劇的核心的漢斯·邁耶的宗教態(tài)度,小說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只看到,在接受了長達四小時的吊唁后,“邁耶回到家,把自己關(guān)在書房里”(24頁)。當天晚上,萊能到書房看望老人,顯然帶著幫助老人緩解悲痛情緒的良好愿望。老人給萊能講了自己小時候因錯穿一件襯衫導致一匹愛馬嚴重受傷后被打死的故事。講述中,老人在哭,“眼淚無聲地流下來,聲音卻不顫抖”(25頁)。漢斯·邁耶把他的父親當時對他的訓誡完整告訴了萊能?!八f,那匹馬死了都是我的錯,它提前死了,在還不該死的時候就得死。今后我應該對我熟悉的東西多留神?!保?5頁)
當老邁耶告訴萊能那匹馬本“不該死”,但現(xiàn)在卻“提前死”了的時候,他是在想著自己死于非命的兒子、兒媳和孫子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應是他在自己傷心欲絕之時舊事重提的根本原因。在我們了解了邁耶犯下的納粹罪行后,再來反觀這段講述,可以嘗試還原他把自己關(guān)在書房時的心理活動。作為在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中成長起來的人,漢斯·邁耶很可能會像克爾凱郭爾的父親那樣,不把自己的高齡當作祝福,而是當作懲罰。他會把自己至愛親人生命的中途隕落的罪責攬在自己身上,這是冥冥中對他當納粹時犯下的反人類罪行的懲罰,或者說,就是“上帝”的懲罰,不管他是信還是不再相信“上帝”,或者認為自己不再相信“上帝”,與“上帝”的原初性的關(guān)系都不會輕易從現(xiàn)代人的記憶中抹去,就像席拉赫在對話中坦陳的那樣,他不受“原罪”的折磨,但卻對歷史負有特殊的責任,這種特殊責任不啻就是“原罪”記憶的世俗化表現(xiàn)形式。如果漢斯·邁耶在內(nèi)心受到了來自“上帝”的懲罰的折磨,這種懲罰也不是法律給予的,他一直都在逃避法律的懲罰,甚至當科里尼的子彈射穿了他的腦殼的時候,他也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讓我們再大膽猜想一次,或許正是他此時遭受的良心折磨,才使他有可能成為年輕不諳世事的萊能眼中“百分之百的正派人”,雖然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了馬汀格的反駁——“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他們都是灰色的”(54頁),這種“人性”(human nature)是“灰色”的論調(diào),仍可追溯為對“原罪”的記憶。換言之,漢斯·邁耶是在改過白新,他在贖罪。只是他犯下的反人類罪是“原罪”,無論自己怎樣贖罪,罪的陰影都無法擺脫。
再來看科里尼。小說開場詳細描寫了科里尼殺害漢斯·邁耶的過程,以及他對死者尸體的踐踏,絲毫沒有吝惜筆墨。但科里尼的兇殘非常短暫,隨后他便自首,在酒店大堂等著被捕。“他花了一生等候這個時刻的來臨。他一輩子都恪守緘默。”(3頁)強烈的對比不禁讓我們猜想:除了殺人狂魔的變態(tài)心理,還有什么樣的理由會讓一個人做出如此獸行?接下來的調(diào)查更令萊能困惑,科里尼在公司人事檔案中沒有任何不良記錄,對他的評語是“對自己要求很嚴,十分可靠,極少請病假”;在鄰居眼中,“他安靜而友善”(67頁)。他甚至對自己即將面臨的審判漠不關(guān)心,當萊能告知他自己與被害者的友情時,科里尼毫不在意,理由只有一條:“他已經(jīng)死了,我不感興趣了。”(58頁)
我們只有在了解了科里尼的人生遭遇后,才能捕捉到這句話透露出的凄涼和絕望??梢钥隙?,在目睹了姐姐被德國士兵奸殺,得知自家的房子和牲畜被燒毀,父親被黨衛(wèi)軍槍殺之后,復仇的種子就已經(jīng)在科里尼心底生根了。耐人尋味的是,就在科里尼家破人亡之際,第二個跟宗教直接相關(guān)的情節(jié)出現(xiàn)了:神父上門探望,“給他帶了巧克力,還送給他一個玫瑰花環(huán),上面扎了一個銀質(zhì)的小十字架”(118頁)。然后,一個段落戛然而止,沒有記錄神父的撫慰性言語,沒有描寫這次探望對科里尼的影響。面對反人類的罪行一手制造的人問慘劇,即便神職人員,恐怕也難以道出《福音書》中那些精神撫慰性的言辭。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讓謀殺父親的兇手受到懲罰成了科里尼一生的任務。他在五十年代作為外籍工人到奔馳公司當學徒,或許也是他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在按法治國家的合法途徑伸張正義無果后,他選擇了復仇,而且復仇計劃一直等到自己在世的唯一親人(他的舅媽)過世后才實施。庭審時,當馬汀格捍衛(wèi)當年使納粹逃脫的法案的合法性時,從未對自己的命運表示過關(guān)心的科里尼流下了眼淚,這眼淚是他對司法的再度失望。幸好有備而來的萊能成功反轉(zhuǎn)了局面,厘清了案件中的罪責??删驮诳评锬嵊谜麄€生命希望揭示的真相被公之于世時,他卻對萊能說了下面這段話:
萊能先生,我不擅長語言表達。我只是想說,我覺得,我們沒有打贏這場官司。我們意大利有一句話,死者沒有復仇之心,心懷復仇的是活人。我整天坐在牢里,想來想去的就是這個。(158頁)
最后,在宣判的前夜,科里尼在獄中自殺了。當然可以說,科里尼把生命的意義只建立在復仇和伸張正義之上,使命完成,他生命的意義也隨之終結(jié),小說扉頁上引白海明威的話“或許,我們?nèi)松皇?,就是為了做那件必竟之事”,反映的就是科里尼的心緒。但倘若我們聯(lián)系科里尼的宗教背景——作為意大利人,他極可能是天主教徒,他在農(nóng)莊中成長,從小接受的應該是關(guān)于愛、懺悔和寬恕的教育,而非復仇。于是,科里尼面臨一個無解的困境:一邊是納粹的反人類罪和昔日罪犯真誠悔悟的缺失,在沒有悔悟的情況下,寬恕是很難的;另一邊,在宣揚愛和寬恕的文化傳統(tǒng)中,仇恨只會滋生仇恨,復仇永無可能為人帶來解脫??评锬釤o法解決這個困境,這一點或許是他選擇自殺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庭審時,老練的馬汀格通過向驗尸官的巧妙提問,讓在場的所有人認識到了科里尼的兇殘。當科里尼強迫漢斯·邁耶跪下,并且沖著他的后腦勺連開四槍的時候,希望漢斯·邁耶在內(nèi)心里認為自己是罪有應得的。
(《科里尼案件》,費迪南德·封·席拉赫著,王競譯,人民文學出版社二0一八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