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
【摘 要】湖南花鼓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表演藝術,不僅要求傳承人加強學習,被傳承者更需有加倍努力和腳踏實地的磨礪精神?!皯騽鞒胁粌H是演員之需,更是時代之需、民族之需,文化之需!”
【關鍵詞】戲劇傳承;美學;花鼓戲;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4-0031-02
文藝再度復興,戲劇傳承也就成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地方戲曲的興旺與發(fā)展,既利于戲劇繁榮,同時,又給戲劇市場帶來了生機,給戲劇舞臺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活力。
我是一名花鼓戲演員,本行小生。幾十年來,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戲演好,做個好演員。現(xiàn)在我頭上又多了個戲劇傳承人的耀眼光環(huán),很是受人羨慕。與其說是光環(huán),倒不如說是多了一份責任。怎么把戲劇傳承做好,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
作為戲劇傳承人,先不說傳承不傳承,就演員而言,首先要認識傳承,了解傳承,認識它的作用與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身為戲劇傳承人要有自己過硬的本領,而不是做表面功夫。湖南花鼓戲雖是地方小劇種,但它有自身獨特的戲劇魅力和美學原理。它與京劇、昆曲、湘劇、祁劇等大劇種不無區(qū)別,其生、旦、凈、末、丑照樣行旦齊全、照樣人才濟濟、照樣可以產(chǎn)生國家級的大獎。所以在傳承與被傳承上容不得半點馬虎。不認真深究,持續(xù)發(fā)力,是不可能達到理想境界的。
幾百年來,湖南花鼓戲在老一輩藝術家的辛勤耕耘與銳意進取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范式,曲調(diào)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故事老少皆宜,讓人賞心悅目。在舞臺上發(fā)揮著寓教于樂的積極作用。不僅能讓廣大觀眾從中獲取知識、學習和了解歷史,還能或多或少地讓觀眾從中接受道德與倫理上的教化。如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花鼓戲《劉??抽浴?,就非常巧妙地把生活中的真、善、美淋漓盡致地揉為一體。載歌載舞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本色,歌頌了既單純又奇妙,既現(xiàn)實又浪漫的愛情故事。贊譽了憨厚善良、勤勞樸實,孝字當先的大愛情懷。無論從情感、品德、思想上積極影響了廣大觀眾。
一、好的戲劇語言,本身就是動作
傳承上,被傳承者不僅要吃透劇中人的人物性格、思想,更為突出的是還要在人物的塑造上下功夫,做到神形兼?zhèn)?,裝什么像什么。其實,好的戲劇語言,本身就是動作。這個“動作”,就是反映人物動作、表情和心理變化,表現(xiàn)人物的矛盾沖突,使人物的語言和人物行動、表演相互、有機地配合在一起,使舞臺形象更加豐富,觀眾一目了然。在戲劇傳承上演員對戲劇語言的了解尤為重要,不管是傳統(tǒng)劇當中演員上場時的定場詩,還是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白等,都有著特殊的含義。那些“蓑衣文章”“王婆婆裹腳布一樣”的戲劇語言,觀眾自然不買賬,也沒耐性聽演員在舞臺上嘮叨,除非個性化的語言,特定的因素與情節(jié)處理,否則,毫無益處。當然,當下的劇作家也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編劇和寫戲,在新時代、新文化的今天,劇作家?guī)缀醵寄茏龅饺シ本秃?,精益求精。不該唱時,半句則多。不該念時,只字不提。所謂戲劇語言“性格化”就是要求戲劇語言能動得起來,適合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性格。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求不同的人物臺詞,適合劇中人的身份及生活習慣和個性。表現(xiàn)劇中人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思想情感和行為。須知,人物的臺詞,不但要動態(tài)感強,而且要個性鮮明,合乎口語要求。如花鼓戲《補鍋》當中劉大娘與女兒蘭英的對白:“養(yǎng)女莫嫁補鍋匠,一臉抹黑像坨炭……屋檐底下到處蹲,補鍋的哪有好名聲。”“你莫小看補鍋匠,他為大家留黑汗,東家拖,西家喊,一副擔子都搶爛……” 劉大娘與女兒蘭英通過你來我往的對話,形成了人物之間鮮明的對照和反差,加上夸張的表演及形體動作,充分體現(xiàn)出戲劇語言的動作性,使觀眾笑聲不斷,越看越想看。且臺詞風趣幽默,朗朗上口,觀眾容易接受和消化,合乎戲劇語言性格化、口語化,易懂、易唱、易記。通過劇作家認真提煉、加工,提高了劇中人物鮮明的思想特點及行動線。如傳統(tǒng)花鼓戲《朱買臣賣柴》,劇中的朱買臣,他的首段唱詞就能一下把觀眾帶到情景當中,使觀眾對朱買臣這個人物產(chǎn)生同情和好感:“山高路滑大雪紛飛,朱買臣無奈把家歸,可嘆家無隔夜米,砍不到柴薪要斷炊……”富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頗受觀眾喜歡。
二、戲劇傳承是為大眾更好地服務
戲劇傳承容不得半點粗糙和將就,演員必須真正搞清楚戲劇語言的作用??瓷先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便是這樣,在傳承上有的演員還是找不到,戲劇語言到底幾個意思?大凡戲劇語言,無論是大戲或小戲,不無區(qū)別。都是憑借戲劇語言本身的進程,自然而然地使劇情向前推進。戲劇語言也好,戲劇動作也罷,不需要演員在舞臺上給觀眾做任何解釋,都能在生活本身的形式中再現(xiàn)生活,如:喝酒、喝茶、趔趄、搖船、擺渡等等。特別值得傳承與演員學習的經(jīng)典劇作《劉海砍樵》就很好地詮釋出了生活當中的多姿多彩,如劉海上山砍樵中登山、砍柴、捆柴及用柴刀勾樹藤、遇到黃蜂、打吆喝和追趕妻子胡秀英與石羅漢打斗場景等一系列規(guī)范化的形體動作,如果你沒有生活,或者不會觀察生活,就不可能在舞臺上惟妙惟肖地把真實的一面呈現(xiàn)給觀眾,就不可能把勞動人民那種樸實、善良、勇敢及勞動中的美感表現(xiàn)出來,人物就會顯得呆板,觀眾看起來也就會顯得虛假。即便是能接受傳承,那也會是空有架子,華而不實。作為戲劇演員無論大戲小戲,無論大小角色,當緊緊把握“戲劇語言的動作性”去表現(xiàn)人物,豐滿人物。戲劇傳承不是簡單地照葫蘆畫瓢,演員必須了解戲劇傳承所包含的真正價值與對社會大眾文化的影響和實質(zhì)。
觀眾喜歡看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戲劇作品這是不用猜疑的,也是有道理的。恰巧這個喜歡是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真正的戲劇因素。戲劇是大眾的藝術,是要觀眾來欣賞的,如果一出戲失去了觀眾,再好也就索然無味了,再好也就失去了傳承的真正價值。說到底,萬變不離其宗,戲劇是為大眾服務的,戲劇傳承是為大眾更好地服務。只有細心品味,認真解讀,才能把握戲劇傳承真正的價值所在,才能讀懂戲劇傳承背后留下的萬千風韻!
三、戲劇演員的博學與藝術修為
戲劇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可以說無所不能,包羅萬象,戲劇演員的博學與藝術修為相當重要。如舞臺美學、燈、服、道、效及與戲劇有關的其它書籍等,都值得研究與學習。戲劇傳承中,傳統(tǒng)的古裝戲占有著相當重要的比例。古裝戲的劇目大部分取材于歷史、舞臺的演出等,穿越時空,重返歷史,與過去的時代、背景、文化等進行接軌與交流,讓觀眾從歷史中尋找到所需要的精神養(yǎng)料或熟悉的身影。這就要求演員熟悉你所演出劇目的歷史,比方傳統(tǒng)古裝戲《曹操與楊修》《武松殺嫂》《三女搶板》《柳毅傳書》《鳳還巢》《五女拜壽》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鞭笞了舊時社會的黑暗與假、丑、惡等不良現(xiàn)象,高揚著正義與氣節(jié)不改的精神思想旗幟,使廣大觀眾從心靈上,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快樂!在傳承上,演員不僅要熟讀劇本,還要了解歷史與該劇目的前因后果及將要發(fā)生在劇中的事件、要出現(xiàn)在身邊的每一個歷史人物等。當然,同樣要求傳承人在傳承時對整個劇本故事的詮釋與對劇中人物的刻畫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情感分析到位,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抖袖,包括出場、定位、亮相等,切不可一知半解地敷衍了事。不同身份的歷史人物,有著不同身份的臺詞和唱腔,包括上場鑼鼓的打法等,都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
湖南花鼓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表演藝術,不僅要求傳承人加強學習,被傳承者更要有加倍努力和腳踏實地的磨礪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在培養(yǎng)自己審美趣味的同時,擴大自己的欣賞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及鑒賞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zhèn)洌滤囯p馨?!皯騽鞒胁粌H是演員之需,更是時代之需、民族之需,文化之需。”只有懷著對戲劇傳承的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地將戲劇與傳承發(fā)揚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