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
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羅河、恒河、黃河……世界上每一個古老文明都離不開水的孕育。水,對于一個帝王之城來說更是意義重大,除了飲食、清潔、消防、護衛(wèi)宮城這些重要的實際功用,紫禁城中的水還藏著很多古人對世界的理解和期盼。當我們在故宮中順水而行,那些不曾知曉的往事,那些精細幽微的工匠心思,也會在粼粼波光中浮出水面。
紫禁城內(nèi)最著名的水源便是金水河,為了與天安門外的外金水河區(qū)分,也被稱為內(nèi)金水河。當你穿過午門,走入太和門廣場,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西向東流淌的金水河。與幾乎筆直的外金水河不同,皇宮內(nèi)的金水河呈現(xiàn)出柔美的弧線,若登上午門城墻俯瞰,會發(fā)現(xiàn)這弧線仿佛一張長弓,而河上的5道飛虹就像5支蓄勢待發(fā)的箭。5座金水橋不僅極具美感,也傳達著統(tǒng)治者對仁、義、禮、智、信的精神追求。
古人營造宮殿在選址上會考慮風水問題,一般會選擇背山面水的位置建造皇宮等重要建筑。雖然可以從風水角度闡釋出很多有利于國君、天下的選址理由,但實用因素不可或缺。水,便是要最優(yōu)先考慮的。自然水源如果難以直接利用,人們便會開河鑿渠將水引入宮城。這種規(guī)模的引水工程早在漢代就出現(xiàn)了。
據(jù)清代《日下舊聞考》記載:“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jīng)大內(nèi),出都城,注通惠河,與白河合。”白虎是四象神獸之一,代指西方,文中“經(jīng)大內(nèi)”的白虎水便是金水河的源頭。這條宮廷內(nèi)唯一的河來自北京西北部的玉泉山,西方屬金,金生麗水,“金水河”之名由此得來。
這條河從紫禁城的西北流入,筆直向南流淌,河水西面是太監(jiān)居所,河水東面則是內(nèi)宮墻,一墻之隔便是后宮嬪妃的寢宮,這段金水河仿佛一扇屏風,將后宮與宦官居所分開。若展開一張故宮地圖,我們會看到金水河經(jīng)過筆直向南的河段之后,河水轉(zhuǎn)向東流,河道也風格大變,從西到東可謂九曲十八彎。第一個大彎就是從武英殿前繞出一條弧線,這座宮殿在明清時期曾做過皇帝的外朝便殿,一國之君在此齋居、召見大臣、會見宗親,雖然遠離中軸線,但其地位頗為尊貴。明末,1644年春,闖王李自成占領北京,后兵敗山海關,六月初在武英殿倉促舉行稱帝典禮。清兵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最初也是在武英殿處理軍政事務。今日的武英殿早已沒有了軍政大事帶來的緊張和喧囂,如果你來到門前有河流過的武英殿,踏上紫禁城中最美的斷虹橋,一定會感到這里因水而生的清涼和寧靜。
繞過武英殿,流至太和門廣場的金水河,是人們最熟悉的一段流域,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明代時,這里并非如此沉靜肅穆。那時,金水橋下栽種荷花,盛夏之時也有蓮花映日、魚戲荷葉的生機妙趣。金水河進入故宮東區(qū)之后,走向更加曲折,據(jù)說這種設計除了能給皇宮增加美感,還有更重要的消防考量。明朝宦官劉若愚的《明宮史》記載:“是河也,非謂魚泳在藻,以資游賞,又非故為曲折,以耗物料,蓋恐有意外火災,則此水賴焉。”明代天啟六年(1626)武英殿失火,就是憑著“金水”將火撲滅。清代太和殿、太和門、乾清門等地也都發(fā)生過火災,在沒有滅火劑的古代,自然只能依賴這流過大內(nèi)的白虎金水。
2016年夏,北京連日大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超過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為多年所罕見。暴雨中,市區(qū)很多街道瞬間“成?!?,但古老的紫禁城卻排水順暢,安然無恙,當時不少媒體還對此進行了報道。為什么現(xiàn)代化的城區(qū)排水系統(tǒng)還比不過近600年前設計的古老宮城呢?
北京城的地勢北高南低,城內(nèi)河水向東南流,紫禁城所處位置比東南部的通州高20米,宮城西北還設置水閘,萬一發(fā)生洪水,紫禁城外的護城河可以向東南方向泄洪,洪水不會進入皇宮。那么,遇上大暴雨,皇宮內(nèi)的雨水如何快速排出呢?紫禁城的地面整體走勢亦呈北高南低,北門神武門與南門午門高差約2米,這一高差為自然排水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紫禁城內(nèi)的排水溝渠全部通向金水河,金水河又與城墻外側的護城河相連。可以說,紫禁城排水系統(tǒng)是北京城區(qū)排水系統(tǒng)的第一級,這是古代皇家地位的體現(xiàn)。
若是你來故宮參觀剛好趕上下雨,不要沮喪,一定要利用這個好機會親身體驗一下紫禁城極具匠心的排水系統(tǒng)。排水系統(tǒng)分為“明暗兩線”,也就是明溝和地下排水兩種方式。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后三宮都采用明溝排水。這些大型建筑前都有寬闊的廣場,地面看似平整,實際上中間高兩側低,北高南低,下雨天,雨水就會順坡而下,流入地面的明溝,最后匯入金水河。當疾雨襲來,太和殿廣場還會上演一出千龍吐水的好戲。太和殿擁有三層圍有石欄桿的石臺,石臺上每根望柱下都有一個石龍頭—螭首,其口內(nèi)有中空的圓孔,大雨來時,1000多個螭首同時吐水,如白練翻滾,蔚為壯觀。這些雨水也會順著地勢向南流,會分別經(jīng)過太和殿廣場東西兩側的體仁閣、弘毅閣,古代的工匠早就想到了流水會在這里受阻,所以,在這兩閣的臺階下都砌有白石券洞,這樣雨水便可順利南流注入金水河。太和門廣場上也有同樣的白石券洞和明溝。
故宮的地下水道則比較神秘,若沒有行家指點,恐怕很難發(fā)現(xiàn)。但如果細心尋找,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一些地下水道的蛛絲馬跡?,F(xiàn)在故宮博物院的出口,是紫禁城最北端的神武門,如果在這里停下腳步,可以看到內(nèi)宮宮墻以北的地面上鋪設著一條東西走向的石板道,這些石板下面就是一條地下水道。這條暗溝橫貫紫禁城東西,西端通入西北城隍廟附近的金水河上游,東端注入清史館內(nèi)的金水河下游。紫禁城內(nèi)像這樣的地下水道還有很多,比如東六宮與寧壽宮之間的夾道下也有一條長長的地下溝渠,東一街、西一街等小巷內(nèi)也都設有短距離的暗溝。這些精心設計的明溝暗渠將故宮內(nèi)90多個院落連成整體,當雨季來臨,72萬平方米的皇城不僅不會讓游客“看?!?,還會成為古代建筑師展現(xiàn)智慧的最好舞臺。
井與井亭
鼎盛時期有上萬人居住的紫禁城,日常生活用水量之大,可想而知。金水河雖然貫穿皇宮,但流域有限,所以故宮中還開鑿了很多水井,為大內(nèi)生活、消防用水提供保障。
故宮中最著名的井是“珍妃井”,它位于紫禁城東北部的外東路。清末,因為支持光緒皇帝變法,珍妃觸怒慈禧太后,被打入冷宮。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慈禧攜光緒逃離京城,命太監(jiān)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從此,一口無名之井變?yōu)榱恕罢溴?,記錄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宮廷悲劇。
相傳,故宮初建時鑿有水井72眼,以象征北斗叢星中的“七十二地煞”。根據(jù)現(xiàn)在的研究者考證,整個紫禁城大約有80多口井,散落在各個院落之中,大部分都是無名井,默默藏于深宮。故宮中的井,井口上都有石蓋板、井口石、木蓋板,再加上鐵鎖,有的井上面還建有井亭, 防護嚴密。故宮中有28個井亭,它是一種類似涼亭的建筑。井亭的作用是保護水源,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宋代井亭屬于小木作,其全部構件均為木質(zhì),不用石材和瓦件。紫禁城中的井亭用料和制造工藝更加講究,一般采用條石臺基,四柱立于柱礎之上,柱上施梁架。
井亭也有等級差別,建筑體量也不同,紫禁城最大的井亭位于故宮西南側的浴德堂。該井亭開間5米,高7米,位于浴德堂西北,四角攢尖,頂覆金色琉璃瓦。浴德堂在紫禁城中顯得十分特別,它位于武英殿西側,是宮城內(nèi)唯一的具有阿拉伯風格的建筑,因此有人推斷浴德堂是乾隆皇帝為其寵妃香妃特地建造的,里面的穹窿開間是香妃沐浴的地方。傳說香妃來自回部,其夫君造反,被清軍打敗,香妃被擄到皇宮,乾隆對其一見傾心,還特意為香妃修建寶月樓以討其歡心,但香妃不為所動,郁憤而終。其實,乾隆皇帝并沒有一個名為香妃的嬪妃,但其40多位后妃中的確有一位比較特殊—她就是來自新疆的維族妃子容妃。容妃和卓氏來自葉爾羌(位于今新疆地區(qū))回部,是傳說中的香妃的原型,但容妃并沒有任何與香妃類似的傳奇經(jīng)歷,宮中的寶月樓也是在她入宮前一年就已經(jīng)修建完成。浴德堂位于紫禁城外朝,在武英殿附近,也不可能成為嬪妃的浴室。據(jù)考證,武英殿曾在清代成為皇家的印刷廠,浴德堂的穹窿頂建筑,很可能是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之用。有史書記載“西側有井亭一座,懸石槽引水入鍋,燒熱水入室”,這也說明了浴德堂井亭的作用。
古代沒有自來水,生活用水全靠從水井中汲取,取水工作相當繁重,還好工匠們也為太監(jiān)宮女們設計了方便的汲水工具。故宮的西井亭裝有一個定滑輪,這個裝置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讓打水者更容易用力;而東井亭使用的卻是在農(nóng)村常見的轆轤,這種打水用具非常省力,即便是柔弱的宮女也能借此取水?,F(xiàn)在東井亭內(nèi)已經(jīng)看不到轆轤了,但是,在井臺上可以看到兩個孔,證明那里曾有支撐轆轤的支架。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曾言:“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可見,在清代,轆轤的使用已經(jīng)非常普遍。據(jù)此推測,故宮中應該還有不少用于取水的轆轤。
橋之美
水,讓紫禁城多了一分柔和秀美;橋,讓水多了一分精致意蘊。
金水河上的5座漢白玉石拱橋是紫禁城中形制最大、最壯麗的橋。金水河將太和門廣場分出內(nèi)外,金水橋又將其聯(lián)系成一個空間整體。5座石橋的中間一座御道橋最寬、最長、最高,橋上的望柱雕刻龍云圖案,其余4座橋的望柱為火焰圖案,體現(xiàn)等級不同。金水橋藏著一個視覺秘密,那就是它的位置完全合乎人們的最佳水平視域(人的視域為60度夾角)。佇立于橋的南側,剛好可以看到太和門及東西兩側的昭德門、貞度門,同時,5座金水橋也在視野之中。當人們走過金水橋,昭德門、貞度門便從最佳視域中消失,所見的是主體建筑太和門。這一視覺的變化恰好產(chǎn)生于金水橋所處的位置,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令人驚訝的高超建造技藝。
故宮中最古老的橋位于太和門廣場西側,武英殿東面,名為斷虹橋,它也是宮城中最精美的橋。橋欄柱上雕刻著姿態(tài)各異的小石獅,白玉石欄板上則有精美的花卉行龍圖案,橋面并沒有特別隆起,乘坐轎子在橋上通過的帝王、后妃,甚至可以忽略橋的存在。令人不解的是,金水河仿佛是特意轉(zhuǎn)了一個彎,從斷虹橋下經(jīng)過。的確,金水河是為橋而來,因為這是一座先于河存在的橋。在明朝人修建皇宮之前,這座石橋已經(jīng)存在了,它可能是元代皇宮正門外的橋。斷虹橋與兩旁古老茂盛的十八槐相互映襯,以秀雅的風姿默望著三朝統(tǒng)治者的風雨滄桑。
從西向東,順金水河而行,我們還能看到不少石橋,如武英門外的三座石橋,形制類似太和門前的金水橋,顯示出武英殿作為皇帝便殿的地位和威嚴。協(xié)和門旁有一座半壁橋,只在一面有石欄板,造型非常奇特;文華殿后通往文淵閣的單拱石橋則架設在一池碧水的中央;再向東,南三所的三座門外也架設著三座石橋,通往皇子們居住的宮殿。紫禁城內(nèi)還有許多無名古橋,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雨,有些早已不見當年風貌。
天一生水,水生萬物。水,無形而有力,生生不息,蘊含著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意象。紫禁城的建造者也貢獻了所有的巧思,用柔美的河流、神奇的排水系統(tǒng)、精巧的井亭、雅致的橋梁……將水的實用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發(fā)揮到極致。無論是日復一日的宮廷起居,還是百年不遇的暴雨來襲,紫禁城仿佛一位云淡風輕的老人,以水一般的通透自在,默望著深宮中的悲欣往事和高堂上的世易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