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京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一天一個樣兒。從我們身邊的物件上,就能看到時光的變遷與物質水平的日新月異。
20世紀60年代,電視機尚未普及到百姓家庭,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基本上就是看報紙或是收聽電臺的廣播了。那是1965年,時逢第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原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舉行,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同時轉播比賽實況??釔燮古仪蜻\動,又身為西便門小學乒乓球隊隊員的我,總覺得電臺的實況轉播不過癮不解渴,希望能看到聲情并茂、猶如身臨其境般的電視實況轉播。
我的同學中有不少都住在國務院宿舍和鐵道部宿舍,每天放學后,我們這些小伙伴都會在宿舍大院的水泥乒乓球臺上打球。一天,我們在鐵道部宿舍打完球后,口渴的我隨小球友趙燕京一起去他家喝水,在趙燕京家的客廳里,我看到一臺黑白電視機,不覺心中竊喜,趕忙問:“這幾天電視轉播第28屆世乒賽,晚上能來你家看電視嗎?”趙燕京的媽媽當即代他應允,我別提有多高興了。
那天之后,我連續(xù)觀看了第28屆世乒賽的團體決賽和部分單項的決賽,還帶著我的兩個哥哥,去趙燕京家看了《停戰(zhàn)以后》等故事片。
但總去同學家也不合適。幸運的是,一位本家親戚所在的模型木器廠就在廣安門一帶,他又住在廠里;而且那段時間二叔在我家附近的鐵路療養(yǎng)院度假療養(yǎng)。我便采取游擊戰(zhàn)術,遇有想看的電視節(jié)目,便去這兩處打穿插、過眼癮;甚至還跑到廣安門外關廂的糧食基層店看過兩次電視。
大概是在1967年的新年前后,北京市政府為城區(qū)街道居委會統(tǒng)一配發(fā)了黑白電視機,在居民當中掀起了“收視熱”。每天吃過晚飯,胡同里的男女老少便會自發(fā)來到居委會,等待收看“北京電視臺”(當年只有一家電視臺)的新聞以及戲曲、電影節(jié)目。因為播放電視的屋子擠不下爭相來觀看的人,所以經常導致現(xiàn)場秩序失控。無奈之下,居委會只好印制了“電視票”,并采取預售票的辦法,以控制入場人數(shù),維護收視秩序。電視票分為兩種:一種是成人票,5分錢一張;一種是學生票,2分錢一張。先到先買,售完為止。即使這樣,電視室仍然經常出現(xiàn)人滿為患的情景,而未買到票的人,常常不甘心離去,便會扒在門外或者從窗口上伸長脖子“蹭場”。其癮頭之大,未親身經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很難理解。
1968年7月1日那天,居委會破例貼出通知:當晚7點30分有重要文藝演出的實況轉播,歡迎居民前往收看。傍晚,人們早早地吃過晚飯,便三三兩兩地涌向居委會大院。那天不僅對收視人數(shù)不加限制,而且取消售票,把電視機高高地架在了大院里。原來這個“重要文藝演出”就是被稱作“洋為中用”并曾轟動全國的鋼琴伴唱《紅燈記》。浩亮、劉長瑜飾演李玉和、鐵梅,殷誠忠鋼琴伴奏。那一晚,在居委會大院收看直播的不下200人,開創(chuàng)了居委會自打有電視機以來的最高收視紀錄。
轉瞬間到了1975年的國慶節(jié)。這一年在北京的國慶市場上,有一個最吸引人的亮點,即開了向普通消費者個人出售家用電視機的先河,從而使尋常百姓家傳統(tǒng)的三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開始向現(xiàn)代的三大件“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轉變。
1976年初春,我經過數(shù)日的緊盯和排隊之后,終于如愿以償:從前門大柵欄第一百貨商場花452元買了一臺上海產的凱歌牌黑白電視機。別看只有9寸大,當時這可是稀罕物。至此,一家人坐在家里不出門就能看上電影和戲曲節(jié)目,那是從未有過的快樂。自從有了電視機,好客的媽媽就張羅著院里的鄰居和胡同里的老街坊來一起分享。最初鄰居們都不好意思來,但到了后來,我家24平方米的外屋都坐不下人了。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電視臺破天荒地首次實況轉播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經典劇目《祥林嫂》。為了能讓更多的街坊鄰居看上電視,媽媽提前就把電視機搬到屋門口,然后在院子里擺好幾排板凳、椅子和條凳。嗬!那天晚上可稱得上是盛況空前。足有三四十人圍坐在電視機旁,一起收看了實況轉播,讓戲迷們足足地過了一把戲癮。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我家也和街坊四鄰一樣,在離家不遠的宣武公園里搭了“地震棚”,并住了較長一段時日。當時,已經參加工作的我正處在熱戀期,女朋友(現(xiàn)在的老伴兒)來了,不能老在地震棚里貓著,想到家里的稀罕物—電視機,我便提議陪她一起回家看電視。女朋友本就是個電視迷,曾經因為下班后帶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到廠子里看電視,挨過領導的不點名批評。聽說我家有了電視機,隨欣然與我前往。
回到家之后,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把電視機放在八仙桌下,我倆則躲在用四根鋼管支起來的雙人床下,冒著隨時有余震的危險,美美地看起了電視。時至今日,當我問起老伴兒是否還記得43年前在大地震時,我們曾躲在床下看電視的趣事時,她竟脫口而出:“怎么不記得!當時咱們看的是電影《紅雨》?!边@回答,讓我在感嘆老伴兒記憶力倍兒好的同時,內心更有一種感動。
個人購買電視機,在當時畢竟有些招眼。1976年底,當我同樣在大柵欄第一百貨商場幫助二叔家購買了一臺電視機后,竟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跟蹤調查。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是個星期天,家住石景山首鋼宿舍的堂兄,在大柵欄一個百貨商場排隊買電視機,當聽說需要出示戶口本登記備案時,他只好打公用電話聯(lián)系住在城里的我。我拿著戶口本趕到后,堂兄就用我的戶籍資料進行登記,買了一臺銀星牌黑白電視機。卻不料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的下午,我正在車間干活兒,車間主任忽然找到我說:“廠辦公室有事,讓你去一趟?!贝易哌M辦公室,見有兩個陌生人在場。廠辦主任對我說:“你昨天是不是去大柵欄買電視機了?區(qū)控制購買力辦公室的同志要找你了解點情況?!苯酉聛恚@“情況”了解得有點像公安辦案,不僅問了我的收入,還牽出了我年初曾購買過凱歌電視機的事;最后又刨根問底,將我父親和二叔的收入及所在單位等情況摸了個遍。
我感到莫明其妙,情緒也有些抵觸。我告訴對方,二叔是抗美援朝跨過江的首鋼干部,父親是國家機關的干部,我們家買電視機是光明正大的事兒,還有什么可懷疑的嗎?因無懈可擊,來人在做了一番解釋后,自行告退。廠辦主任這時才寬慰我說:“他們就是來核實一下,你也別多想。家里能買電視機是好事,應該向你祝賀!”
我家的9寸電視看了不到兩年,市場上便衍生出一種帶放大效果并嵌入色彩的電視放大鏡,將其放在電視屏幕前,能投放出12寸電視機的收視效果。一時間,這種電視放大鏡也引得人們爭相購買。
此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市場供應也日漸豐富。1979年,我家將9寸電視淘汰,換成北京東風電視機廠生產的昆侖牌12寸黑白電視機,電視臺在節(jié)目安排和播出時長上也相應做了調整和增加。
這時,改革開放迎來了美好的春天。由于我國進一步施行對外開放,打破了對進口商品的限制。1981年,當進口彩色電視機投放首都市場后,我家及時換上了20寸彩電;1994年又將型號換成了25寸;2006年更新為37寸液晶屏幕;2011年,液晶彩電又增大到了42寸;2018年,又換成55寸。真可謂鳥槍換炮,一步一層樓。
現(xiàn)如今的電視節(jié)目、有線衛(wèi)視頻道多達百余套,猶如璀璨的群星,裝點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是“人在屋中坐,眼觀五大洲;足不出戶,游遍全球”。細細想來,這一切,在以前還只是一個夢,這其中的巨大變化也從側面見證了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整個時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