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春娟 巨志剛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下肢骨折患者多需手術復位固定治療,手術時間較長,出血較多,可能影響患者呼吸系統(tǒng)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故麻醉方式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隨著麻醉研究深入,外周神經阻滯受到臨床重視,具有并發(fā)癥、禁忌證少、對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小等優(yōu)點[1]。神經阻滯關鍵在于準確定位,保證麻醉藥物在預定區(qū)域充分擴散,而超聲引導可實現神經阻滯準確作用于預定區(qū)域。故本研究選取我院82例行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分組探究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行下肢骨折手術患者82例,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I~Ⅱ級[2],按照手術方法分組,各4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25~72歲,平均(48.23±11.76)歲;髖關節(jié)置換術17例,股骨頭置換術7例,膝關節(jié)置換術12例,脛骨內固定術5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26~71歲,平均(48.84±11.25)歲;髖關節(jié)置換術18例,股骨頭置換術6例,膝關節(jié)置換術13例,脛骨內固定術4例。排除精神異常、內分泌疾病、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兩組性別、年齡、手術類型資料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全身麻醉,靜注咪達唑侖0.03 mg/kg、芬太尼3 pg/kg、丙泊酚1.5 mg/kg,患者入睡后注入羅庫溴銨0.6 mg/kg,放置喉罩,行機械通氣。術中靜注丙泊酚4~8 mg/(kg·h)、瑞芬太尼0.1 pg/(kg·min)維持麻醉,根據血壓、心率調整劑量,于手術結束前10 min停止。觀察組實施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全麻后在超聲引導下實施坐骨神經、股神經阻滯。坐骨神經阻滯:患肢墊高,穿刺點位于坐骨結節(jié)與髂后上棘間連線上,距髂后上棘約6 cm處。超聲引導下進針,出現背屈、足跖屈或腓腸肌收縮時,固定穿刺針,回抽無血后,輸注0.5%羅哌卡因10 mL。股神經阻滯:患者取仰臥位,消毒腹股溝區(qū),將超聲儀探頭放置在腹股溝股動脈處,確定股神經、股動脈、股靜脈。平行插入導針,調整進針方向,穿刺肌筋膜時有突破感,輸注0.5%羅哌卡因10 mL。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拔管時間、蘇醒時間、丙泊酚用量。②監(jiān)測對比兩組誘導麻醉前(T1)、誘導麻醉后(T2)、置喉罩時(T3)、置喉罩0.5 h后(T4)和置喉罩1 h后(T5)的MAP、SpO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通過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觀察組拔管時間、蘇醒時間較對照組短,丙泊酚用量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拔管時間(min) 蘇醒時間(min) 丙泊酚用量(mL)觀察組 41 14.36±3.28 10.22±2.41 185.49±25.41對照組 41 18.05±4.17 12.89±3.66 329.78±50.63 t-4.454 3.901 16.309 P-0.000 0.000 0.000
2.2 血流動力學指標:T2時兩組MAP較T1時低,T3~T5時對照組MAP較T1時高,T3~T5時觀察組MAP較對照組低,波動較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注:與本組T1時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項目 組別 例數 T1 T2 T3 T4 T5 MAP(mm Hg) 觀察組 41 81.42±5.47 72.85±8.43a 82.36±6.05b 83.52±4.68b 82.87±4.05b對照組 41 82.03±5.29 71.60±8.76a 96.14±7.28a 96.30±7.44a 95.21±7.26a SpO2(%) 觀察組 41 97.52±2.83 97.83±2.35 98.22±2.35 97.30±2.69 97.59±2.46對照組 41 97.71±2.29 98.28±2.42 98.69±2.47 97.64±2.52 97.13±2.24
下肢骨折手術雖對麻醉平面無較高要求,但麻醉會影響循環(huán)、呼吸功能,且血流動力學可能出現波動,增加手術風險。故需謹慎選擇手術麻醉方式。骨科手術常采取全身麻醉,通過麻醉、通氣進行管理,但插管、拔管時易出現HR加速、血壓升高等血流動力學波動,加重心血管負擔[3]。下肢主要由坐骨神經、股神經支配,通過阻滯坐骨神經、股神經可麻醉下肢大部分區(qū)域。研究指出,神經定位是決定神經阻滯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將導管準確置入目標神經區(qū)域,可減輕血管、神經、周圍結構損傷,發(fā)揮局麻藥效果[4]。傳統(tǒng)神經阻滯定位采用盲探法,準確定位難度高,無法確認局麻藥擴散范圍,難以保證阻滯效果,易損傷神經、血管。而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可顯示穿刺針走位、目標神經結構、局麻藥擴散狀況,可減少組織損傷,保證阻滯效果。全身麻醉可能抑制丘腦對大腦皮層的投射系統(tǒng),影響術后患者蘇醒。而神經阻滯只對目標神經叢起抑制作用,有利于減輕手術應激。樓潔等[5]報道顯示,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lián)合全身麻醉行下肢骨折手術,可減少鎮(zhèn)痛藥物用量,防止患者蘇醒后躁動。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拔管時間、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丙泊酚用量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MAP血流動力學波動小于對照組(P<0.05),可見,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應用于行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可縮短術后拔管時間、蘇醒時間,減少丙泊酚用量,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應用于行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可縮短拔管時間,促進患者蘇醒,減少丙泊酚使用,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