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
摘 要:發(fā)掘高考復習中教材習題的潛能的所有方面,數(shù)學知識的遷移應用,物理學中對稱性、等效性等處理方法,一則高考的根還在課本;二則教材習題注重“雙基”訓練,較有利于思維品質和能力培養(yǎng);三則教材習題易于理解,在原題基礎上變化,改造。
關鍵詞:思維遷移;思維適應性;思維綜合能力
發(fā)掘教材習題在高考復習中的潛在功能,是提高復習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原因有三,一則高考的根還在課本;二則教材習題注重“雙基”訓練,較有利于思維品質和能力培養(yǎng);三則教材習題易于理解,在原題基礎上變化,改造,易于把重點放在“新題型”上。那么,如何做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呢?
一、透徹理解是思維遷移的基礎
在復習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分析習題考查知識點,用什么規(guī)律,怎樣用等問題,把解題的過程變成培養(yǎng)良好思維品質的途徑,尤其是對同學已做過的“舊題”更容易達到此目的,這樣,在他以后碰到同類型問題,就能舉一反三,舉重就輕的解決問題。
教材習題1、鋁的逸出功是4.2ev,現(xiàn)在將波長200nm的光照射鋁的表面。(1)求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2)求遏止電壓。(3)求鋁的截止頻率。
本題若能正確求解,則對光子能量公式,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遏止電壓的含義及其與最大初動能的關系,逸出功與截止頻率的關系都會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掌握。
高考題1、用波長為300nm的光照射鋅板,電子逸出鋅板表面的最大初動能為1.2810-19J。已知普朗克常量為6.6310-34J·s,真空中的光速為3.00108m·s-1,能使鋅產生光電效應的單色光的最低頻率約為(? ? )
A.1×1014Hz B.8×1014Hz? C.2×1015Hz D. 8×1015Hz
與課本習題只是數(shù)據(jù)的區(qū)別,而就全面性而言,考場要求更低。
二、變換題意,增強思維適應性
有時,習題與高考題僅差一步之遙。若在復習教材習題時適當做一些題意變換,增強學生思維活動的適應性,即可順解高考題。
教材習題2,在光滑水平面上有兩個彼此接觸的物體A和B如圖2,它們的質量分別是mA=40kg? mB=60kg,,一個水平向左的力F=20N作用在物體B上,求它們運動的加速度和AB間的相互作用力。
本題是舊版教材的習題,現(xiàn)在課本中雖則不是課本習題,但作為牛頓力學中典型的連接體問題模型,被廣為引用,具體解析不再贅述。
此題在條件上偏于理想,故解完題后,可進一步提問
①水平面不光滑,u=0.01,其它條件不變,問題答案如何?
②若B物體與地面動摩擦因數(shù)為0.01 A與地面間沒有摩擦力,問題答案又如何?
③比較以上三題的答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通過上述的題意變換,學生對各種情況都考慮以后,思維變的靈活,再碰到同類問題,或可比類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下面的高考題就是明證。
高考題2【2015·全國新課標Ⅱ·20】在一東西向的水平直鐵軌上,停放著一列已用掛鉤鏈接好的車廂。當機車在東邊拉著這列車廂一大小為a的加速度向東行駛時,鏈接某兩相鄰車廂的掛鉤P和Q間的拉力大小為F;當機車在西邊拉著這列車廂一大小為a的加速度向東行駛時,鏈接某兩相鄰車廂的掛鉤P和Q間的拉力大小仍為F。不計車廂與鐵軌間的摩擦,每節(jié)車廂質量相同,則這列車廂的節(jié)數(shù)可能為( )
A.8? B.10? C.15? D.18
三、窮根究底,培養(yǎng)良好思維品質,增強思維綜合能力
有很多高考題,學生的第一直覺就是難,原因為其綜合性較強,但只要在習題復習過程中注重對物理情景,物理過程的理解,注重分析物理過程中普適規(guī)律,物理過程中有哪些不變量(或守恒量),有哪些變量,為什么變,怎么變,定量關系如何等問題的分析思考,多加訓練,學生碰到綜合題也就能應付自如了,而這樣的習題在運動學,動力學,天體運動等領域比比皆是,下面舉一例。
平拋運動是高考復習中的重要內容,課本習題重點放在求運動時間和豎直速度問題上,如我們在復習該內容時,對課本該類習題講析時,一方面窮根究底,為什么做這樣的運動,另一方面結合圖解明確平拋運動中速度,位移及相應的定量關系,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就全面了。
同樣的天體運動在習題中兩大普通規(guī)律應用,若能在習題解析中對規(guī)律的來龍去脈,相互聯(lián)系弄清楚,理解也更是全面深刻的,這樣若碰到這一內容或這兩方面內容的綜合,處理起來就簡單多了。
教材中此類習題極多,不再贅述,請看下面例證。
高考題3 【2012·新課標全國卷】如圖,x軸在水平地面內,y軸沿豎直方向。圖中畫出了從y軸上沿x軸正向拋出的三個小球a、b和c的運動軌跡,其中b和c是從同一點拋出的,不計空氣阻力,則(? ? )
A.a的飛行時間比b的長
B.b和c的飛行時間相同
C.a的水平速度比b的小
D.b的初速度比c的大
當然我所討論的并不能涵蓋發(fā)掘高考復習中教材習題的潛能的所有方面,比如,數(shù)學知識的遷移應用,物理學中對稱性、等效性等處理方法,而且我們的復習也不能只就著課本兜圈子,我這里只是想說明,要提高高考復習效率,離不開課本,同時必須要研究高考題的演變與教材內容間的聯(lián)系等。若這篇文章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于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