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遼寧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內(nèi)科病房,遼寧 開原 112300)
慢性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研究指出,引起慢性胃潰瘍的主要原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力低下、飲食不節(jié)、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飲酒、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1]。慢性胃潰瘍疾病具有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的臨床特征[2]。臨床研究指出,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心理狀況均是影響慢性胃潰瘍治愈的重要因素[3]。因此,對于慢性胃潰瘍的治愈不僅僅要給予積極地臨床治療,更需要配合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干預。以下筆者就對針對性護理在慢性胃潰瘍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旨在探究慢性胃潰瘍的有效護理干預。
1.1 一般資料:將2017年~2018年間就診的慢性胃潰瘍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成研究組(含45例患者)和對照組(含45例患者)。研究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8~74(54.6±6.3)歲;病程1~10(4.6±1.2)年。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6~73(55.3±6.7)歲;病程1~10(4.8±1.5)年。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后,結果提示P>0.05,能夠進行對照研究。
1.2 臨床護理:研究組給予針對性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針對性護理措施如下:①針對性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首先對入院的患者實施心理狀況評估,準確的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判斷。據(jù)此制定符合患者具體情況及需求的心理護理方案,采取一對一的方案,對患者實施全程心理護理。②針對性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針對不同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的患者采取一對一講解、講座、視頻播放、發(fā)放資料等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介紹慢性胃潰瘍疾病知識介紹。在疾病知識介紹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注意首先要與患者時刻保持交流暢通,且要采取有效交流的方式進行溝通,每一次的交流都能夠從患者那里獲得有效的信息,知曉患者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對自己的疾病有哪些認識誤區(qū)。并且以日常聊天的方式針對這些不足之處,進行潛移默化的糾正和教育。從而使患者對慢性胃潰瘍疾病具有整體、系統(tǒng)化的認識,促使患者能夠以科學、客觀的態(tài)度認識胃潰瘍。③針對性飲食護理:告知患者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治愈疾病具有積極地幫助,指導患者健康飲食,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進食,避免大量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生冷較硬的食物,禁止飲用咖啡、濃茶,并戒煙限酒。
1.3 療效標準。治愈:胃鏡檢查可見潰瘍面完全愈合,慢性胃潰瘍臨床癥狀均消失;好轉:胃鏡檢查可見潰瘍面大幅縮小,慢性胃潰瘍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無效:胃鏡檢查及臨床表現(xiàn)均為達到以上任何一項標準[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次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以(s)方式錄入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方式錄入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P值為檢驗結果評價標準,評價水平為0.05。
2.1 不同護理方式對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組:治愈26例、好轉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56%;對照組:治愈18例、好轉14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1.11%。研究組的療效,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P<0.05。
2.2 不同護理方式對患者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研究組患者護理前的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與對照組在同一水平,P>0.05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要明顯輕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P<0.05。見表1。
表1 不同護理方式對患者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 (分,
表1 不同護理方式對患者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 (分,
觀察組 45 57.37±7.36 31.27±2.16 51.24±5.42 33.56±2.07對照組 45 57.19±7.07 43.32±1.76 50.33±5.54 44.18±2.54
針對性護理是一種科學的護理模式,包含多種護理干預措施,針對患者的身心需求給予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5]。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對慢性胃潰瘍在治療期間配合以針對性護理,對于患者療效的提高和改善具有明顯利好,同時對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也極具好處,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